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士瓦本號戰艦

典範條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德意志國
船名 士瓦本號
艦名出處 士瓦本王朝
建造方 威廉港帝國船廠英語Wilhelmshaven Imperial Shipyard
鋪設龍骨 1900年9月15日
下水日期 1901年8月19日
洗禮日期 符騰堡王后夏洛特
入役日期 1904年4月13日
除籍日 1921年3月8日
結局 1921年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船級 維特爾斯巴赫級戰艦
排水量 12,798噸
船長 126.8米
型寬 22.8米
吃水 7.95米
動力輸出 14,000匹公制馬力(10,300千瓦特
動力來源 三軸三脹蒸汽機
船速 18節
續航力 5,000海里以10節
乘員 680人
武器裝備
裝甲

士瓦本號戰艦(德語:SMS Schwaben[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所建造的五艘維特爾斯巴赫級前無畏戰艦的四號艦。它於1900年9月開始在威廉港帝國船廠英語Wilhelmshaven Imperial Shipyard鋪設龍骨、1901年8月下水,至1904年4月完工,共耗資2167.8萬金馬克。該艦連同姊妹艦維特爾斯巴赫號韋廷號策林根號梅克倫堡號均是由海軍上將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所主導、根據1898年《德國艦隊法》建造的首批主力艦。其主炮裝備有四門240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24 cm SK L/40 gun,最高速度為18(33公里每小時)。

從1904年到1914年,士瓦本號的大部分服役生涯都是作為一艘炮術訓練艦德語Artillerieschulschiff度過的,儘管在此期間它亦經常參加大規模的艦隊演習。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該艦及其姊妹艦一同被動員至第四戰鬥分艦隊。它在北海擔任警戒艦英語Guard ship以及在波羅的海對抗俄國軍隊期間曾參與有限度的行動。來自英國潛艇的威脅迫使該艦於1916年撤出波羅的海。在戰爭餘下的時間裏,士瓦本號只能充當海軍學員的工程訓練艦。戰後,它被威瑪國家海軍保留了下來,並自1919年至1920年6月間重返現役,在波羅的海擔任搭載掃雷艇供應母艦英語Depot ship。該艦於1921年3月正式從海軍序列英語Navy List中除籍,並在同年出售報廢。

設計

[編輯]
維特爾斯巴赫級線條畫

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889年訂購了四艘勃蘭登堡級戰艦後,由於受到預算限制、帝國議會反對以及缺乏連貫的艦隊規劃影響,導致進一步購買戰艦的計劃被推遲。在整個1890年代初期和中期,時任國家海軍辦公室國務秘書的海軍中將弗里德里希·馮·霍爾曼英語Friedrich von Hollmann一直在爭取議會的支持,最終成功獲批訂購德皇腓特烈三世級的前三艘艦。1897年6月,霍爾曼的職位由海軍少將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接任,後者迅速擬定了第一部《艦隊法》並於1898年初獲得通過。這部法規確保了德皇腓特烈三世級後兩艘艦、以及維特爾斯巴赫級五艘艦——即鐵必制任期內首個戰艦船級的建造。[1]維特爾斯巴赫級與德皇腓特烈三世級大體相似,它們裝備了同樣的武器,但裝甲佈局更為全面。[2][3]

士瓦本號的水線長度全長分別為125.2米和126.8米,舷寬22.8米,有7.95米的前吃水和8.04米的後吃水。艦隻設計的標準排水量為11,774噸,滿載排水量可達12,798噸。其推進是通過三台三缸立式三脹蒸汽機以驅動三副螺旋槳來實現。蒸汽由六台筒形英語Scotch marine boiler和六台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供應,全為燃煤式。艦隻的主機功率為14,000匹公制馬力(10,297千瓦特),最高速度達18(33公里每小時),並能夠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5,000海里(9,300公里)。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則為30名軍官和650名士兵。[4]

