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仔樂園
此條目或其章節有關正在連載或尚未完結的作品。 |
衰仔樂園 South Park | |
---|---|
別名 | 帕克縣 |
類型 | 動畫 情景喜劇 諷刺 |
原作 | 聖誕精神 |
開創 | 特雷·帕克 馬特·斯通 |
編劇 | 特雷·帕克 馬特·斯通 |
導演 | 特雷·帕克 |
配音 | 特雷·帕克 馬特·斯通 艾薩克·海耶斯 (1997-2006) 馬莉·凱·伯格曼 (1997-99) 伊麗莎·施耐德 (2000-03) 莫娜·馬歇爾 阿普莉爾·斯圖爾特 約翰·漢森 詹妮弗·豪威爾 阿德里安·比爾德 |
製作國家/地區 | 美國 |
語言 | 英語 |
字幕 | 英語 |
季數 | 26 |
集數 | 327(每集列表) |
每集長度 | 22分鐘 |
片頭曲 | 《衰仔樂園主題曲》 by Primus/Colonel Les Claypool's Fearless Flying Frog Brigade |
製作 | |
拍攝/製作年份 | 1997–至今 |
執行製作 | 特雷·帕克 馬特·斯通 |
製作公司 | 哀仔樂園數字工作室 MTV娛樂工作室 |
發行公司 | 派拉蒙國內傳媒網 |
播出資料 | |
首播頻道 | 喜劇中心 |
圖像制式 | HDTV (1080i) |
播出國家/地區 | 美國 |
播出日期 | 1997年8月13日 | —至今
相關節目 | |
相關節目 | 瑞克和莫蒂 阿森一族 |
各地節目名稱 | |
中國大陸 | 南方公園 |
台灣 | 南方四賤客 |
港澳 | 衰仔樂園 |
新加坡 | 南方公園 |
外部連結 | |
官方網站 | |
IMDb 介紹 | |
TV.com 介紹 |
《衰仔樂園》(英語:South Park)是由特雷·帕克和馬特·斯通為美國喜劇中心創作的成人動畫喜劇劇集。整部劇集圍繞着來自科羅拉多州南方公園鎮的四名男孩——粉腸、茂利、蛋散和碌葛,以及他們在該小鎮的種種冒險故事而展開。與阿森一族以及蓋酷家庭一樣,衰仔樂園里的角色都是該系列裏的常客,也就是說他們會在幾乎每一集獲得出場機會。作為一部面向成人觀眾的動畫節目,《衰仔樂園》經常通過歪曲式的摹仿來諷刺和嘲弄美國文化和社會時事,挑戰了許多根深蒂固的觀念和禁忌,並因其中的粗口、黑色幽默和超現實幽默而著名。
特雷和馬特在大學因參加電影製作課程時而結識,並於1992年和1995年製作了兩部動畫短片——《耶穌與雪人》和《聖誕精神》。這兩部短片成為了《衰仔樂園》的前身。《衰仔樂園》於1997年八月份首播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試播的第一集《蛋散的肛門探針》,是通過紙製模型和傳統的靜態動畫技術製作的,但是後來的劇集只是模仿了第一集的剪紙風格,實際上則是通過電腦動畫製作工具製作。《衰仔樂園》的劇本通常都是在播出前一周由特雷和馬特寫出,並在首播前幾個小時內製作完成,但後來特雷(尤其11季以後)成為了該劇唯一的導演。這個節目的播出季通常分為兩部份。前半段在春季播出,後半段在秋季(對於北美而言)。第17季於2013年9月27日首播,使《衰仔樂園》成為美國電視史上繼《阿森一族》和《King of the Hill》(一家之主)之後播出時間最長的成人動畫劇集之一。該節目由於穩定的收視率使喜劇中心預訂至2019年,也就是它的第23季。
衰仔樂園自開播至今,獲得了來自觀眾、職業評論員和主流大獎的認同,包括但不限於五座黃金時段艾美獎、一座皮博迪獎,被多項媒體稱讚為電視史上最偉大的節目之一。該節目開播兩年後,二位主創製作的電影《衰仔樂園劇場版》又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度成為美國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限制級動畫電影(在2016年被《洋腸派對》超越),而該片的兩位創作人(帕克和斯通)在隨後的奧斯卡獲得了最佳原創歌曲的提名。2013年,美國著名電視雜誌電視指南公佈了「最偉大卡通電視節目」名單,而衰仔樂園在該名單裏排名第十。[1]
它在1997年首播,至2016年已播到第20季。2005年3月5日,《衰仔樂園》在英國第四頻道的「100部最好的卡通片」票選中,獲得了第三名,僅次於《阿森一族》和《貓和老鼠》。它也在「50部最好的喜劇電影」中名列第五,「100個最佳聖誕時刻」中名列第27名。
源起
[編輯]《衰仔樂園》的創意最初始於1992年,當時的特雷·帕克和馬特·斯通還在科羅拉多大學學習電影製作。他們製作了一個名為「耶穌和雪人」的動畫短片。在這部製作粗糙的短片裏,可以看到衰仔樂園鎮男孩們的原型,包括一個長得像蛋散但是叫做碌葛的角色,還有一個長得像碌葛但是沒有名字的角色。兩人用一頂魔術帽子使一個殺人的雪人獲得了生命,然後他們被雪人殺掉了。聖嬰耶穌拯救了這一切:他用自己的光環把魔術帽子從雪人頭上打了下來,使雪人變回了雪。
福克斯廣播公司的執行製片看到了這部電影。1995年,執行監製Brian Graden聘請馬特·斯通和特雷·帕克製作第二部短片,作為視頻聖誕卡片寄給他的朋友們。這部短片被命名為《聖誕精神》,跟後來的劇集風格很相近。短片講述了一個耶穌和聖誕老人為了爭論聖誕節的精神進行了一場武術決鬥的故事。後來兩個人以講和告終。第二部短片很快成為了當時的熱門,通過私下的複製還有當時還很稚嫩的互聯網絡迅速傳播開來。
由於《聖誕精神》越來越流行,帕克和斯通試圖把這個短片發展為電視連續劇。在福克斯拒絕接手這個節目後,兩位主創又同音樂電視網和喜劇中心談判。帕克希望喜劇中心接手這個節目,因為他怕音樂電視網會把這個節目變成一個兒童節目。[2]當喜劇中心的經理Doug Herzog看到這部短片後,他委託兩位主創將這個短片發展成為一個電視劇。[3][4]
