跳至內容

杜伊斯堡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杜伊斯堡
Duisburg
杜伊斯堡 旗幟
旗幟
杜伊斯堡 徽章
徽章
杜伊斯堡的位置
地圖
坐標:51°25′56″N 6°45′40″E / 51.4322°N 6.7611°E / 51.4322; 6.7611
國家 德國
聯邦州 北萊茵-西法倫
面積
 • 總計232.82 平方公里(89.89 平方哩)
海拔33 米(108 呎)
時區CETUTC+01:00
 • 夏時制CESTUTC+02:00
郵政編碼47051–47279
電話區號0203, 02065, 02066, 02841, 02844, 02151
政府地址Burgplatz 19
47051 Duisburg
網站www.duisburg.de

杜伊斯堡[1](德語:Duisburg發音:[ˈdyːsbʊʁk] ,發音同「Dühsburg」;低地德語Duisborg發音 [ˈdʏsbɔɐ̯χ])位於魯爾區西部的下萊茵。它是杜斯多夫行政區里的一個非縣轄城市,同時也是北萊茵-西法倫州的第五大城市。

杜伊斯堡港是歐洲最大的內陸港。杜伊斯堡市內一所大學於2003年和臨近的埃森大學重組為杜伊斯堡-埃森大學

地名

[編輯]

發音

[編輯]

德文「Duisburg」的發音應當是[ˈdyːsbʊʁk],字母組合「ui」在德國西北部地名中發音為[yː],相當於發長音的字母「ü」。「杜伊斯堡」的譯法或為不知其發音的前人根據「Duisburg」的拼寫推測出來的誤譯,根據實際發音其本應譯作「迪斯堡」,但「杜伊斯堡」之稱呼已成慣例,故保留沿用至今。

名字起源

[編輯]

杜伊斯堡的第一個音素可追溯到日耳曼語的「deus」,大概意為「潮濕的地區」或「浸水地」。「杜伊斯堡」因此意味着「浸水地中的城堡」。

名字的另外一個意義是從古德語「duis」,即小山(Hügel)演化過來的。因此「杜伊斯堡」可大概理解為「小山上的城堡」。 由此那個佇立在萊茵河邊小丘上的,古時帶着護城河、壁壘、柵欄的宮殿變成了如今的市政廳。

杜伊斯堡這個名字在歐洲並不唯一。比利時泰爾菲倫東部的一片區域也叫做杜伊斯堡。 在荷蘭海爾德蘭省有一個城市叫Doesburg

地理情況

[編輯]

地理位置

[編輯]

杜伊斯堡位於丘陵地帶的邊上,萊茵河魯爾河的匯合口。市區範圍覆蓋河流的兩岸。城市的北部與舊Emsche和萊茵河上的小Emscher接壤。聯邦州規劃時決定把杜伊斯堡發展成區域中心

毗鄰城市

[編輯]

杜伊斯堡市西面和北面與韋塞爾縣默爾斯市萊茵貝格市丁斯拉肯市,東面與奧伯豪森市米爾海姆市,南面與梅特曼縣拉廷根市杜斯多夫市諾伊斯萊茵縣梅爾布施市克雷費德市相鄰。

城市構成

[編輯]

杜伊斯堡市區由七個城域組成,共細分為46個分區

歷史

[編輯]

近羅馬時代

[編輯]
十七世紀的杜伊斯堡

考古挖掘已經找到了證據,在公元前一世紀的時候,在杜伊斯堡曾有一個可防水淹的城堡區域。 其中「舊市場」這片區域自公元5世紀即為城市的中心市集,而杜伊斯堡所在的「Hellweg」(意:光明之路,為中世紀重要的商貿通道),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該城在萊茵河畔顯得獨一無二。其時羅馬人常派兵駐守着這個萊茵的渡江口。

  • 420年來自內日爾曼的Franken人從羅馬人手上纂奪了居住地和老城區。
  • 883年諾曼人維京人征服了杜伊斯堡並在此過冬。最早有關杜伊斯堡的文字記錄出自Regino von Prüm年鑑。特里爾的城市圖書館藏有該文獻。