士瓦本號的主炮為四門240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24 cm SK L/40[註 2],它們安裝在分居中央艦艛一前一後的兩座雙聯裝炮塔內。副炮英語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則包括十八門150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15 cm SK L/40 naval gun和十二門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30 naval gun。武器套件中還有六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均佈置於艦體水上部分的旋轉支架上。士瓦本號受到克虜伯生產的滲碳裝甲英語Krupp cemented armour保護。其裝甲帶在中央堡壘英語Armored citadel的厚度達到225毫米,以保護彈藥艙輪機艙英語Engine room,而甲板裝甲的厚度為50毫米(2.0吋)。主炮炮塔則覆裹有250毫米厚的的裝甲板。[6]

服役歷史

[編輯]
士瓦本號的下水儀式

士瓦本號是作為新增編入艦隊的單位而以合同代號「G」進行訂購。[註 3][6]龍骨自1899年11月21日開始在威廉港帝國船廠英語Wilhelmshaven Imperial Shipyard鋪設,建造編號為29。該艦於1901年6月6日下水;在下水儀式上,由符騰堡國王威廉二世作為士瓦本王朝的首領發表演說,並由其妻子、符騰堡王后夏洛特主持為艦隻命名。[8]完成舾裝後,士瓦本號直至1904年4月13日才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成為同級艦中最遲入役的成員。[9]該艦的總造價為2167.8萬金馬克[6]

在1904年4月委任入役後,關於士瓦本號該分配至何處的問題引發了爭議。時任艦隊總司令的海軍上將漢斯·馮·克斯特主張將該艦編入活動艦隊(Aktive Schlachtflotte),但鐵必制卻希望將新戰艦用作訓練艦——因為訓練分艦隊陣中只有巡洋艦和一些過時的艦艇。鐵必制贏得了辯論,於是士瓦本號加入了訓練分艦隊,以年邁的鐵甲巡防艦腓特烈·卡爾號。在那裏,它將充當一艘魚雷訓練艦。5月18日,士瓦本號從威廉港出發,穿越斯卡格拉克海峽駛入波羅的海,至22日抵達分艦隊駐地基爾[8]

海試期間,士瓦本號於費萌島的北端撞上了一個地圖上未標明的沙洲。撞擊對艦體造成了約30米長的損壞,並有多處穿孔。修理完成後,它繼續進行海試,並一直持續到1904年底。試航還被年度的秋季演習所打斷,在此期間,士瓦本號加入了駐北海的活動艦隊。1905年1月11日,該艦正式被編入訓練分艦隊,卻是以炮術訓練艦德語Artillerieschulschiff的身份來取代原本擔任此職的瑪爾斯號英語SMS Mars (1879)[8]它與大巡洋艦海因里希親王號阿達爾貝特親王號以及其它幾艘訓練艦一同駐紮在波羅的海的森訥堡[10]士瓦本號之後在波羅的海西部開始了每年例行的炮術訓練,期間只會在10月隨整個活動艦隊(1907年改稱公海艦隊)進行的年度炮術操練而中斷。在這些艦隊操練中,它還會得到供應船英語Ship's tender烏蘭號德語SMS Ulan (1876)的輔助。此外,士瓦本號還會在每年的10月底至12月中駛入旱塢進行定期維護。[8]

1906年4月和5月,士瓦本號參加了在斯維內明德灣的訓練,而艦隊年度炮術操練於8月在黑爾戈蘭海域舉行。其例行檢修則提前於11月完成。1907年3月,該艦繼續隨艦隊參加炮術訓練。同年7月,它與預備役分艦隊的旗艦——岸防艦伏里施喬夫號一同,去往後波美恩周邊進行演習。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士瓦本號則在北海舉行的艦隊演習期間擔任訓練分艦隊司令、海軍中將胡戈·蔡爾英語Hugo Zeye的旗艦。艦隊演習於9月中旬結束後,該艦又立即參加了在黑爾戈蘭島舉行的艦隊炮術操練。這一年的日程是以在威廉港的帝國船廠接受大修而結束。[11]

