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太平興國寺塔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運城太平興國寺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7-0777-3-075
認定時間2013年3月

太平興國寺塔,又稱安邑塔南海塔,是一座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安邑街道的樓閣式磚塔。文獻對太平興國寺塔修建時間的記載並不一致,學者推測其為北宋時太平興國寺禪師的墓塔。太平興國寺塔平面為八角形,原有十三層,高86米。歷經多次地震,太平興國寺塔塔身開裂,塔剎震落,維修前塔身僅存十一層,殘高71米。另有說法稱塔原高約70米,殘高約60米。塔為宋代風格,挺拔秀美。塔身逐層收分,第一至三層有腰檐,腰檐上為平座。第四層只有腰檐而沒有平座。一至四層的腰檐、平座下施斗栱,五層以上疊澀出檐。2012年至2015年國家文物局撥款修補了塔的裂縫,重建了塔頂。2013年,太平興國寺塔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於南海菩薩的傳說,此塔也被稱為南海塔。

歷史

[編輯]

太平興國寺塔是太平興國寺禪師的墓塔。太平興國寺現已不存。文獻對太平興國寺的創建時間說法不一,如北魏延和二年、貞觀年間、北宋嘉祐八年等。[註 1]關於太平興國寺塔的修築年代,文獻也沒有一致的說法。有資料認為塔與寺同時建於唐貞觀年間或北宋嘉祐八年。順治十八年張宗俊的碑文中稱此塔建於仁壽年間。學者根據塔的風格,認定它建於宋代。張宗俊的碑文中提到曾出土一塊「儼公舍利塔銘」殘碑,有學者據此認定太平興國寺塔是儼公的舍利塔,儼公逝世於北宋淳化年間,塔也建於此時。[1]

太平興國寺塔建成後的千餘年間,歷經了火災和數次地震。明嘉靖三十四年大地震中,太平興國寺塔開裂,從塔頂一直裂到七層,裂縫寬度超過一尺。據記載,萬曆年間的另一次地震使得裂縫合上。1920年9月的地震中,塔頂的覆盆和塔尖被震落,裂縫延伸至底層,但塔並未傾覆。覆盆和塔尖當時由安邑縣保管,[4]今已不存。1929年,安邑縣將太平興國寺改建為紡織工廠,除大佛殿外其他房舍都被拆掉。由於戰事頻發,工廠不久成了營房。[3]1941年,由於下層塔磚被盜嚴重、塔有傾倒的危險,時任安邑縣知事主持維修了太平興國寺塔。[5]

1949年後,太平興國寺塔被運城縣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4]1984年7月,山西省古建所山西省考古所撥款1.7萬人民幣,修復塔基塌方,增建塔院門樓,安裝了鐵門。[6]:4781996年1月12日,太平興國寺塔入選第三批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7]:1108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此塔傾斜加劇、裂縫加寬。運城市鹽湖區撥款38萬元人民幣搭建鋼管架進行臨時保護。2012年秋,國家文物局撥款650萬元人民幣用於維修太平興國寺塔,工程於同年11月8日開始。2013年,運城太平興國寺塔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約三年的維修,工程於2015年10月結束。塔的裂縫得到修復,塔頂得以重建。[8][9][10]

形制

[編輯]

太平興國寺塔是一座十三層樓閣式磚塔,平面為八角形。由於多次地震,塔身開裂,塔剎震落,原塔僅殘存十一層。[7]:515[11]據地方志記載,塔原高260尺,約合86米。修復前,殘高71米。[3][6]:456另有資料稱,塔原高約70米,殘高約60米。[7]:515[12][13]學者認為此塔體現了宋代建築風格,挺拔秀美。[7]:515

太平興國寺塔的塔基高2米,直徑11.5米,由摻有礫石的紅粘土夯成。塔身八角形各邊長4.56米至4.7米不等。第一、二、三層塔身形制相近,都有腰,腰檐上為平座。第四層只有腰檐而沒有平座。第一至第四層的腰檐、第一至第三層的平座下均有斗栱,斗栱為五鋪作出雙杪,泥道栱令栱調間施造。塔身逐層收分,補間鋪作的數量也從第一層的九朵遞減為第四層五朵。第五層以上都是疊澀出檐。塔身並沒有仿木構的柱、額,但是有磚砌普柏枋。第一層南面開門。二層以上,每層東、西、南、北四面均有圓拱窗。塔身每一層的八個角上均懸有鐵鈴。塔內中空,原有木樓板分隔,後來樓板被燒毀。塔心室為八角形,一層東、西、北三面各有一小室。由塔內仰望,藻井破壞嚴重,遺蹟似為疊澀式藻井。塔壁內嵌有直徑0.30米的木方,木方沿塔的八角形輪廓相互咬合,提供拉力。塔基堅硬、密實、均勻,塔身收分、出挑適當,塔身八角形形狀規整,塔體磚壁較厚,塔壁內嵌有木方,這些因素使得太平興國寺塔結構牢固,經受多次地震而沒有倒塌。[1][6][7]:515[11][14][15]