隨後帕克和斯通組建了一個小隊並花了三個月製作了預訂劇集《蛋散的肛門探針》[5]。《衰仔樂園》幾乎還沒有上映就被取消,因為測試觀眾對它的評分很低。但由於相關短片變得越來越流行,喜劇中心決定訂下六集[6][7]。劇集首播於1997年8月13日。[8]
劇情簡介
[編輯]角色設定
[編輯]該劇主要講述發生在四個住在科羅拉多州中一個虛擬小鎮南方公園的男孩粉腸、茂利、蛋散和碌葛身邊的故事。
粉腸通常被描述為四個主角中最普通的角色,[9]官方網站上將他描述為「正常、普通、頭腦混亂的美國小孩」。[10]茂利是這個團體中唯一的猶太人,他經常會受到別人的諷刺。[9]粉腸是帕克的化身,而茂利是斯通的化身。粉腸和茂利是對方最好的朋友,反映出帕克和斯通真實的朋友關係。[11]他們的友誼是這個節目常用的話題。蛋散是一個令人討厭的、肥胖的種族主義者,他經常成為動畫中的反派。他的反猶情緒經常讓他與茂利發生衝突。他算是四個人當中最聰明的,只是不用功讀書,聰明才智也常常用在錯誤的地方。[9][12] 碌葛來自一個貧窮的家庭,他總是穿着一個帶着頭套的大衣,由於大部分臉被頭套遮住,人們很難分辨出他的聲音。在《衰仔樂園》的前五季中,碌葛幾乎每集都會以各種方式死去,然後又在接下來的一集中莫名其妙地復活。他在第五季的結尾被設為永久死亡,但又在第六季最後一集中重新出現,此後碌葛就很少死去了。在第十四季中解釋了碌葛總是死而復生的原因——碌葛不能死,他死後又會被重新生出來,這和他父母年輕時加入的一個宗教有關。在該劇的前58集中,主角們在上三年級,在第四季的劇集四年級中,他們升入了四年級,這個設置一直延續到現在。[13][14]
衰仔樂園這個平靜的小鎮子上經常發生各種普通或是超自然的意外事件。[15]每當意外發生,使成年人陷入混亂不知所措的狀態,孩子往往自以為是的扮演理性角色,頂撞與藐視一切成人。[16][17]有時孩子們也經常為自己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矛盾且虛偽的行為感到困惑。[18][19]
風格與主題
[編輯]每集開始前都有一個聲明:
“ | 本動畫片中所有的角色和事件——包括以真實人物為原型的角色——均為虛構。所有的名人配音都是很爛的擬音。此節目語言粗鄙,內容混蛋,任何人都不宜觀看。 | ” |
——[20][21] |
《衰仔樂園》的評級為TV-MA(成熟觀眾),[22]並主要面向成人觀眾。[23][24][25]大多數孩子都說髒話,只有少數髒話會被「嘀——」的聲音審查掉。[18]帕克和斯通說這就是孩子們在沒有成人在身邊時真正的談話方式。[26][27]《衰仔樂園》經常使用誇張的手法敘事,包括與性有關的內容、[28][29]流行文化的引用和對名人的諷刺,[30]毫不留情地同時諷刺自由主義者和保守主義者的觀點。[18][17][31]帕克和斯通認為他們是「平等機會冒犯者」。[15]兩位主創堅持要讓這個節目保持「真實的小孩」和「美國真正小學」的風格[32]。儘管節目內容備受爭議,而且有時還有憤世嫉俗的內容,但帕克提醒該劇中兒童角色依然有着「潛在的善良天性」。[33]時代雜誌把劇中的孩子描述為「有時殘酷但依然有着天真的心」。[11]這些孩子通常在思考了劇中發生的事情後,把自己得到的教訓用一句話總結出來。在早期劇集中,這樣的表述往往以:「你知道嗎?我今天學到了一些東西。」(You know what? I've learned something today...)[34]
放映版本差異
[編輯]“ | 黃牌警告 衰仔樂園是一個真實的捏造故事。所有的影射都是假的。裏面講到的誰都不是誰;說到的事都不關你的事。任意對號入座,我們一定不會告你,請你也不要亂花錢跟時間來罵我。乖~ |
” |
——台灣版第七季片頭聲明 |
臺灣版在劇中加入了一些在地元素,舞台設定在臺灣,在配音上也使用到台語,如劇中角色茂利的猶太人身分變成了客家人,其信仰也改為佛教;而蛋散早期常說的"Screw You Guys I'm Going Home"改成「哇搭哭西(『我』的臺灣式日語說法)要回家了」。此外,由資深配音員劉傑所配音的蛋散一角之台詞曾爆笑轟動一時,如「屁啦」與「去你的擔擔麵」。
製作過程
[編輯]除了第一集《蛋散的肛門探針》是靠紙製模型和傳統的靜態動畫技術製作外,其他劇集都是靠電腦軟件製作的,所以把製作周期從三個月縮短到幾天。[35]而其他動畫電視劇(比如《阿森一族》、《飛出個未來》)都是由韓國公司花大約8到9個月手工繪製而成。[3][31]在製作第一季時,通過使用電腦技術,製作團隊能在三周內製作出一集。[36]現在,通過70個人的協作,每集只須花一周的時間就能完成,[3][33][31]有的集數更只須花三到四天製作。[37][38][39]《衰仔樂園》的整個製作過程幾乎都是在同一組辦公室中完成的,之前的製作中心在加利福尼亞的Westwood而現在成為了加利福尼亞州Culver城中的衰仔樂園工作室的一部分。[4][35]在整個製作過程中,帕克和斯通都是這個節目中的執行監製。自從第一季的後半季,Anne Garefinowhile充當了《衰仔樂園》的副執行監製。[40]在該節目的前五季中,福克斯廣播公司資深生產監製Debbie Liebling也做過執行監製。[41][42]
和大多數電視節目不同的是,《衰仔樂園》的劇本並沒有在新一季開始的時候寫好[43]劇集的製作通常在星期四開始,由劇本顧問與帕克和斯通通過腦力激盪法想出新點子。從前作者也包括Pam Brady(前三季)[44][45]和特邀劇本作者Norman Lear(第七季 Cancelled 和 I'm a Little Bit Country)。[43][46][47]在12季和13季的製作過程中,Bill Hader充當了創意顧問和副製作人。[48][49][50]