1908年,駐波羅的海的訓練分艦隊改由海軍少將胡戈·馮·波爾指揮,[12]他將於1915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指揮公海艦隊。[13]這一年遵循了與往年相同的訓練模式,但士瓦本號沒有參加秋季的艦隊演習。在演習期間,它留在了森訥堡和阿爾斯島。1909年,當秋季演習結束後,士瓦本號獲委任為預備役分艦隊的旗艦,再次受蔡爾將軍指揮。在威廉港帝國船廠接受年度檢修期間,其火炮安裝了德國生產的新式驅動馬達,以測試它們與外國製造的馬達相比的可靠性。測試證明是成功的。12月10日至12日在弗倫斯堡峽灣英語Flensburg Firth航行時,士瓦本號還曾協助訓練艦她不得不在大霧中協助訓練艦符騰堡號從大霧中脫困。[11]

1910年,在完成了上半年的常規訓練後,士瓦本號被編入公海艦隊的第三戰鬥分艦隊參加秋季演習,演習從8月19日持續到9月11日。它擔任此職是為了頂替戰艦腓特烈·威廉選帝侯號魏森堡號,因這兩艘艦在演習開始前已被售予鄂圖曼帝國。10月14日,士瓦本號與戰艦亞爾薩斯號會合,一同穿越威廉皇帝運河駛往基爾,在當地的帝國船廠接受年度大修。檢修工作一直持續至1911年1月4日。在1911年的秋季演習中,士瓦本號再次被編入第三分艦隊服役。[11]到這一年,八艘拿紹級黑爾戈蘭級無畏艦開始入役;[14]這些艦隻被分配至第一戰鬥分艦隊,而德國級賓士域級等較新的前無畏艦則被轉移至第二和第三分艦隊。[15]結果,士瓦本號只得於1911年12月30日在威廉港退役,編入駐北海的預備役支艦隊。1912年5月9日至12日,它曾臨時被重新安置到基爾。士瓦本號於8月14日至9月28日再次重返現役參加了秋季演習,此時是擔任海軍少將馬克西米連·馮·斯比的旗艦。[11]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
1911年的北海及波羅的海地圖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士瓦本號及其姊妹艦動員第四戰鬥分艦隊服役,受海軍中將埃哈德·施密特指揮。[16]在達到完全戰備狀態後,該分艦隊被用作德意志灣的防禦力量,通常駐紮在易北河河口,並在波羅的海執行任務。[11]從9月3日開始,第四分艦隊在大巡洋艦布呂歇爾號的協助下,進入波羅的海展開掃蕩。這次行動一直持續至9月9日,未能引誘俄國海軍部隊投入戰鬥。[17]1915年5月,包括士瓦本號在內的第四分艦隊被調往波羅的海地區支援德國陸軍[18]士瓦本號及其姊妹艦當時駐紮在基爾。[19]在此期間,它獲委任為分艦隊副司令、海軍少將赫爾曼·阿爾貝茨德語Hermann Alberts的旗艦。[11]

1915年5月6日,第四分艦隊受命對陸軍攻擊利鮑提供支援。士瓦本號及其僚艦駐紮於哥得蘭島外圍,以攔截任何可能試圖干預登陸的俄國巡洋艦;但俄國人卻沒有這樣做。5月10日,當侵略部隊進入利鮑後,英國潛艇E1號英語HMS E1E9號英語HMS E9發現了第四分艦隊,卻因距離太遠而無法實施攻擊。[19]日益活躍的英國潛艇迫使德國人需要使用更多的驅逐艦來保護主力艦。結果,由於護航艦艇的稀缺,士瓦本號及其姊妹艦沒有被納入1915年8月襲擊里加灣英語Battle of the Gulf of Riga的德國艦隊。[20]8月29日,海軍上校華瑟·恩格爾哈特德語Walter Engelhardt (Admiral)接替阿爾貝茨登上了士瓦本號。隨後,自9月24日開始,它在利鮑擔任警戒艦英語Guard ship。至11月10日,士瓦本及其姊妹艦維特爾斯巴赫號韋廷號,連同海因里希親王號離開利鮑,前往基爾。[11]