杜伊斯堡坐落在萊茵河和魯爾河的匯流處的高地上。由於其天然優越的地理位置,大概在740年間,一座皇帝行宮在此修建。10世紀被擴建為Königspfalz

現代和工業化時代

[編輯]
1930年代的杜伊斯堡

全球經濟危機在20世紀30年代初對該城衝擊特別嚴重。那時杜伊斯堡的失業率是整個帝國最高的。

作為魯爾區的物資中轉站和著名的化工和冶金中心,杜伊斯堡理所當然的成為盟軍轟炸的首要目標。除了工業設施外,平民也成為轟炸目標。

1936年後,杜伊斯堡又開始有軍隊入駐。1936年5月7日,納粹政府公然無視凡爾賽和約洛迦諾公約,向萊茵非軍事區派駐軍隊,第79步兵團的一個營進駐杜伊斯堡市,即所謂的「再軍事化」。

1941年 僅在6月12日/6月13日,英國轟炸機就投放了445噸炸彈。雖然城市的北部在5月28日時戰爭已經結束,但是魯爾河以南的戰爭直到1945年4月12日,隨着美第9軍第17空軍師的進駐才結束。二戰中的至少299次轟炸行動幾乎將老城完全摧毀。80%的住房被完全摧毀或嚴重損壞。整個城市包括基礎設施在戰後幾乎是完全新建的,大部分的歷史遺蹟都不復存在了。

當代

[編輯]
1959年杜伊斯堡的工廠

20世紀末杜伊斯堡面臨着許多結構問題亟需解決。鋼鐵工業的沒落使很多原本賴以為生的工人失去了工作。1986年位於Rheinhausen的Krupp-Hütte的員工試圖阻止工廠的關閉,然而沒有成功。

城市人口的急劇下降導致了購買力的流失。杜伊斯堡對消費者和企業的吸引力在漸漸消失,因此市政府想方設法改善這種狀況。由此數年前在市中心的繁華地帶建造大型購物中心的計劃就被提上日程。然而市議會在2005年中做出了一個頗具爭議的決定--它並沒有批准建設計劃,而是將投資者選中的地塊劃為特殊地區,所以這些工程的未來還充滿了未知數。

宗教

[編輯]

基督教

[編輯]

杜伊斯堡在中世紀時隸屬列日主教區,後來劃歸科隆大主教區

猶太教

[編輯]

杜伊斯堡-穆爾海姆/魯爾-奧柏侯遜的猶太教社團|組織有2773位成員。

伊斯蘭教

[編輯]

大概有8%的杜伊斯堡居民宣佈自己為伊斯蘭教徒。

政治和社會

[編輯]

杜伊斯堡自約1270年始就存在一個地方議會並且從1275年開始就有兩位市長。以前該議會由10到22名成員組成。議會的選舉制度也歷經了多次的變動。原則上每年8月10日 更換成員一次。這一天,德語稱作Laurentiustag,即Saint Lawrence's Day,聖勞倫斯日,是基督教的節日。自1566年始Kleve公爵(Herzog von Kleve)可自行任命市長和兩位參議員。然而該公爵幾乎從未行使其特權。除地方議會外,15世紀開始還出現了一個由市民組成的委員會,也就是所謂的「16人委員會」(Sechzehner)。這16名委員將從杜伊斯堡的四個城區分選出來,每個城區四名代表。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委員會「24人委員會」。然而這並不能從當今的意義上被理解為「市民參政」。那時的委員會只有提意見的功能。隨後,自由選舉在1713年被臨時取消了。在1807年的法佔時期,建立市政憲法和市政議會。

納粹德國時代,總市長由納粹黨指定。二戰英軍駐地軍事政府指定了一個新的總市長,並在1946年發表了英國模式的市政綱領。然後才有了一個由市民選舉的城市議會(Rat der Stadt),其議員被稱作「Stadtverordnete」。一開始,該城市議會從市中心選出一名總市長作為城市的主席和代表,義務地為人民服務。同樣地,從1946年開始,議會選出一名專職的城市總領事作城市管理的領航人。然而從1997年開始,人們放棄了這種「一城雙首」的城市管理模式。從此只有一位專職的總市長,她/他兼任議會主席和城市管理人。

在2004年才選舉出第一位不屬於社民黨的總市長。這之前有超過50年,該位置牢牢掌握於社民黨之手。Adolf Sauerland在第二輪選舉以61.2%的得票率擊敗其前任社民黨的Bärbel Zieling

每一個城區都有一個區域代表,每屆市政選舉都會重新選出這些代表。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在上屆選舉中贏得四名主管代表,即區域代表主席,他們是Katharina Gottschling(Rheinhausen),Hildegard Fischer(荷柏格/魯羅爾特/Baerl),Heinrich Klose(Stadtmitte),Arno Müller(Süd)。另外三名主管代表隸屬社民黨:Heinz Plückelmann(Walsum),Uwe Heider(漢博恩),Wilhelm Jankowski(Meiderich/Beeck).

