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史
日本教育史,自古以來,日本人認為教育是國民才智的基礎。[1]:5
飛鳥時代
[編輯]630年到894年,當時的各個日本中央政府派遣「遣唐使」來中國唐朝學習制度和文化,日本輸入了唐朝的語言文字、生活習俗、治國制度和宗教思想,日本學習唐朝並非全盤吸收,對於妨礙日本文化和與日本價值觀相悖的,都被拒絕,這種選用和摒棄是日本民眾自發的,而不是中央政府頒佈行政命令執行的。[2]:77 作為中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日本就排除了三項:第一是科舉制度,第二是太監製度,第三是纏足風俗。[2]:77
701年(大寶元年),日本飛鳥時代的文武天皇頒佈《大寶律令》,當中包括「學令」一條,規定中央設「大學寮」,各國(今日本的縣)設「國學」,「大學寮」是培養國家官吏的職業機構,入學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五品以上官吏的子弟才可以自由入學,五品以下直至七品官吏只有才華出眾的子弟才能入學;「國學」的招收對象是各地方貴族子弟,如果名額不滿,可以允許民間子弟中才華出眾的人入學。[2]:74 「大學寮」的課程內容是以中國唐朝的課本為模範,即「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另外還有算術、武術等;「國學」除了有「大學寮」的課程外,還有醫學、藥學等科目。[2]:75 民間子弟主要進入私塾讀書,私塾的教師主要是僧侶和從唐朝、高麗等移民飛鳥時代日本的「歸化人」擔任,課程內容主要是實用性的專業和技術,包括工藝美術、木工、瓦工、雕塑、建築等。[2]:75
幕府時代
[編輯]12世紀末期開始,日本進入幕府時代,先後有鎌倉幕府、室町幕府、戰國和江戶幕府等,這個時期,「大學寮」和「國學」已經消失,出現了官營和民營的古代學校,課程主要是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此外還有武士修養和技藝等。[2]:75 江戶幕府時期,課程主要是宋朝的程朱理學,當時的天皇推崇儒教,用儒教治理國家,同時又補充日本傳統的神道,合成「神儒一致」。[2]:75
1453年,一艘葡萄牙商船因暴風雨被漂流到今日本種子島西村,船上有通葡萄牙語的明朝人,但不通日語不會寫日文,而日本僧侶會寫中文不會說漢語,二人通過文字筆談進行交流,最令日本人感興趣的是船上的2支火槍,日本高價購買之後,立刻仿製生產,而葡萄牙也無意間發現了日本,並且開始和日本商貿來往。[2]:77 最初日本人雖然學會了製造火槍,但是不會製造火槍藥,後再次向葡萄牙人學習之後才掌握這門技術,並且迅速傳播全國。[2]:78 1575年,織田信長和武田勝賴大戰,織田信長用火槍,取得大勝。[2]:78
17世紀中期開始,江戶幕府實行「文治」政策,大力推崇和發展教育事業,中央設「學問所」,各地方設「藩校」,課程主要是儒學、漢學、日本國學、武術、醫學、藥學,後來補充「蘭學」。[2]:75 「蘭學」即「西學」,主要是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總稱,名稱的由來原因是:當年江戶時代實行「鎖國」政策,日本只有長崎等地方和中國的明朝、清朝、西方的荷蘭有貿易來往,荷蘭傳入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知識,故而日本稱之「蘭學」。[2]:75 江戶時代有一種教育機構叫「鄉校」,因為設立在各鄉,因而得名;在普及初等教育方面,「寺子屋」做出了巨大貢獻。雖然平安時代就出現了寺子屋,即寺院辦學機構,但是大量出現是在江戶時代。[2]:76 由於江戶時代中央政府推崇儒學神學,寺院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都陸續衰落,僧侶為了生存就更加積極地辦學了。[2]:76 寺子屋主要招收農家子弟,由於江戶時代的男尊女卑思想,寺子屋幾乎全是男孩,學費的收取有現金也有農副產品。[2]:76 寺子屋最初是僧侶在寺院辦學,學生叫「寺子」,後來神官、浪人也入學,寺子年齡一般是六七歲到十二三歲。[2]:76 課程內容最初是讀書寫字,後來加入算術和珠算,合稱「讀書、寫字、打算盤」。[2]:76 江戶時代一共有將近一萬所寺子屋,它普及了文化知識,提升了佔據多數人口的地位低下的農業人口的素質,為日本從封建社會邁入資本主義社會奠定了教育基礎。[2]:76