交換完創意後,帕克會寫出一個劇本,然後整個劇組的畫師、編輯、技術人員和配音師會在接下來的一周內工作100到120個小時。[5]在該劇的第四季後,帕克擔任了大部分的導演職責,而斯通放棄了他的導演職責而專心處理該劇的協作和商業事務。[3][51]星期三時,一個全新的劇集通過衛星通訊傳送到喜劇中心的總部,有時離它的播出時間(美國東部時間晚上10點)僅有幾個小時。[3][52]
帕克和斯通聲明強迫自己在一星期內創作出新劇集能讓他們更具創意。[3]這樣的時間表也能讓《衰仔樂園》比其他的諷刺性動畫節目更快地對正在發生的事件作出反應。[9][53]例如,在2003年12月17日播出的劇集《It's Christmas in Canada》裏,描寫了薩達姆·侯賽因被美軍抓獲,劇集裏甚至提到了他藏身的「蜘蛛洞」。真實世界中,這僅僅發生於三天前。在關於埃連·岡薩雷斯遣返案(Quintuplets 2000)的劇集裏,製作者停下原先正在製作的內容,轉而關注這些事件。另外一個例子就是《Trapper Keeper》這集,最初是在2000年美國大選8天後播放的,這一集裏一個幼兒園的班級也進行了總統選舉,並且因為諸多事件不斷被拖延,其中一個就是一名叫「佛羅」的女孩,不知道應該把票投給誰,相當明顯的指代發生在佛羅里達州的計票未決事件。在第12季劇集《昨晚的真相》中,劇情主要表述關於奧巴馬贏得了美國總統選舉的一系列事件。這集距離奧巴馬贏得選舉不足24小時,這集中引用了奧巴馬真實的勝利演說。[54]
動畫製作
[編輯]《衰仔樂園》風格的靈感來自於泰利·基咸為踎低噴飯的飛行馬戲團製作的剪紙動畫。[7][55][56]兩個短片和預訂劇集是靠傳統硬紙板剪成的形象利用定格動畫製作而成的。隨後的劇集都是用電腦製作完成的,只是模仿了剪紙的風格。所有的角色和物體都是由簡單的圖形和各種這個總統真太濫組成。大多數兒童角色都有同樣的形狀和大小,需要靠不同的衣服來區分。[19]與其他手繪動畫不同,製作人員故意將他們行動時的動作繪製得十分僵硬。[9][26][35]但偶爾一些真實世界中的名人角色的頭是直接從他們真實的照片截取下來的。節目中的加拿大人的形象更為抽象。[57]當該節目改用計算機製作時,所有的硬紙板都被掃描到計算機中並通過CorelDRAW重新繪製,然後被導入運行在矽谷圖形公司工作站上的PowerAnimator中。[5][35]這些工作站與54-處理器的一個每小時能處理10到15個鏡頭的着色農場連接在一起。[5]從第五季開始,製作者們改用了Maya。[58]製作組現在採用的是120-處理器、能每小時處理30多個鏡頭的着色農場。[5]儘管製作組採用了更多現今的軟件提高了畫面的品質,但他們依然採用了各種技術來保留節目廉價硬紙板風格。
人物配音
[編輯]幾乎鎮上所有的男性角色都是由帕克和斯通配音。[18][9][59]馬莉·凱·伯格曼為大多數女性角色配音,直到她在1999年11月11日自殺為止。Mona Marshall和Eliza Schneider接替了她的職務,但第七季後Schneider離開了工作室。她的工作又被April Stewart接替。現在Mona Marshall和April Stewart為劇中主要女性角色配音。
艾薩克·海耶斯為學校中的大廚配音。由於2006年,Hayes離開了劇組,角色大廚在第十季的第一集(The Return of The Chef)中被殺掉了。其他的配音演員和一些《衰仔樂園》的製作人員在少數劇集中為一次性角色配音。但有幾個製作人員為固定的配角配音。主管制作人Jennifer Howell為學生Bebe Stevens配音,[59]Adrien Beard為學校唯一的黑人學生Token Black配音。[60]協作顧問Vernon Chatman為一個毛巾機械人Toweliev配音。[59]John Hansen為Mr. Slave配音。[61]在整個製作過程中,所有幼兒園的聲音都是由製作團隊人員的孩子提供的。[62]
當為兒童角色配音時,配音演員用孩子的腔調配音。為了讓配音聽起來更像4年級的小學生,製作人員會用Pro Tools——一種音頻編輯軟件來編輯錄製好的聲音。[52][63][64]
《衰仔樂園》中的名人配音通常都是由別人模仿,只有少數名人為自己配過音。
臺灣版的中文配音之四名主角─粉腸(史丹利·馬許)由林芳雪擔當、茂利(凱爾·布羅福洛夫斯基)由靳東美擔當、蛋散(艾瑞克·西歐多·蛋散)由劉傑擔當、碌葛(碌葛斯·麥寇米克)由王華怡擔當,其他角色由沈光平、夏治世、李香生、許淑嬪、趙明哲、康殿宏、劉小芸等資深配音員獻聲。
動畫音樂
[編輯]該劇開場動畫音樂由主教樂隊(Primus)演出,並由該樂隊主唱Les Claypool和劇中四個主角輪流演唱,其中碌葛一角的歌詞每季變化;[65]和現在的開場音樂相比,最初的版本更慢一些。片尾曲沒有歌詞。[66]
獲得的評論
[編輯]電視評分
[編輯]《衰仔樂園》首播時極高的評分是喜劇中心成功的主要原因。[3][4][67] 該劇的第一集蛋散的肛門探針在98萬觀眾中獲得了1.3分,這對於一個有線電視節目來說已經很高了。[67] 該劇立刻創造了一個新的潮流,並在大學校園中出現了大量「觀看聚會」。[15][23][25]當第八集 Starvin' Marvin 播出時,評分已經翻了三倍,這使得《衰仔樂園》成為喜劇中心歷史上最成功的節目。[25] 當第十集 Damien 播出時,收視率又增加了33個百分點。這集收到了6.4的評分,幾乎是當時在黃金時段有線電視平均評分的10倍。[23][67]評分在第二季的第二集的Cartman's Mom Is Still a Dirty Slut時達到了頂峰。這集的到了8.2的評分,破了有線電視非體育賽事節目評級的最高記錄。
《衰仔樂園》的成功促使更多的有線公司與喜劇中心合作並使得它快速發展。訂閱喜劇中心的家庭從910萬增加到了5千萬。[67]當該劇第一次播出時,喜劇中心30秒鐘廣告最多能掙7500美元。[23] 在一年之內,廣告投放人平均為《衰仔樂園》第二季播出時插播的30秒鐘廣告花4萬美元,有些甚至達到了8萬美元。[68]