到1915年底,英國潛艇在波羅的海的威脅越來越大,迫使德國海軍決心將老舊的維特爾斯巴赫級艦艇撤出現役。[21]11月20日,士瓦本號駛至威廉港,在那裏取代了卡爾大帝號成為工程訓練艦,並擔任這一角色直至戰爭結束。[9][22]在士瓦本號並未參與的日德蘭海戰(1916年5月31-6月1日)之後,第一偵察集群司令、海軍少將弗朗茨·馮·希佩爾將他麾下四艘倖存的大巡洋艦(戰鬥巡洋艦)送往船塢維修。[23]在其部隊維修期間,希佩爾將駐紮在威廉港的士瓦本號臨時用作指揮艦。[24]1916年,士瓦本號遭部分解除武裝;其四門240毫米炮被全數移除,150毫米炮被減至六門,88毫米炮亦僅保留四門。[25]

戰後生涯

[編輯]

戰爭結束後,士瓦本號被國家海軍暫時保留了下來,並於1919年8月1日重新投入運用。[25]根據《凡爾賽條約》第182條和第193條,德國有義務保持足夠數量的艦船在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大片海域清除水雷。[26]為此,士瓦本號被改裝為可搭載淺層掃雷艇德語Flachgehendes Minensuchboot(F艇)[註 4]供應母艦英語Depot ship,以協助德國履行其條約義務,這意味着必須移除艦隻剩餘的武器裝備並建造容納掃雷艇的平台。[28]它被編入波羅的海第六掃雷艇半區艦隊,但此項運用並沒有持續多久,因為掃雷工作已於1920年6月19日完成。1921年3月8日,這艘老式戰艦正式從海軍序列英語Navy List中除籍。它以309萬紙馬克出售,並於同年在基爾的北堤(Kiel-Nordmole)拆解報廢。[9][25]

註釋

[編輯]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2. ^ 根據德意志帝國海軍的命名法,該炮的官方名稱為24 cm SK L/40。其中SK(Schnelladekanone)表示「速射炮」,而L/40表示炮管長度,即40倍徑[5]
  3. ^ 所有德國軍艦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代艦」。[7]
  4. ^ F式掃雷艇為木質結構,全長17.5米,寬4米,正常排水量為19噸。[27]
引用
  1. ^ Sondhaus,第180–189, 216–218, 221–225頁.
  2. ^ Herwig,第43頁.
  3. ^ Lyon,第248頁.
  4. ^ Gröner,第16–17頁.
  5. ^ Grießmer,第177頁.
  6. ^ 6.0 6.1 6.2 Gröner,第16頁.
  7. ^ Gröner,第56頁.
  8. ^ 8.0 8.1 8.2 8.3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40頁.
  9. ^ 9.0 9.1 9.2 Gröner,第17頁.
  10. ^ "Germany",第1049頁.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41頁.
  12. ^ "The German Fleet",第10頁.
  13. ^ Tarrant,第43頁.
  14. ^ Campbell & Sieche,第145–146頁.
  15. ^ Staff,第11–14頁.
  16. ^ Scheer,第15頁.
  17. ^ Halpern,第185頁.
  18. ^ Scheer,第90–91頁.
  19. ^ 19.0 19.1 Halpern,第192頁.
  20. ^ Halpern,第197頁.
  21. ^ Herwig,第168頁.
  22.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41–142頁.
  23. ^ Tarrant,第287頁.
  24. ^ Raeder,第77頁.
  25. ^ 25.0 25.1 25.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42頁.
  26. ^ Treaty of Versailles Section II: Naval Clauses, Articles 182 and 193.
  27. ^ 現代艦船雜誌社,第86頁.
  28. ^ Campbell & Sieche,第141頁.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