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民國日報
廣州民國日報 | |
---|---|
類型 | 日報 |
創刊日 | 1923年6月 |
政治立場 | 中國國民黨機關報 |
語言 | 繁體中文 |
總部 | 中華民國廣州市 |
廣州民國日報爲中國國民黨在廣州的機關報。創辦於1923年6月,於1936年改組[1]。改組後於1937年後以《中山日報》繼續發行,1948年8月停刊。
籌備過程
[編輯]1923年6月,由吳榮新等國民黨成員發起併集資,基於廣州《新民國報》的印刷設備進行改組,成立了《廣州民國日報》。報社設在廣州第七甫100號(現在的光復中路),孫仲瑛擔任報社社長及編輯主任,編輯團隊包括吳榮新、甘乃光、湯澄波、黃鳴一等。作為革命策源地廣州的聲音,《廣州民國日報》支持孫中山的國民革命理念,積極報道孫中山政府的新聞,並在國共第一次合作及北伐期間及時傳達政治新聞。[1]
歷史發展
[編輯]1923年6月,基於原《新民國報》的框架,廣州《民國日報》正式創刊,與黃埔軍校、廣東省銀行並列為孫中山在廣東創辦的三項重要事業之一,同時也是國民黨重組後的首份黨報。初始由吳榮新等國民黨成員以個人名義集資出版,獲得廣州市黨部及政府的財政支持,孫仲瑛擔任社長兼總編輯,吳榮新、甘乃光、湯澄波、黃鳴一等人參與編輯工作,日發行量為四開八版。[2]:184報紙最初設有評論、專電、省內外要聞、市內新聞、相關新聞、國內外重要消息、外國通訊、翻譯新聞等主要欄目。副刊名為《消夏》,每周二、五與明珠戲院合作推出「明珠半周刊」。從1923年9月10日起,每周一推出「文藝特刊」,內容涵蓋理論、潮流、美術、筆記、詩文、評論等。同年10月9日,副刊中新增「影戲」欄目,介紹明星傳記、傑作以及電影學、歷史、評論等,為廣州媒體中首次介紹電影。[1]
該報秉承孫中山國民革命的理念,積極報道孫中山建立廣州國民政府的相關新聞,並在第一次國共合作及北伐期間,及時報道重大政治事件。然而,也因其敢於直言不諱、不接受某些部委的審查而曾被廣州市政府指控「泄露軍事秘密」,遭受暫停發行三天的處罰。復刊後,該報依然堅持「改造輿論,監督政府」的使命。[2]:184
1924年7月,為了改善與國民黨當局的關係,[2]:184報紙轉由國民黨廣州市執行委員會接管,10月進一步歸入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社長更替為陳秋霖,並新增了「黨務消息」欄目。[1]由孫仲瑛、客容新等擔任社長和總編輯。擔任國民黨的中央機關報職能。重組後的廣州《民國日報》明確以「闡揚主義」、「鼓勵同志」、「喚醒民眾」及「介紹思潮」為目標,同時擴大了版面,從四開八版增至對開16版,並注重版面美化及新聞的綜合排列,贏得了廣泛的讀者歡迎,成為當地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但隨着成為國民黨官方媒體,該報的政治傾向也常隨國民黨核心人物的政治立場而變化。在1927年「四一五」廣州「清黨」事件中,該報明顯站在國民黨右派的一邊。[2]:184
1925年8月20日,廖仲愷遇刺身亡,陳秋霖亦遭遇不幸,陳孚木繼任社長。成為國民黨官方媒體後,《廣州民國日報》的政治傾向隨黨內核心人物的政治立場而變化。[1]到了1927年「四一五」廣州清黨事件,該報明確站在國民黨右派的立場。此後,隨着國民黨內部派系鬥爭,報紙成為哪個派系上台就支持哪個派系的宣傳工具。1927年11月26日,報社被國民黨政治會議廣州分會的陳樹人接管,後由李潤中代理,直到1928年1月4日何作霖接手,陳若金任經理,1930年由黃季陸擔任經理人兼主編。當時,日發行量達1.2萬份,員工108人。[1]
在陳濟棠控制廣州期間,報紙也被用作其宣傳工具。社長為陳玉昆,總編輯梁明志,報社分為編輯部和營業部,擁有電報、新聞、經濟、副刊、文藝等編輯部門,編輯團隊組織嚴密,位居粵省各報之首。1934年秋,印刷工藝升級為捲筒機。[1]1936年陳濟棠下台後,《廣州民國日報》被南京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接收,並於同年12月31日停刊,之後改組為《中山日報》,直至1948年停辦。《廣州民國日報》的存檔為研究20世紀20至40年代廣州提供了重要資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