在第三季時,該劇的評分開始降低。[69]第三季第一集的收視率下降了340萬,而第二季的第一集有550萬觀眾。[67]斯通和帕克把這歸於前一年媒體的大肆宣傳,並認為現在的評分和和收視率反映了該劇的「真正粉絲」。[67]該劇的評分在第四季繼續下跌,每集大約有150萬觀眾。最終在第五季,評分逐漸回升,每集大約有300萬的觀眾。[67]儘管後來的收視率無法與前期輝煌的收視率相比,但它依然是喜劇中心評分最高的節目之一,尤其是在2015年每日秀易主及史提芬·科拜尔跳槽到CBS接替由已退休的大衛萊特曼主持的晚間秀後。[3][70]第14季第一集有370萬觀眾收看,是自從第八季以來首映最高的收視率。[71]
獲獎情況
[編輯]2007年,《時代周刊》把該劇列入了「100部最好的電視節目」名單中,讚揚它是「美國過去幾十年中最犀利的諷刺作品」。[72] 同年,《滾石》雜誌認為它是自它開播10年以來電視上最好笑的節目。[73]在2008年,《衰仔樂園》在《娛樂周刊》評出的「過去25年最偉大的100部電視節目」中排名第12,[74]而美國在線在「最好的50部喜劇連續劇」將它列為第16名,並認為它有所有電視節目中最狡猾的角色。[75]《衰仔樂園》主要角色之一的蛋散在《電視指南》製作的「50名最偉大的卡通角色」列表中名列第10,[76]在VH1的「200個最偉大的流行波普文化符號」中排名第198,[77]在《美國精彩電視台》的「100個最偉大的電視角色特輯」中排名第19,[78]在MSNBC2005年的「電視上最嚇人的10個角色」中名列第二,僅僅輸給了《阿森一族》中的伯恩斯先生。[79]在第四頻道2004年「100部最偉大的動畫片」中,《衰仔樂園》被評選為第三名(第一名是《阿森一族》、第二名是《湯姆與謝利》)。[80]
2006年,喜劇中心收到了一個因《衰仔樂園》的「嚴厲的社會評論」與「對美國生活中狂妄自大與虛偽英勇無畏的諷刺」而頒發的皮博迪獎。[3][32][81]
1999年,《衰仔樂園》電影版 受到了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的提名。
1998年,《衰仔樂園》受到了安妮獎「在黃金或深夜時段傑出成就」的提名。同年,它因為劇集Big Gay Al's Big Gay Boat Ride被GLAAD Media獎提名。[30]
《衰仔樂園》共9次獲艾美獎最佳動畫片提名(1998年、2000年、2002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9年和2010年)
該劇獲得過四次艾美獎最佳動畫節目(長度一小時以下)獎,獲獎的劇集包括2005年的劇集《永遠的好朋友》、[81]2006年的劇集《要愛,不要魔獸世界》[82]2009年的《雞尾酒製作機》[83][84]和2013年的《提升標準》。[85]2008年劇集《幻想大陸三部曲》獲得了艾美獎最佳動畫節目(長度一小時及以上獎)。[86]
爭議
[編輯]《衰仔樂園》經常因為觸及忌諱話題、廁所幽默、對年輕觀眾的影響、不尊重保守者的感情、把宗教人物描繪成漫畫形象而廣受爭議。當該劇最初熱播時,好幾所學校禁止學生穿着與《衰仔樂園》有關的T恤。[20][24][30]在英國好幾所學校的家長對8-9歲的學生在1999年的投票中,把蛋散選為最喜歡的卡通角色而感到擔心。[87]帕克和斯通強調該動畫是面向成熟觀眾的,而不是給孩子看的。[24][88]
Parents Television Council的創建人L. Brent Bozell III和Action for Children's Television的發起人Peggy Charren都譴責該劇,後者宣稱它是「對民主的威脅」。[20][68][89][90]很多其他的組織譴責該劇對耶穌和基督教的描寫。[20][91][92]斯通稱那些不贊成《衰仔樂園》中孩子形象的家長們心中的孩子形象是錯誤的,他又補充:「孩子們沒有大人的機智圓滑與交往禮節,他們就是一群頑皮的小混蛋」。
該劇第5季第1集的《It Hits the Fan》諷刺了對於它使用髒話所引起的爭議和新聞媒體對節目《紐約重案組》不給單詞「shit」消音的大肆報導。[93]在這一集的對話中,未消音的單詞「shit」出現了162次。[94]在該劇集播出的第二天,喜劇中心收到了5,000封投訴電郵。[7]但在11季的劇集《With Apologies to Jesse Jackson》中,雖然未消音的差別用語「nigger」出現了43次,但卻沒有造成爭議,反而受到黑人團體的讚揚。[95][96]
其他的爭議還包括1998年的愚人節玩笑[97],在劇集《Bloody Mary》中對一座陰部流血的聖母瑪利亞的雕像的描寫[31],在《Hell on Earth 2006》中對剛剛死去兩個月的史帝夫·厄文被魔鬼魚的刺穿胸致死的描寫,[98][99]與喜劇中心對在日德蘭郵報穆罕默德漫畫事件期間播放的第10季劇集《Cartoon Wars Part II》中穆罕默德形象進行的審查。
第9季的《困在衣櫃裏》指責山達基教只不過是「一個全球騙局」而已,[91]並將山達基教僅向捐贈巨款的信徒透露的消息公佈了出來。[100]該劇集同時又暗諷山達基教徒湯·告魯斯的性取向,致使他要求電視台禁止重播該劇。[98][101]該劇集同時導致信奉山達基教為大廚的配音演員艾薩克·海耶斯退出了該劇劇組。[102]
