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內特·馮·德羅斯特-徽爾斯霍夫
德羅斯特 | |
---|---|
出生 | 神聖羅馬帝國明斯特 | 1797年1月10日
逝世 | 1848年5月24日 德意志邦聯博登湖邁爾斯堡 | (51歲)
職業 | 作家、詩人 |
簽名 | |
安內特·馮·德羅斯特-徽爾斯霍夫(德語:Annette von Droste-Hülshoff;1797年1月10日—1848年5月24日),德國女作家,德國最偉大的女詩人之一。她最為膾炙人口的作品是宗教組詩《宗教的一年》(Das geistliche Jahr,1851年)和中篇小說《猶太人的櫸樹》(Die Judenbuche,1842年)。
生平
[編輯]安內特·馮·德羅斯特-徽爾斯霍夫出生在明斯特附近的徽爾斯霍夫莊園,是一個信奉天主教的貴族家庭,家教嚴謹,性格內向。由於早產的原因童年時候體弱多病,1812年至1819年由德國作家安東·馬蒂亞斯·施普里克曼(Anton Matthias Sprickmann,1749年9月7日—1833年11月22日)教授擔任她的家庭教師。
德羅斯特從小就開始寫作,但一直沒有發表作品,直到她40歲。即便她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都從來沒有考慮過想要通過寫作來維持生計,她始終非常嚴肅地對待文學創作。她早年的寫作主要受到她的堂兄、科隆大主教克萊門斯·奧古斯特·馮·德羅斯特-菲舍林(Clemens August von Droste-Vischering,1773年1月21日—1845年10月19日)的影響,他極端地支持教皇權力。德羅斯特受到了很好的文學教育,遠遠超過了當時婦女的一般水平。
雖然性格內向而且家教嚴謹,幾乎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但德羅斯特還是一直通過信件與同時代的許多傑出人才有着很好的聯繫,其中包括格林兄弟。1825年,她沿着萊茵河出遊科隆、波恩和科布倫茨,她在波恩結識了有「萊茵女伯爵」之稱的西比勒·默滕斯-沙夫豪森(Sibylle Mertens-Schaaffhausen,1797年1月29日—1857年10月22日),她們組成了一個女作家的朋友圈子,包括德國女作家約翰娜·朔彭豪爾(哲學家亞瑟·叔本華的母親)和女兒阿黛勒·朔彭豪爾(Adele Schopenhauer,1797年7月12日—1849年8月25日)、歌德的兒媳奧蒂莉厄·馮·歌德(Ottilie von Goethe,1796年10月31日—1872年10月26日),她們經常在波昂聚會。德羅斯特還在波昂認識了德國浪漫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文學歷史學家、翻譯家、作家、印度學家和哲學家奧古斯特·威廉·馮·施勒格爾(August Wilhelm von Schlegel,1767年9月8日—1845年5月12日)。
博登湖之旅對於德羅斯特的文學創作至關重要,她先是造訪了她的妹妹燕妮,燕妮的丈夫是研究中世紀文學的德國作家約瑟夫·馮·拉斯貝格(Joseph von Laßberg,1770年4月10日—1855年3月15日)。1841年起她主要就居住在博登湖邊的梅爾斯堡。她先前結識的德國作家萊文·許京(Levin Schücking,1814年9月6日—1883年8月31日)經由她介紹在邁爾斯堡當上了圖書管理員,在他的靈感觸動之下,德羅斯特在邁爾斯堡創作了她的大部分詩作。
1848年5月24日,德羅斯特在博登湖邊的梅爾斯堡因肺炎逝世,葬於邁爾斯堡的墓地。
作品
[編輯]- 詩集(1838年)
- 《猶太人的櫸樹》(Die Judenbuche,1842年),中篇小說,從心理角度研究一個謀殺了猶太人的村民,主角的命運被描述為是由社會環境決定的,這在德國文學中是首創。作品所反映了18世紀威斯特伐利亞山區的農村生活,猶如一幅風俗畫,是德國文學中藝術性較高的小說之一。
- 詩集(1844年)
- 《宗教的一年》(Das geistliche Jahr,發表於逝世後的1851年,作於1818年至1820年和1839年至1840年),嚴肅的宗教組詩,反映了她精神生活的紛亂和懷疑。
- 《最後的恩賜》(Letzte Gaben,發表於逝世後的1860年)
評價
[編輯]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的記載,德羅斯特是最有天賦的德國女詩人。她的韻文強健而有力,雖然說不上是刺耳但是經常不合調子,人們在詩中讀不出一點多愁善感或一絲甜蜜。她最擅長的是抒情詩,她能夠很好地把她家鄉西威斯特法倫草原的風景融入到曲調中。她的敘事詩以《Das Hospiz auf dem Grossen St. Bernard》(1838年)和《Die Schlacht im Loener Bruch》(1838年)為代表是德國敘事詩的代表作品。她是一個嚴肅的羅馬天主教徒,她經過20多年的時間創作了她最重要的作品宗教組詩《宗教的一年》(Das geistliche Jahr,1851年),描繪了人們在啟蒙思想和宗教信仰之間的矛盾心理,作品受到了極大的歡迎和好評。
1989年發行的第四套也是最後一套德國馬克中,20馬克面值紙幣(1992年發行)的正面是德羅斯特,背景為她後期常住的邁爾斯堡,紙幣的背面是鋼筆和櫸樹,象徵她的作品《猶太人的櫸樹》。
德國1961年至1965年發行一套16枚系列郵票「重要的德國人」(Bedeutende Deutsche),1961年發行了其中的德羅斯特紀念郵票,面值1馬克。
參考文獻
[編輯]- Levin Schücking: Annette von Droste, Ein Lebensbild, Hannover 1862 (Karl Rümpler, 162 Seiten)
- Peter Berglar: Annette von Droste-Hülshoff. Rowohlt Verlag, Reinbek 1967
- Emil Staiger: Annette von Droste-Hülshoff. Frauenfeld 1967
- Doris Maurer: Annette von Droste- Hülshoff. Ein Leben zwischen Auflehnung und Gehorsam, Keil-Verlag, Bonn 1987, ISBN 3-921591-22-8
- Walter Gödden (Hrsg.): Tag für Tag im Leben der Annette von Droste-Hülshoff, Daten Texte, Dokumente, Paderborn 1996
- Doris Maurer: Annette von Droste-Hülshoff. Turm-Verlag 1996, ISBN 3929874016
- Ilse Pohl: Miniaturen - Über Cornelia Goethe, Adele Schopenhauer, Clara Schumann und Annette von Droste-Hülshoff. Verlag der Cornelia Goethe Akademie 2005, ISBN 3-933800-06-4
- Monika Ditz/ Doris Maurer: Annette von Droste-Hülshoff und ihre Freundinnen. Turm-Verlag, 2006, ISBN 3-929874-05-9
外部連結
[編輯]- (德文)安內特·馮·德羅斯特-徽爾斯霍夫的作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古騰堡計劃
- 德羅斯特-徽爾斯霍夫 - 大英簡明百科
- 互聯網檔案館中安內特·馮·德羅斯特-徽爾斯霍夫的作品或與之相關的作品
- 來自安內特·馮·德羅斯特-徽爾斯霍夫的LibriVox公共領域有聲讀物
- 安內特·馮·德羅斯特-徽爾斯霍夫的免費樂譜,由國際樂譜典藏計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