藩校私塾鄉學
[編輯]名稱 | 開祖 | 分類 | 年號 | 立地 |
---|---|---|---|---|
明德館 | 佐竹義和 | 藩校 | 寬政元年 | 秋田縣久保田 |
養賢堂 | 伊達吉村 | 藩校 | 元文元年 | 仙台 |
致道館 | 酒井忠德 | 藩校 | 文化2年 | 莊內 |
日新館 | 松平容頌 | 藩校 | 寬政11年 | 會津 |
興讓館 | 上杉治憲 | 藩校 | 安永5年 | 米澤 |
弘道館 | 德川齊昭 | 藩校 | 天保12年 | 水戶 |
昌平坂學問所 | 江戸幕府 | 官立 | 寬政9年 | 江戸 |
萱園塾 | 荻生徂徠 | 私塾 | 寶永6年 | 江戸 |
芝蘭堂 | 大槻玄澤 | 私塾 | 天明8年 | 江戸 |
藤樹書院 | 中江藤樹 | 私塾 | 寬永11年 | 小川 |
古義堂 | 伊藤仁齋 | 私塾 | 寬文2年 | 京都 |
含翠堂 | 三輪執齋 | 鄉學 | 享保2年 | 平野 |
適塾 | 緒方洪庵 | 私塾 | 天保9年 | 大阪 |
懷德堂 | 中井甃庵 | 私塾 | 享保9年 | 大阪 |
洗心堂 | 大鹽平八郎 | 私塾 | 文政13年 | 大阪 |
閒谷學校 | 池田光政 | 鄉學 | 寬文8年 | 岡山 |
花畠教場 | 池田光政 | 藩校 | 寛永18年 | 岡山 |
松下村塾 | 玉木文之進 | 私塾 | 天保13年 | 萩 |
明倫館 | 毛利吉元 | 藩校 | 寬永18年 | 萩 |
修猷館 | 黑田齊隆 | 藩校 | 天明4年 | 福岡 |
咸宜園 | 廣瀬淡窗 | 私塾 | 文化14年 | 日田 |
鳴瀧塾 | 私塾 | 文政7年 | 長崎 | |
時習館 | 細川重賢 | 藩校 | 寶曆5年 | 熊本 |
造士館 | 島津重豪 | 藩校 | 安永2年 | 鹿兒島 |
明治維新
[編輯]明治天皇推展明治維新,目標是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小學立刻在全國普及,取代了寺子屋。[2]:76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帝國大學國立大學的許多學科和諸多領域都短時間內全盤西化,在最短時間內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而當時的穆斯林國家和中國清朝則抵抗引進外國技術和制度。[3]日本迅速拋棄了二千年學習的對象中國,轉而學習工業化的西方強國,邁向工業化,學習先進制度、技術和生活方式,農曆被公曆取代,春節被元旦取代,明治天皇帶頭吃牛肉,官吏穿着燕尾服,男性剪掉長髮,修剪成西式短髮,當時日本國內有詩句說「敲敲短髮蓬鬆的天靈蓋,文明開化的聲音就響起來」。[3]
1872年,日本中央政府頒佈了「學制」,「邑中不得有不學之戶,家中不得有不學之人」,學制頒佈後,日本全國的小學達到了24,000所。[2]:79
1879年,日本中央政府頒佈了《教育令》,規定兒童最低必須接受16個月的義務教育,不久之後,義務教育時間發展到3年,4年。[2]:79
教育制度確立
[編輯]1867年(慶応3年):五條御誓文
1871年(明治4年):文部省設置
1872年(明治5年):學制公佈
1879年(明治12年):東京學士會院規則
1879年(明治12年):教育令公佈
1880年(明治13年):教育令改正
1886年(明治19年):學校令公佈
1886年(明治19年):帝國大學令發佈
1886年(明治19年):師範學校令發佈
1887年(明治20年):學位令發佈
1888年(明治21年):官立大學·官立高等學校制定
1890年(明治23年):教育勅語
1894年(明治27年):高等學校令
1898年(明治31年):高等女學校令
1898年(明治31年):私立學校令
1898年(明治31年):圖書館令
1900年(明治33年):小學校令全面改正
1903年(明治36年):國定教科書制度
1903年(明治36年):專門學校令
1907年(明治40年):小學校令改正
1918年(大正7年):大學令
1918年(大正7年):高等學校令
1920年(大正9年):帝國美術院規程
1920年(大正9年):學位令改正
1926年(大正15年):幼稚園令[4]
近代