第14季的劇集 200 和 201 的製作曾因為譏諷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而惹上麻煩。在一個以紐約設立的激進組織穆斯林革命的網站上,出現了一篇恐嚇《衰仔樂園》創建人帕克和斯通的文章。內容寫道「如果這兩個人播出這集動畫,他們的下場大概會像特奧‧梵高一樣」。(特奧‧梵高因為製作了一段關於婦女在伊斯蘭社會上遭受虐待的短片,而被伊斯蘭極端分子殺害)這篇文章同時也提供了喜劇中心在紐約的總部和《衰仔樂園》在洛杉磯的製作公司的地址。[103]該文章的作者Zachary Adam Chesser說寫這篇文章只是要警告帕克和斯通,並不是恐嚇,而提供地址只是為了讓其他人能去那邊抗議。[104][105]儘管Amrikee宣稱該文章只是一個警告,但很多媒體認為這是恐嚇。[106][107][108]5月20日,支持者在Facebook上發起了"Everybody Draw Mohammed Day"(所有人畫穆罕默德日),鼓勵人們畫出自己心中的穆罕默德。[109]
第23季第2集《中國樂隊》嘲諷了中國的審查制度和為了中國市場而迎合該制度的美國娛樂產業,提到了小熊維尼、勞動改造、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等敏感內容,整部劇的內容在中國遭到封殺,「衰仔樂園」的百度百科詞條、貼吧、豆瓣頁面、知乎頁面、bilibili上的相關視頻被禁止訪問,百度等搜尋引擎、新浪微博和微信公號等各種社交媒體均禁止搜索和討論所有「衰仔樂園」相關話題。[110][111][112]面對中國的抗議,《衰仔樂園》在其Facebook官方專頁上發表帶有嘲諷性的「道歉聲明」。[113]
電影
[編輯]衰仔樂園劇場版
[編輯]1999年,在《衰仔樂園》首播不到兩年後,劇場版的衰仔樂園:更大、更長、一刀不剪。這部電影同時也是一個音樂劇,由帕克導演,劇本由帕克與斯通和Pam Brady共同創作。該電影得到了正面的評價,[114]並獲得了8310萬美元的票房。[115]該電影諷刺了該電影播出後將會引起的爭議,被收入2001年版的《健力士世界紀錄》「最污穢語言電影」。[116]劇中插曲《都怪加拿大》獲得了一項奧斯卡獎項提名。[117]
衰仔樂園:新冠之後
[編輯]2021年,繼《衰仔樂園:劇場版》20多年的首部電影,也是衰仔樂園的第一部流媒體電影。電影在派拉蒙+獨家發行。電影時長只有59分鐘。
音樂會
[編輯]播出
[編輯]世界上很多地區都播出過《衰仔樂園》,包括印度、新英格蘭、拉丁美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愛爾蘭、以色列、俄羅斯、蘇格蘭、英國等。此外,還有一個評級為TV-14的修改版本在美國播出。[118][119]《衰仔樂園》的前23季皆有推出DVD。2008年3月起,幾乎所有的《衰仔樂園》劇集都能在喜劇中心《衰仔樂園》的官方網站上免費觀看。
1999年,該劇在台灣被配上翻譯字幕及語音,配音版本播出至2005年總共七季,並大量加入在地元素,於FOX Movies、Channel V播出,播出後廣受好評。
1999年,該劇在香港推出第一輯,於有線電視娛樂台播出,由甜筒輝監製;2001年,播出新一輯《衰仔樂園勁變新》,它們均被安排在凌晨時段播映。
集數
[編輯]季數 | 集數 | 首播日期 | ||
---|---|---|---|---|
首映 | 季終 | |||
1 | 13 | 1997年8月13日 | 1998年2月25日 | |
2 | 18 | 1998年4月1日 | 1999年1月20日 | |
3 | 17 | 1999年4月7日 | 2000年1月12日 | |
4 | 17 | 2000年4月5日 | 2000年12月20日 | |
5 | 14 | 2001年6月20日 | 2001年12月12日 | |
6 | 17 | 2002年3月6日 | 2002年12月11日 | |
7 | 15 | 2003年3月19日 | 2003年12月17日 | |
8 | 14 | 2004年3月17日 | 2004年12月15日 | |
9 | 14 | 2005年3月9日 | 2005年12月7日 | |
10 | 14 | 2006年3月22日 | 2006年11月15日 | |
11 | 14 | 2007年3月7日 | 2007年11月14日 | |
12 | 14 | 2008年3月12日 | 2008年11月19日 | |
13 | 14 | 2009年3月11日 | 2009年11月18日 | |
14 | 14 | 2010年3月17日 | 2010年11月17日 | |
15 | 14 | 2011年4月27日 | 2011年11月16日 | |
16 | 14 | 2012年3月14日 | 2012年11月7日 | |
17 | 10 | 2013年9月25日 | 2013年12月11日 | |
18 | 10 | 2014年9月24日 | 2014年12月10日 | |
19 | 10 | 2015年9月16日 | 2015年12月9日 | |
20 | 10 | 2016年9月14日 | 2016年12月7日 | |
21 | 10 | 2017年9月13日 | 2017年12月6日 | |
22 | 10 | 2018年9月26日 | 2018年12月12日 | |
23 | 10 | 2019年9月25日 | 2019年12月11日 | |
24 | 2 | 2020年9月30日 | 2021年3月10日 | |
25 | 6 | 2022年2月2日 | 2022年3月16日 | |
26 | 6 | 2023年2月8日 | 2023年3月29日 |
參見
[編輯]電子遊戲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TV Guides. TV Guide magazine's 60 greatest cartoons of all time. Fox News. [2019-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5).