太平興國寺塔原有的塔剎在1920年地震中震落,現已遺失。根據記載,塔剎有一鐵質、直徑五尺的覆盆,其上的鐵塔尖長一丈有餘、直徑兩寸。塔尖上部鑄有「絳州」二字,下部有一寬三寸、厚四分的螺旋。[11]早先的地方志記載塔上有黃白寶瓶。[2]

傳說

[編輯]

太平興國寺塔因為南海菩薩的傳說也被稱為南海塔。傳說唐貞觀年間,一位大臣在此建塔,以祈國泰民安。他召集兩百名民工、五十名巧匠,限期一個月修塔。如果到期不能完工,所有工匠都將被斬。民工、巧匠拼命趕工,但是工程進展依然非常遲緩,工期過半時塔僅建起五尺高。想到誤期將被斬首,工匠們個個膽寒。此時,南海菩薩化身一名老婦人,帶着一口大鍋來到工地,給工匠做飯,以幫助他們建塔。老婦人做飯不用米麵柴炭,她施展法術就變出一鍋餃子。工匠吃過餃子之後,個個精神抖擻、力大無窮,三天便把塔造好了。塔修好後,南海菩薩離開。為了紀念她,工匠們把菩薩留下的大鍋扣在塔頂,將塔稱作南海塔。另一個傳說中,太平興國寺塔開裂之後,南海菩薩化身補鍋匠,一夜之間將塔的裂縫補好。[1][4][11]

關於建塔,民間還有另一個傳說。傳說古時安邑縣出現了一口惡泉,旱時無水,澇時噴水,百姓深受其害卻束手無策。一位遊方道士識出這是惡魔作祟,卻沒有法力鎮壓,只好跳入井中,化作一座塔,將惡泉堵上。[16]還有傳說稱此塔為魯班所建。[2]

當地民謠有「安邑縣,好高塔,離天不過丈七八」的說法。[1][5]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安邑縣續志》根據清朝初年寺內出土一方「大魏二年癸酉」題記的造像,認為太平興國寺始建於北魏延和二年。後來的學者據此認為,造像只能證明這座寺院的歷史不晚於延和二年。[1]舊《安邑縣誌》稱寺建於唐貞觀年間,《山西通志》認為太平興國寺建於北宋嘉祐八年。民國《安邑縣誌》根據塔、寺的風格推測建寺應不晚於唐代,宋嘉祐年間重修時將寺名改為太平興國寺。[2][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霍子江 (編). 盐城览胜. 1989: 89-92. 
  2. ^ 2.0 2.1 2.2 李國豪 (編). 建苑拾英-中国古代土木建筑科技史料选编 第3辑.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 1999-10: 440. ISBN 7-5608-2030-1. 太平興國寺:寺在安邑縣治東北,宋嘉祐八年建。洪武間,置僧會司。寺後塔十三級,高三百六十尺,上有黃白寶瓶,世傳出魯班手,嘉靖乙卯地震,塔崩裂尺余。後又震,複合,亦神物也。 
  3. ^ 3.0 3.1 3.2 景定成 (編). 安邑县志.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01: 209. ISBN 7-203-01220-4. 
  4. ^ 4.0 4.1 4.2 运城文史资料 (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運城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59–61. 1986-07. 
  5. ^ 5.0 5.1 王大高 (編). 河东百通名碑赏析.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2-10: 395-397. ISBN 7-203-04566-8. 
  6. ^ 6.0 6.1 6.2 運城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运城市志.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4-08. ISBN 7-108-00742-8. 
  7. ^ 7.0 7.1 7.2 7.3 7.4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 (編). 山西通志 第44卷 文物志. 北京: 中華書局. 2002-04. ISBN 7-101-02290-1. 
  8. ^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13-05-03 [2018-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9. ^ 安邑太平兴国寺塔的前世今生. 山西新聞網 運城頻道. 2014-01-10 [2018-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1). 
  10. ^ 震裂的宋塔历时三年修缮完毕. 山西日報. 2015-10-14 [2018-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1). 
  11. ^ 11.0 11.1 11.2 11.3 運城行署文化局 (編). 河东文物. 1984-05: 35-36. 
  12. ^ 喬志強 (編). 山西风物志.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85-09: 105–106. ISBN 7-80578-485-X. 
  13. ^ 宋萬忠 (編). 运城市情词典. 運城: 運城市三晉文化研究會. 2008-01: 41. 
  14. ^ 崔乃夫 (編). 太平兴国寺塔.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 5. 北京: 商務印書館: 7655. 2002-08. ISBN 7-100-03254-7. 
  15. ^ 太平兴国寺塔. 晉祠博物館. [2018-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1). 
  16. ^ 馮建國. 锦绣河东.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6-01: 305-308. ISBN 7-203-05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