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期東平教育史
1938年8月,在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日本軍隊攻佔山東省東平縣城[注 1]。隨後,日軍在東平境內[注 2]內推行「皇民化教育」。其成立之東平縣政府設置了新民會、教育科,先後設置和「改造」大量教育機構。
教育科設有科長兩人、科員兩人、督學兩人、庶務一人、各區設置教育員各一人。
小學
[編輯]日本控制下的東平縣政府在縣城內辦起了八所小學共32個班,1240餘名學生。在鄉村辦起各類小學125處,計143班,有3600餘名學生。城鄉小學教職工將近200人。
學校類型 | 處數 | 學生數 |
---|---|---|
初級小學 | 41 | 1237 |
完全小學 | 3 | 888 |
代用小學 | 3 | 120 |
新民小學 | 1 | 45 |
私塾 | 80 | 800 |
學制
[編輯]小學沿用「四、二」制。即高小兩年,初小兩年。
課程
[編輯]年級 | 開設科目 | ||||||||||
---|---|---|---|---|---|---|---|---|---|---|---|
初級小學 | 一、二年級 | 修身 | 國語 | 算數 | 自然 | 手工 | 畫畫 | 唱遊 | |||
三、四年級 | 日語 | 音樂 | 體操 | ||||||||
高級小學(五、六年級) | 修身 | 國語 | 日語 | 算數 | 歷史 | 自然 | 手工 | 圖畫 | 音樂 | 體操 |
日語課 日據時期各小學在三年級就開設了日語課並強制學生學習,但由於學生抵制等原因而效果非常不好。「年年學日語,年年從頭學」。小學有日語讀本上、下兩冊,教學範圍為假名、基礎詞彙和簡單句子。
修身課 講日常行為規範。
體育課 體育課要貫徹「武士道精神」。有一次體育課內堂,老師講在一次國際性的軍事比賽中,日本軍官在列隊行進中,喊「立定」晚了幾秒,頭一列掉了下去,後邊的前仆後繼繼續往下掉,結果隊伍被評為第一,軍官被記功。體操有「新民操」等。
勞作課 即手工課。有剪紙、泥工和竹工等。還有使用染色小米粘「和平救國」、「反共救國」等美術字圖案。
音樂課 音樂課學唱《愛馬進行曲》、《毛毛先生》等日本歌曲以及新民會會歌等親日歌曲。
課外閱讀 學校為學生提供「興亞讀本」,印製精美,紙張優於普通課本。其內容主要是「中日滿提攜之必要性」、「東亞共榮」等[日偽資料 2]。
中學
[編輯]民國31年,縣政府在書院設一初級師範班,當年招收25人,學制三年。開設一般初中課程以及教育學、心理學。
起初,學校還會給學生每月30斤糧食的生活補助,但只實行了一年就有名無實。
社會教育機構
[編輯]從民國27年(1938年)8月至民國34年五月,縣政府的社會教育組織有:新民教育館、新民閱報所、新民體育場、新民講演所、新民圖書館、新民短期小學。[日偽資料 3]
其中,新民短期小學在民國33、34年間招收40餘名失學兒童,上午學習,下午勞動,供給課本。
活動
[編輯]朝會
[編輯]各學校每天早晨舉行一次朝會,由校長演講,並宣傳「剿共滅黨」(剿共產黨、滅國民黨。1940年後因國民黨分裂出親日政權而只提「反共」)。
運動會
[編輯]縣政府曾在縣中學開過數次運動會。日本人在運動會上做日本遊戲,還吊起饃饃讓賽跑的日本兵用嘴啃。還有「障礙賽跑」,即為小學生設計了在石板上做算術題,在賽跑途中做,做得快則跑得快,名次好。
唱歌比賽
[編輯]偽縣政府舉行過幾次唱歌比賽。有一次縣中學生合唱隊唱了《保衛黃河》和《游擊隊歌》等抗日歌曲,台下的日本兵聽不懂,但覺得好聽,就拍手叫好。
註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直接參考資料
[編輯]- 中共東平縣委黨史辦公室、東平縣史志辦公室編:《災難與抗爭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ISBN 978-988-98533-5-8,中華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全文主要參考資料)
- 山東省東平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東平縣誌》,山東人民出版社1898年版。
間接參考資料
[編輯]- 《東平縣教育志》徵求意見稿(二),東平縣教育局編,1986年8月油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