- ^ Trey Parker; Matt Stone. Matt Stone, Trey Parker, Larry Divney 'Speaking Freely' transcript (訪談). 2002-03-01 [2007-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7).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Devin Leonard. South Park creators haven't lost their edge. CNN. 2006-10-27 [2009-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7).
- ^ 4.0 4.1 4.2 Halbfinger, David M. 'South Park' Creators Win Ad Sharing In Deal. The New York Times. 2007-08-27 [2008-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7).
- ^ 5.0 5.1 5.2 5.3 5.4 Driver, Dustin. South Park Studios: No Walk in the Park. Apple Inc. [2008-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6).
- ^ Melanie McFarland. Social satire keeps 'South Park' fans coming back for a gasp, and a laugh. 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 2006-10-02 [2009-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5).
- ^ 7.0 7.1 7.2 Trey Parker; Matt Stone. Matt Stone, Trey Parker, Larry Divney 'Speaking Freely' transcript (訪談). 2002-03-01 [2007-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7).
- ^ Fallows and Weinstock, p. 227
- ^ 9.0 9.1 9.2 9.3 9.4 9.5 Jaime J. Weinman. South Park grows up. Macleans.ca. 2008-03-12 [201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21).
- ^ Stan Marsh. South Park Studios. [2009-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8).
- ^ 11.0 11.1 Jeffrey Ressner and James Collins. Gross And Grosser. Time. 1998-03-23 [2009-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1).
- ^ Rovner, Julie. Eric Cartman: America's Favorite Little $@#&*%. NPR. 2008-04-05 [2008-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8).
- ^ FAQ: October 2008. southparkstudios.com. 2008-10-08 [2008-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6).
- ^ FAQ: January 2005. southparkstudios.com. 2005-01-11 [2008-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0).
- ^ 15.0 15.1 15.2 Raphael, Rebecca. Who is Andrew Philip Kyle?. New Voices. 1998-05-22 [2009-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5).
- ^ Griffiths, Eric. Young offenders. New Statesman. 2007-06-21 [2009-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6).
- ^ 17.0 17.1 William Cohen. Respect Its Authoritah!. The Cornell American. 2005-11-04 [2009-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9).
- ^ 18.0 18.1 18.2 18.3 Heffernan, Virginia. Critic's Notebook; What? Morals in 'South Park'?. The New York Times. 2004-04-28 [2010-10-24].
- ^ 19.0 19.1 Randy Fallows. The Theology of South Park. The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January 2002 [2009-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3).
- ^ 20.0 20.1 20.2 20.3 Fagin, Barry. Goin' Down to South Park: How kids can learn from 'vile trash'. www.reason.com. May 2000 [2009-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3).
- ^ Show Disclaimer – South Park Studios. www.southparkstudios.com. [2009-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27).
- ^ Antonacci, Christopher. South Park stirs up controversy, laughs. www.collegian.psu.edu. 1997-12-12 [2009-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9-21).
- ^ 23.0 23.1 23.2 23.3 Carter, Bill. Comedy Central makes the most of an irreverent, and profitable, new cartoon hit. The New York Times. 1997-11-10 [2009-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4).
- ^ 24.0 24.1 24.2 Huff, Richard. South Park's still top dog on basic cable. www.nydailynews.com. 1998-04-16 [2009-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30).
- ^ 25.0 25.1 25.2 Sylvia Rubin. TV 's Foul-Mouthed Funnies.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1998-01-26 [2009-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6).
- ^ 26.0 26.1 Bernstein, Abbie. South Park – Volume 2. AVRev.com. 1998-10-27 [2008-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18).
- ^ Jake Trapper and Dan Morris. Secrets of 'South Park'. ABC News. 2006-09-22 [2009-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1).
- ^ Acosta, Belinda. Screens: TV Eye. The Austin Chronicle. www.austinchronicle.com. 2001-08-17 [2009-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Kiesewetter, John. South Park' way crude for kids. www.enquirer.com. 1998-05-20 [2009-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 ^ 30.0 30.1 30.2 Dennis Lim. Television: Lowbrow and proud of it. London: independent.co.uk. 1998-03-29 [2009-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16).
- ^ 31.0 31.1 31.2 31.3 Hancock, Noelle. Park Life. Rolling Stone. 2006-03-24 [2009-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3).
- ^ 32.0 32.1 Saunders. At 10, 'South Park' still bites. Rocky Mountain News. 2006-07-17 [2009-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04).
- ^ 33.0 33.1 Frazier Moore. Loud and lewd but sweet underneath. The Age (Melbourne). 2006-12-14 [2009-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1).
