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
Movimento Popular de Libertação de Angola
簡稱安人運(MPLA)
主席若昂·洛倫索
秘書長保羅·龐博羅
創始人阿戈什蒂紐·內圖
維里亞托·達克魯茲
成立1956年12月10日 (1956-12-10)
合併自安哥拉非洲人聯合鬥爭黨
安哥拉共產黨
總部羅安達省羅安達
黨報安哥拉日報
青年組織安人運青年英語Youth of MPLA
婦女組織安哥拉婦女組織英語Organization of Angolan Women
軍事組織安哥拉解放人民武裝力量(1974年—1993年)
準軍事組織安哥拉人民解放軍(1956年—1974年)
黨員
(2022年)
300萬
意識形態1990年至今:
安哥拉民族主義
社會民主主義
民主社會主義
1977年—1990年:
共產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
左翼民族主義
政治立場1990年至今:
中間偏左左翼
1977年—1990年:
左翼極左翼
國際組織社會黨國際(2006年至今)
非洲組織南部非洲前解放運動
葡萄牙殖民地民族獨立非洲革命陣線(1960年—1961年)
葡萄牙殖民地民族主義組織會議(1961年—1979年)
官方色彩  紅色
口號「和平、工作和自由」
「安人運和新挑戰」
國民議會
124 / 220
南部非洲發展
共同體議會論壇
0 / 5
泛非議會
0 / 5
黨旗
官方網站
www.mpla.ao
安哥拉政治
政黨 · 選舉

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葡萄牙語:Movimento Popular de Libertação de Angola),簡稱安人運(MPLA),成立於1956年12月,自1975年安哥拉獨立以來一直為執政黨。1977年,改名為「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勞動黨」;1993年,恢復原名。

歷史

[編輯]

1956年12月,安哥拉非洲人聯合鬥爭黨安哥拉共產黨合併為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安共主席維里亞托·達克魯茲出任新黨的總書記[1][2]。此後,又有爭取安哥拉民族獨立運動英語Movement for the National Independence of Angola爭取安哥拉解放民主陣線英語Democratic Fro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Angola等多個政黨陸續併入。

安人運的核心基礎包括姆本杜族和首都羅安達的知識分子。安人運最初與歐洲蘇聯共產黨關係密切,但如今則是社會民主主義國際政黨組織社會黨國際的正式成員。

1956年,安人運建立準軍事組織安哥拉解放人民武裝力量;1993年,改組為安哥拉武裝力量

1960年,安人運與幾內亞和佛得角非洲獨立黨結成聯盟,組成「爭取葡萄牙殖民地民族獨立非洲革命陣線」,共同反抗葡萄牙殖民帝國非洲的統治。1961年,「爭取葡萄牙殖民地民族獨立非洲革命陣線」改組為葡萄牙殖民地民族主義組織會議,增加莫桑比克解放陣線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解放委員會為成員。

1974年,葡萄牙里斯本發生康乃馨革命,新政府宣佈實行非殖民化政策,並向安哥拉三黨聯盟(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移交權力。但聯盟迅速瓦解,安哥拉陷入內戰南非扎伊爾美國武裝支持保守的安解陣和安盟,而古巴在1975年出兵數千支援安人運,蘇聯則支持古巴和安人運。後來,美國國會禁止美國軍事力量進一步捲入安哥拉內戰,以免成為另一個越南戰爭

1975年11月11日,在葡萄牙人放棄羅安達當天,控制首都和沿海石油資源的安人運宣佈安哥拉獨立。詩人、自由鬥士阿戈什蒂紐·內圖成為首任總統,1979年,若澤·愛德華多·多斯桑托斯繼任。

1977年,安人運召開「一大」,定馬克思列寧主義為黨的指導思想,改黨名為「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勞動黨」,決定與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保持緊密聯繫,建立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和一黨制國家

1990年12月,安人運召開「三大」,正式放棄馬克思列寧主義,轉以社會民主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1992年,安人運在安哥拉首次有多黨參加的大選英語1992 Angolan general election中獲勝。

安盟一直受到南非和美國不同程度的支持,直至2002年安盟領袖若納斯·薩文比被政府軍擊斃。隨後,安盟與安人運達成停火協議,安盟完成非軍事化轉變,改組為普通政黨。

2018年9月,若昂·洛倫索當選安人運新一任主席[3]

外國支持

[編輯]

安人運曾受到以下政府的軍事和人道主義支持:阿爾及利亞保加利亞[4]佛得角捷克斯洛伐克[5]剛果(布)古巴東德幾內亞比紹伊拉克摩洛哥莫桑比克尼日利亞朝鮮利比亞[6]羅馬尼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7]蘇聯蘇丹[5]坦桑尼亞越南南斯拉夫。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曾短暫支持安人運[8],但從1964年起,中國轉而在獨立戰爭和內戰中積極支持安人運的反對派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和後來的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這一轉變是中蘇交惡後,兩國爭奪社會主義陣營主導權所致[9][10]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Africa Year Book and Who's who. 1977: 238. 
  2. ^ Tvedten, Inge. Angola: Struggle for Peace and Reconstruction. 1997: 29. 
  3. ^ 安哥拉总统洛伦索当选为执政党主席. 新華網. 2018-09-09 [2018-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4. ^ Howe, Herbert M. Ambiguous Order: Military Forces In African States. 2004: 81. 
  5. ^ 5.0 5.1 Wright, George. The Destruction of a Nation: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s Angola Since 1945. 1997: 9-10. 
  6. ^ Gebril, Mahmoud, Imagery and Ideology in U.S. Policy Toward Libya 1969–1982: 70, 1988 
  7. ^ Nzongola-Ntalaja, Georges; Immanuel Maurice Wallerstein. The Crisis in Zaire. 1986: 193–194. 
  8. ^ China Study Centre (India). China Report. 1964: 25. 
  9. ^ Walker, John Frederick. A Certain Curve of Horn: The Hundred-Year Quest for the Giant Sable Antelope of Angola. 2004: 146. 
  10. ^ Nzongola-Ntalaja, Georges; Immanuel Maurice Wallerstein. The Crisis in Zaire. 1986: 19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