[編輯]1890年,日本明治天皇頒佈《教育敕語》,一直延續到1945年。[2]:79 當時日本政府規定,每個教室里要懸掛「御真影」,即懸掛明治天皇照片,教師和學生每天清晨拜天皇照片,並背誦《教育敕語》。[2]:79 由於《教育敕語》有宣傳軍國主義思想,1946年開始被廢止。[2]:79
1910年,日本小學升初中的男生比例是14%,女生是9%,最初是前三年男女合班,後來全部合班。[5]日本95%以上的男性,90%以上的女性都接受過教育。[3]
1945年,《戰時教育令》頒佈,日本教育法規全面停止運作直至日本投降。
二戰後
[編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陸續開始普及小學6年,中學3年的9年制義務教育,20世紀70年代,日本又普及了高中教育,20世紀末,日本開始逐步普及大學教育。[6]2006年,日本全國總共有小學22,878所,在校學生7,187,428人;中學10,992所,在校學生3,601,528人;高中5,385所,在校學生3,494,274人;盲人學校71所,聾啞學校104所,養護學校831所,國立、公立大學176所,私立大學568所,高等專科學校64所,在校大學生202,197人。[6]
2006年,日本私立大學規模巨大,按照在校生的人數數量排列,前15名依次有:日本大學、早稻田大學、法政大學、中央大學、明治大學、立教大學、慶應大學、上智大學、青山學院大學、東海大學、同志社大學、立命館大學、關西大學、關西學院大學、福岡大學;國立大學按照規模大小排列,前10名依次有: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北海道大學、東北大學、筑波大學、千葉大學、名古屋大學、大阪大學、神戶大學、廣島大學。[6]
2010年,上海交通大學研究中心發佈2010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東京大學排第20名,京都大學第24名。[1]:5美國學術信息服務公司數據稱日本東京大學世界排行12位,其物理學居世界第2位,生物化學第3位;而日本東北大學的材料科學在世界排名第3位,京都大學的化學排名第4位。[1]:225
1877年建立的東京大學,百十年來給日本輸送了各類型人才,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它就培養了10,000名畢業生,四分之一進入政界,二戰前,日本首相25人的8人來自東京大學;1979年,日本眾議院和日本參議院的五分之一人數都是出自東京大學,511名眾議院議員97人是出自東京大學,248名參議院議員中47人是出自東京大學,諾貝爾獎得主有諾貝爾物理學獎江崎玲於奈、諾貝爾和平獎佐藤榮作、諾貝爾文學獎川端康成等。[1]:224
1977年日本企業利潤前20名的領導中18家企業領導出自東京大學,三菱商事公司會長藤野中次郎、長期信用銀行會長杉浦敏介、第一勸業銀行會長西川正次郎、三和銀行會長官道大五、興業銀行會長正宗豬早夫、三菱銀行會長中村俊男、富士銀行會長佐佐木邦彥、日立製作所社長吉山博吉、關西電力公司社長小林莊一郎、松下電器公司會長松下正治、阿拉伯石油公司社長大慈彌嘉久、東京電力公司社長平岩外四、豐田汽車公司社長豐田英二。[1]:225 21世紀來,日本將教育大眾化逐步邁向重點發展研究生教育,籌備把20世紀末10萬研究生的人數翻一番到20萬。[6]
國民終生教育也是21世紀日本教育的新亮點,公民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共教育文化體系已經遍佈日本各地,2006年,日本有青少年活動中心1,320個,公民館17,143個,博物館1,196個,公共圖書館2,979個。[6]
日本的大學主要進行「學術研究」,尤其側重「尖端科技研究」。[6] 從2001年到2010年,日本政府財政吃緊,不過對教育和科技研究的資金投入卻一直上升。[6] 日本的大學實驗儀器設備、科研經費、教師素質遠高於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日本的大學裏,有一少部分精英刻苦學習,認真搞科研工作,不僅資金充足,有一流的實驗設備,而且理科和工科還與各大企業聯手搞科研,使得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2]:85
- 學校生員表
統計對象 | 1970 | 1980 | 1990 | 2000 | 2006 |