- ^ Arp and Jacoby, p. 58
- ^ 35.0 35.1 35.2 35.3 Matt Cheplic. 'As Crappy As Possible': The Method Behind the Madness of South Park. Penton Media. 1998-05-01 [2009-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29).
- ^ Tanner, Mike. It Ain't Easy Making South Park Cheesy. Wired. 1997-09-03 [2008-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6).
- ^ Zeidner, Lisa. A Study Guide for 'South Park'. The New York Times. 2000-11-19 [2009-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30).
- ^ FAQ: March 2004. southparkstudios.com. 2004-03-19 [2008-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0).
- ^ FAQ – South Park Studios. www.southparkstudios.com. [2009-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0).
- ^ Mantell, Suzanne. The wrangler. bcm.bc.edu. Fall 2006 [2009-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0).
- ^ Fleming, Michael. Fox folding Atomic label. variety.com. 2009-04-19 [2009-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31).
- ^ Grego, Melissa. Liebling ankles her Comedy post. www.variety.com. 2002-04-02 [2009-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07).
- ^ 43.0 43.1 Jesse McKinley. Norman Lear Discovers Soul Mates in 'South Park'. The New York Times. 2003-04-10 [2009-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30).
- ^ Moore, Roger. Movie Review: 'Hamlet 2' – 3 stars out of 5. Los Angeles Times (www.latimes.com). 2008-08-20 [2009-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9).
- ^ Sellers, John. A Fun Woman: Nancy Pimental. www.esquire.com. 2002-06-01 [2009-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5).
- ^ Keveney, Bill. TV icon Norman Lear is goin' down to 'South Park'. www.usatoday.com. 2003-03-17 [2009-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19).
- ^ South Park Boys Hit 100 Episodes; Norman Lear To Collaborate On New Season. news.awn.com. 2003-03-13 [2009-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1).
- ^ Smith, Michael. Hader and Harjo: Tulsa talents keep on making must-sees. Tulsa World. 2009-10-16 [2009-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30).
- ^ Bierly, Mandi. Bill Hader: The EW Pop Culture Personality Test.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9-04-03 [2009-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19).
- ^ Cavna, Michael. The 'Riffs Interview: 'SNL's' Bill Hader Embraces His Inner Nerd for 'Cloudy With a Chance of Meatballs'. Washington Post. September 2009 [2009-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4).
- ^ Weinman, Jaime J. South Park has a silent partner. macleans.ca. 2007-04-23 [2009-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6).
- ^ 52.0 52.1 40 Questions. South Park Studios. 2001-10-04 [2009-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9).
- ^ Jake Trapper and Dan Morris. Secrets of 'South Park'. ABC News. 2006-09-22 [2009-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1).
- ^ Fickett, Travis. How South Park Pulled off "About Last Night...". IGN. 2008-11-06 [2008-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3).
- ^ Jeffrey Ressner and James Collins. Gross And Grosser. Time. 1998-03-23 [2009-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03).
- ^ FAQ: April 2001. southparkstudios.com. 2001-03-18 [2008-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28).
- ^ Melanie McFarland. Oh my God, 'South Park' killed a decade!. 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 2006-09-30 [2009-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7).
- ^ FAQ: May 2001. southparkstudios.com. 2001-05-14 [2008-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0).
- ^ 59.0 59.1 59.2 Who does the voices for the characters on South Park?. South Park Studios. 2002-04-23 [201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4).
- ^ FAQ: April 2001. southparkstudios.com. 2001-04-30 [2008-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28).
- ^ FAQ: November 2003. southparkstudios.com. 2003-11-21 [2008-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0).
- ^ Ike FAQ Archives. South Park Studios. [2009-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0).
- ^ Stephanie Jorgl. South Park: Where The Sound Ain't No Joke! (PDF). Digizine. 2005 [2009-04-3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10-12).
- ^ South Park FAQ. South Park Studios. 2009-02-10 [2009-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1).
- ^ South Park Studios FAQ. South Park Studios. September 2001 [2009-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4).
- ^ FAQ: March 2002. southparkstudios.com. 2002-03-27 [2008-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0).
- ^ 67.0 67.1 67.2 67.3 67.4 67.5 67.6 Johnson-Woods, pp. 6–8
- ^ 68.0 68.1 David Horowitz. Why Gore would censor "South Park". Salon.com. 1999-07-19 [2009-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21).
- ^ Cartman Goin' South?. wired.com. 1999-04-27 [2009-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9).
- ^ Brian C. Anderson. We’re Not Losing the Culture Wars Anymore. Manhattan Institute. 2003 [2009-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8).
- ^ Tiger Woods Scandal Helps 「South Park」 Set Ratings Recor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opCrunch. Retrieved 09–06–10.
- ^ Poniewozik, James. South Park – The 100 Best TV Shows Of All-Time. Time. 2007-08-14 [2008-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6).
- ^ Grigoriadis, Vanessa. Still Sick, Still Wrong. rollingstone.com. 2007-03-22 [2009-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9).
- ^ The New Classics: TV.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8-06-17 [2008-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8).
- ^ 50 Best TV Comedies – Ever – Inside TV Blog. television.aol.com. April 2008 [2009-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9).
- ^ TV Guide's 50 greatest cartoon characters of all time. CNN. 2002-07-30 [2007-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20).
- ^ Mansour, p. 144
- ^ The 100 Greatest TV Characters. Bravo. [2007-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7).
- ^ Brian Bellmont. TV's top 10 scariest characters. MSNBC. 2005-11-01 [2009-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25).
- ^ Channel 4 100 Greatest Cartoons page. Channel 4. [2010-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2).
- ^ 81.0 81.1 South Park Awards. about.com. [2008-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7).
- ^ 59th Primetime Creative Arts Emmy Awards Nominees/Winners. Academy of Television Arts & Sciences. 2007 [2008-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06).
- ^ Little Dorrit, Tina Fey top Creative Emmys. CBC News. 2009-09-13 [2009-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22).
