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同盟
拉丁同盟(約公元前七世紀——公元前338年)[1]是古羅馬拉丁姆地區三十餘個村莊與部落為聯合防禦而組成的同盟。「拉丁同盟」這一術語實乃當代史學家所新造,在當時並無對應的拉丁語詞彙。[2]
創立
[編輯]同盟最早由阿爾巴隆加[1] 城領導建立,旨在抵禦周邊地區的敵人(主要是伊特拉斯坎人)。一塊由老加圖刻寫的銘文殘片表明,同盟曾一度包含了圖斯庫盧姆、阿里恰、拉努維姆、拉文尼烏姆、科拉、蒂沃利、波美提亞及阿爾代亞。[3]
羅馬的領導
[編輯]在王政時期的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當權時,羅馬說服了拉丁同盟承認其領導權。後來羅馬人修改了同盟條約,同盟同意在特定日期將各支拉丁人的軍隊與羅馬軍隊聯合組成一支武裝力量。塔克文積極促成此事,組建了羅馬領導下拉丁人的聯軍。[4]
王政時期隨着放逐塔克文而結束,年輕的羅馬共和國在公元前493年與拉丁同盟結盟。這一結盟條約,即卡西烏斯條約[5] , 和很多羅馬人的合約一樣,是羅馬在勒吉魯斯湖戰役大勝拉丁同盟後簽訂的。條約同時賦予了羅馬和拉丁同盟分享戰利品的權利(這也是後來導致了公元前341年到公元前338年拉丁戰爭的原因之一),並規定兩方在聯合作戰時指揮權歸羅馬將領所有。羅馬與拉丁同盟再後來聯合抵禦了諸如埃魁人和沃爾西人的進攻,在強大的聯軍面前,這些亞平寧山脈游牧部落的入侵被一一瓦解了。[1]不過至今困擾史學界的是拉丁同盟是否接受羅馬加入了同盟,或者聯盟條約只是羅馬和拉丁同盟對等簽署的。
同盟與羅馬的決戰
[編輯]羅馬的崛起逐漸穩固了其在拉丁同盟的霸權。聯盟條約在公元前358年得以修改,正式書面確定了羅馬的領導權並最終成為拉丁戰爭爆發的導火索[1] 。隨着羅馬的勝利,拉丁同盟解散。
公元前338年同盟解體後,羅馬改稱原同盟的城邦為自治市,並在其中建立殖民地。這意味着這些城鎮已經受羅馬(或羅馬共和國)統治,其民眾也被視為羅馬的殖民地居民。[5]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Stearns, Peter N. (2001)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Houghton Mifflin. pp. 76–78. ISBN 0-395-65237-5.
- ^ Tim Cornell, (1995), The Beginnings of Rome: Italy and Rome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Punic Wars, page 293. Routledge
- ^ Tim Cornell, (2000), The City-State in Latium, in Mogens Herman Hanse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irty City-state Cultures, page 213. Kgl. Danske Videnskabernes Selskab
- ^ Livy, Ab urbe condita, 1.50-52
- ^ 5.0 5.1 Nelson, Eric. (2001) 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the Roman Empire, Alpha Books. pp. 76–77. ISBN 0-02-864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