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慈善廚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慈善廚房於1931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拍攝

慈善廚房,又譯作施膳處流動廚房,是一處免費或以極低價格提供食物給飢餓者的場所,通常設置於平均收入較低的鄰近地區。

歷史

[編輯]

中國明清時期,民間出現了名為「粥廠」的賑濟機構,早期多為臨時性設置,是為了應對災荒時大量災民的出現。後來隨着城市化的發展,城市中出現了大量找不到工作的流民,因而在大城市如天津、北京等地的繁華地帶或宗教寺廟,逐漸有了常設機構。在中國古代極其有限的社會事業中,粥廠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粥廠的經費既有政府撥款,也有民間捐助,包括由宗教機構開設[1]。官辦粥廠的保障水平很低,這跟當時社會保障事業的基本目標是相關的:即賑濟事業僅以保證饑民災民不鬧事造反為目標。[2]

流行文化

[編輯]
  • 中國傳統相聲《開粥廠》描繪了一個做夢發大財的窮人舍粥擺闊的幽默形象,從中也能一瞥昔日粥廠的盛況。
  • 2015年美國出版的兒童繪本《市場街最後一站》(Last Stop on Market Street),主角小男孩與奶奶搭公車前往的目的地即為慈善廚房。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真实的粥厂到底什么样?. 天津人民廣播電台. 2014年2月18日 [2014年3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3月28日). 
  2. ^ 光绪三年天津粥厂大火纪实. 2010年8月10日 [2014年3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