城市議會

[編輯]

杜伊斯堡的城市議會有74名議員。2004年9月的選舉中,其議員分佈於以下政黨:

選舉後不久DAL就從基民盟中脫離出來,基民盟和綠黨簽訂了合作條約,然而再加上總市長Sauerland(基民盟)在議會中還是不佔優。

城市徽章

[編輯]

杜伊斯堡的徽章是一個紅黃分割的盾牌狀圖形。上半部分為一隻黑色的展翅雙頭鷹,下半部分為三個相連的銀白色城堡。市旗為紅白色,並鑲有城市徽章。1977年1月31日行政專區主席在杜斯多夫授予杜伊斯堡該城市徽章。人們戲稱之為「會說話」的徽章,因為該徽章里包含了城堡的圖案,也正暗示着杜伊斯「堡」。帝國之鷹,即黑色的展翅雙頭鷹,表示隸屬於德意志帝國,也同時暗示着帝國的自由。

杜伊斯堡的城市徽章受市政的徽章法保護。須經允許才能使用該徽章。

著名建築

[編輯]
橫跨杜伊斯堡內港的天鵝門橋
城堡廣場上的市政廳和救主堂
  • 市政廳:杜伊斯堡市政廳建成於1902年,它是一座早期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建築。而在中世紀時期,這裏曾是王室花園的一部分。
  • 教堂
    • 救主堂(Salvatorkirche):緊臨市政廳的救主堂在中世紀時期也是王家花園的一部分。公元9世紀時這裏就建起了第一座教堂,但於13世紀時毀於大火。1415年重建。1571年後這座座落在港區邊上的救主堂成為基督教新教的教堂。
    • Liebfrauenkirche:1960年,在戰爭中被摧毀的Stadtkirche的廢墟上建成了Liebfrauenkirche,Stadtkirche原本是杜伊斯堡市歷史最悠久的天主教堂。
  • 天鵝門橋
  • 杜伊斯堡劇院

基礎設施和經濟

[編輯]

多家德國或跨國大企業在杜伊斯堡設立總部,或者分支機構:

交通

[編輯]

杜伊斯堡是一個國際性的貿易和物流中心,擁有十分發達的公路,鐵路和航運網。從杜伊斯堡火車總站出發,八分鐘就能到達位於杜伊斯堡與杜斯多夫交界處的杜斯多夫國際機場。

港口

[編輯]
杜伊斯堡內港英語Duisburg Inner Harbour

杜伊斯堡港「duisport」是歐洲最大的內河港。它還是一個海港,海船沿萊茵河入海駛往歐洲,非洲和近東地區。港區的中心位於魯爾河的河口,它已有200年的歷史。杜伊斯堡港的年吞吐量大約4000萬噸。每年有超過20,000艘船隻在這裏停泊。港區佔地740公頃,佔地180餘公頃的21個碼頭綿延40公里長的河岸。

此外杜伊斯堡港還有佔地265公頃的物流倉庫。如果加上許多大型公司在這裏用自己的碼頭轉運的貨物,杜伊斯堡港的總吞吐量可以達到7000萬噸。比較: 漢堡的貨物吞吐量為1億1500萬噸。

鐵路

[編輯]

1846年杜伊斯堡就通過Cöln-Mindener Eisenbahn與鐵路網相連。杜伊斯堡火車總站是一個長途火車站,這裏每天都有有開往阿姆斯特丹柏林法蘭克福漢堡方向的ICE(城際特快列車)。

S-Bahn在杜伊斯堡的近距離交通中只充當次要的角色,因為它只在城市南部拓展。有軌電車卻同時也發展到杜伊斯堡的北部。

友好城市

[編輯]

杜伊斯堡和以下城市為友好城市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 (編). Duisburg 杜伊斯堡. 世界地名译名词典.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740. 2017-05. ISBN 978-7-5087-5525-0. OCLC 1121629943. OL 28272719M. NLC 009152391.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