- ^ COMEDY CENTRAL(R) Honored With 14 Primetime Emmy(R) Nominations - A New Record For The Comedy Channel (新聞稿). Comedy Central. 2009-07-16 [2009-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4).
- ^ South park emmys (新聞稿). emmy. 2013-09-22 [201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 ^ 2008 Creative Arts Emmy winners (PDF). Academy of Television Arts & Sciences. 2008-09-13 [2008-09-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3-26).
- ^ Cartman top with kids. 茂丙C. 1999-08-26 [2009-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3).
- ^ Lawrie Mifflin. TV Stretches Limits of Taste, to Little Outcry. The New York Times. 1998-04-06 [2009-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3).
- ^ Bozell, L. Brent III. 'South Park' Reconsidered, Sort Of. MediaResearch.org. Creators Syndicate. 1998-02-11 [2007-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05).
- ^ Frank Rich. Conservatives ♥ 'South Park'. The New York Times. 2005-05-01 [2009-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3).
- ^ 91.0 91.1 Jake Trapper and Dan Morris. Secrets of 'South Park'. ABC News. 2006-09-22 [2009-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5).
- ^ Carder, Thomas. ChildCare Action Project (CAP) Media Analysis Report. capalert.com. 1999 [2009-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3).
- ^ Gillespie, Nick; Walker, Jesse. South Park Libertarians. www.reason.com. December 2006 [2009-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1).
- ^ Wilonsky, Robert. It Happens. www.browardpalmbeach.com. 2001-07-26 [2009-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8).
- ^ Vanessa E. Jones. No offense, but .... The Boston Globe. 2008-01-29 [2009-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14).
- ^ Transcript of "Paula Zahn Now" from March 8, 200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NN. Retrieved April 14, 2007.
- ^ Huff, Richard. Not an Eternity to Cartman Paternity. www.nydailynews.com. 1998-04-09 [2009-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10).
- ^ 98.0 98.1 O'Doherty, Ian. How Kenny survived 10 years of South Park. www.independent.ie. 2006-11-10 [2009-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05).
- ^ Kent, Paul & Gee, Steve. To hell with Irwin, says South Park. Herald Sun. 2006-10-28 [200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09).
- ^ Reitman, Janet. Inside Scientology. Rolling Stone. 2006-02-22 [2009-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3).
- ^ Hilden, Julie. Could Tom Cruise Sue "South Park" For Suggesting He is Gay? And Even If He Could, Should He?. FindLaw. 2005-12-06 [2006-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8-13).
- ^ Isaac Hayes Quits 'South Park'. Fox News. Associated Press. 2006-03-13 [2011-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05).
- ^ Miller, Joshua Rhett. Road to Radicalism: The Man Behind the 'South Park' Threats. Fox News. 2010-04-23 [2010-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27).
- ^ Lister, Tim. Security Brief: Radical Islamic Web site takes on 'South Park'. CNN. 2010-04-19 [2010-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30).
- ^ Miller, Joshua Rhett. South Park Creators Could Face Retribution for Depicting Muhammad, Website Warns. Fox News. 2010-04-20 [2010-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23).
- ^ Cooper, Anderson. Radical Islamists Threaten 'South Park' Creators; More Volcano Eruptions Ahead. Anderson Cooper 360°http://edition.cnn.com/TRANSCRIPTS/1004/20/acd.01.html
|transcripturl=
缺少標題 (幫助). April 20, 2010. CNN. 已忽略未知參數|began=
(建議使用|date=
) (幫助); 已忽略未知參數|ended=
(建議使用|date=
) (幫助);|city=
被忽略 (幫助) - ^ O'Reilly, Bill. South Park Episode Prompts Death Threats. The O'Reilly Factorhttp://video.foxnews.com/v/4159547/south-park-episode-prompts-death-threats?loomia_ow=t0:s0:a16:g2:r5:c0.006712:b33088576:z6
|transcripturl=
缺少標題 (幫助). April 20, 2010. Fox News Channel. 已忽略未知參數|began=
(建議使用|date=
) (幫助); 已忽略未知參數|ended=
(建議使用|date=
) (幫助);|city=
被忽略 (幫助) - ^ Cavna, Michael. Comic Riffs – 'South Park': Is pro-jihad website threatening cartoonists over Muhammad satire?. Washington Post. 2010-04-20 [2010-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4).
- ^ South Park Declares Jihad On the Handicapped!. Lineboil. 2010-04-28 [2010-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7).
- ^ 諷刺迫害人權 喜劇動畫《南方四賤客》遭中國封殺. 自由時報. 2019-10-04 [2019-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7).
- ^ 全面下架!動畫《南方四賤客》因嘲諷中國在中國遭封殺. 三立新聞網. 2019-10-04 [2019-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7).
- ^ 美《衰仔樂園》涉小熊維尼佩奇人權及教育營最敏感而在華遭全面封殺. 2019-10-05 [2019-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7).
- ^ OFFICIAL APOLOGY TO CHINA FROM TREY PARKER AND MATT STONE. South Park official Facebook page. 2019-10-07.
- ^ South Park: Bigger, Longer & Uncut (1999). Rotten Tomatoes. [2008-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6).
- ^ South Park – Bigger, Longer and Uncut (1999). boxofficemojo.com. [2009-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01).
- ^ Singer, Jill. Pop Culture News : News + Notes : Entertainment Weekly. 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 ew.com. 2000-11-10 [2009-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5).
|year=
與|date=
不匹配 (幫助) - ^ Michael, Dennis. – Entertainment – Raunchy song's creators tuning up for Oscar night. CNN. 2000-03-23 [2009-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5).
- ^ Frankel, Daniel. Sanitized 'Sex,' 'South Park' all set. www.variety.com. 2005-08-28 [2009-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4).
外部連結
[編輯]- (英文)South Park Studio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英文)Comedy Central: South Par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在South Park Studio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上免費觀看《衰仔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