---|---|---|---|---|---|
小學 | |||||
學校數 | 24,790 | 24,954 | 24,827 | 24,106 | 22,878 |
教師數 | 368,000 | 468,000 | 444,000 | 408,000 | 418,000 |
學生數 | 9,493,000 | 11,287,000 | 9,373,000 | 7,366,000 | 7,187,000 |
初中 | |||||
學校數 | 11,040 | 10,780 | 11,275 | 11,209 | 10,992 |
教師數 | 225,000 | 251,000 | 286,000 | 258,000 | 248,000 |
學生數 | 4,717,000 | 5,094,000 | 5,369,000 | 4,104,000 | 3,602,000 |
高中 | |||||
學校數 | 4,798 | 5,208 | 5,506 | 5,478 | 5,385 |
教師數 | 202,000 | 244,000 | 286,000 | 269,000 | 248,000 |
學生數 | 4,232,000 | 4,622,000 | 5,623,000 | 4,165,000 | 3,495,000 |
大學 | |||||
學校數 | 382 | 446 | 507 | 649 | 744 |
教師數 | 76,300 | 103,000 | 123,800 | 150,600 | 164,500 |
學生數 | 1,407,000 | 1,835,000 | 2,133,000 | 2,740,000 | 2,859,000 |
短期大學 | |||||
學校數 | 479 | 517 | 593 | 572 | 468 |
教師數 | 15,300 | 16,400 | 20,500 | 16,800 | 11,300 |
學生數 | 263,000 | 371,000 | 479,000 | 328,000 | 202,000 |
- 大學升學率表
性別 | 1970 | 1980 | 1990 | 2000 | 2006 |
---|---|---|---|---|---|
男(%) | 29.2 | 41.3 | 35.2 | 49.4 | 53.7 |
女(%) | 17.7 | 33.3 | 36.3 | 48.7 | 51.0 |
合計(%) | 23.6 | 37.4 | 36.3 | 49.1 | 52.3 |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王思錦、王宇慧. 《超越日本:中国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日本坐标”》. 青島市: 青島出版社. 2011-1. ISBN 978-7-5436-6970-3 (中文(中國大陸)).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於長敏. 《菊与刀:解密日本人》. 長春: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09-06. ISBN 978-7-5463-0192-1 (中文(中國大陸)).
- ^ 3.0 3.1 3.2 孫占山. 《大国崛起之百年维新》 (電視劇). 北京市: 中國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 2006-11.
- ^ 幼稚園令(大正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勅令第七十四號)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10-20.(日語)
- ^ 永井道雄;翻譯陳輝. 《现代化与教育》. 長春市: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0 (中文(中國大陸)).
- ^ 6.0 6.1 6.2 6.3 6.4 6.5 6.6 劉金釗. 《解读日本与日本人》. 大連市: 大連出版社. 2009-8: 17–18. ISBN 9787806847909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