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卓越豬籠草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卓越豬籠草
產於新幾內亞大陸的卓越豬籠草的上位籠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目: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科: 豬籠草科 Nepenthaceae
屬: 豬籠草屬 Nepenthes
種:
卓越豬籠草 N. insignis
二名法
Nepenthes insignis
Danser (1928)[1]

卓越豬籠草[2]學名Nepenthes insignis)是新幾內亞及其附近島嶼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種加詞insignis」來源於拉丁文,意為「傑出的,卓越的」。

植物學史

[編輯]

1912年11月9日,奧古斯特·阿德里安·皮勒首次採集到了卓越豬籠草。編號為「Pulle 277」的標本採集於新幾內亞西南部的博福特河附近[1]海拔80米處。其包括雄性花序,存放於位於爪哇茂物植物園中。位於荷蘭萊頓荷蘭國家植物標本館中存放有一副酒精標本[1],編號為「sheet 201110」。[3]

1926年9月,威廉·馬里厄斯· 多克特斯·馮·萊文(Willem Marius Docters van Leeuwen)再次採集到了卓越豬籠草的標本。編號為「Docters van Leeuwen 10258」和「Docters van Leeuwen 10286」的標本[3]採集於新幾內亞西北部的羅菲爾河附近[1]海拔250米處。其存放於茂物植物園中,但不含花序[1]

B·H·丹瑟在他1928年發表的開創性著作《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豬籠草科植物》中對卓越豬籠草進行了正式描述。[注 1]該描述僅依據卓越豬籠草的標本,並沒有對卓越豬籠草的原生地進行過考察。[4]B·H·丹瑟還指定「Pulle 277」號標本為模式標本[1]

1939年3月,倫納德·約翰·布拉斯又採集了另兩副標本。其中「sheet 13379」號標本採集於伯恩哈德營地(Bernhard Camp)西南方向4公里處的伊登堡河附近;「sheet 13669」號標本採集於伯恩哈德營地西南方向8公里處。其都存放於茂物植物園中。[3]

直到1994年,W·鮑姆加特爾(W. Baumgartl)、B·基斯特勒(B. Kistler)、H·里舍(H. Rischer)安德烈亞斯·維斯圖巴四人才組織了一次針對卓越豬籠草的野外考察。第二年,他們在《食蟲植物通訊》上發表了考察報告。[4]

形態特徵

[編輯]
卓越豬籠草比亞克島變型的下位籠(左)和上位籠(右)

卓越豬籠草並不善於攀爬。莖通常長50至80厘米[4],寬至7毫米,呈三稜柱形。節間距可長達9厘米。[1]

[編輯]

卓越豬籠草的葉片革質無柄,呈線形披針形或略微呈匙形,可長達35厘米,寬至6厘米。葉尖急尖葉基漸狹中脈的兩側有4至6條明顯的縱脈羽狀脈斜發至葉片邊緣,葉片中部的羽狀脈較明顯,邊緣模糊。籠蔓直徑可達6毫米,偶爾形成籠蔓圈[1]

捕蟲籠

[編輯]

卓越豬籠草下位籠的下半部呈卵形或窄卵形,上半部為圓柱形。它們的體積非常大,可高達35厘米。籠翼通常缺失,剩下一對隆起。籠口傾斜。平展,唇肋間距為0.5至1毫米。唇內緣有小型的唇齒,長約1毫米。其不形成唇頸[3]唇內緣部分約佔截面表面總長度的43%。[5]下位籠內表面的下半部覆蓋着消化腺,每平方厘米150至1500個。[1]蠟質區稀少。[5]籠蓋為圓形至心形,下表面具明顯的中脈,可長達8厘米。[4]籠蓋下表面具大量大型的蜜腺,集中於兩條側脈附近。[3]籠蓋基部的後方具一條不分叉的絲狀籠蔓尾[1]

卓越豬籠草的果序

卓越豬籠草上位籠的下半部為漏斗形,上半部為圓柱形,高可達30厘米[4],寬至8厘米。上位籠與籠蔓的銜接處,形成一個寬5至35毫米的彎曲。其腹面可能具有非常短的籠翼,長度不超過3厘米。[4]籠口傾斜,與籠蓋銜接處為急尖漸尖。唇寬大,可寬至35毫米,唇肋間距0.5至1毫米。唇內緣具長寬相等的唇齒。上位籠的內表面全部覆蓋着腺體。其體型極小,為覆蓋型。每平方厘米400至3000個。籠蓋為卵形至圓形,可長達7.5厘米。籠蓋下表面具一條明顯的中脈和兩條側脈。兩條側線附近存在大量大型的蜜腺。籠蓋基部的後方具一條絲狀的籠蔓尾,長度不超過5毫米。[1]

花序

[編輯]

卓越豬籠草的花序總狀花序總花梗可長達18厘米,寬至7毫米。花序軸可長達46厘米。每個花梗帶2朵花,無苞片,可長達22毫米。花被片為卵形,長度約4毫米。雄蕊包括花葯在內長約5毫米。[1]

其他

[編輯]

卓越豬籠草植株的大部分無毛被。發育中的捕蟲籠具有星狀的稀疏短毛被。發育中的花序具當然密集的毛被,但隨着其生長,會越來越稀疏。花梗和花被片具有密集的短毛被。雄蕊基部的毛被要比靠近花葯處的密集。[1]

卓越豬籠草的莖和葉片為綠色。下位籠通常為深綠色,並在唇附近有紅色的斑點。唇為暗紅褐色。上位籠通常為淡黃綠色,斑點較少。[4]乾燥標本為綠色或淡黃色至淺棕色,捕蟲籠外表面保留有淡紅色的斑點,內表面為藍色,具白色粉霜,偶爾具有斑點。[1]

生態關係

[編輯]
生長於苔蘚中的卓越豬籠草蓮座狀植株

卓越豬籠草是西新幾內亞鳥頭灣附近的許多島嶼上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海拔分佈範圍為0至850米。[6][7]在新幾內亞萊克平原(Lake Plains)的南部,卓越豬籠草生長於海拔115至800米的地區。在比亞克島上海拔高度相似的地區發現了的卓越豬籠草的小變型。[4][8]

卓越豬籠草通常生長於茂密的森林中及丘陵地帶。其常附生於苔蘚中,特別是懸於河上的樹枝上。在一些較高海拔的地區,也曾發現其生長於河邊的沙灘上。[9][10][11]它所存於的環境中空氣濕度一直都較高;曾在一株生長於瀑布旁的植株上發現其種子還在種莢中就已發芽了。[4]

卓越豬籠草與蘋果豬籠草N. ampullaria大豬籠草N. maxima,海拔高於400米)奇異豬籠草N. mirabilis巴布亞豬籠草N. papuana,海拔575米)同域分佈。已發現了卓越豬籠草與奇異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4]

卓越豬籠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保護狀況為易危[9]

食蟲性

[編輯]

卓越豬籠草的獵物幾乎完全是大翅蟑螂。這被認為是因卓越豬籠草產生的氣味可引誘夜行性昆蟲。[4]

卓越豬籠草已經被用於研究豬籠草食蟲性及其產生的化感物質——白花丹素。實驗中給卓越豬籠草的組培組織添加L-丙氨酸後,卓越豬籠草的捕蟲籠只會利用其生成白花丹素,而不會利用其合成7-甲基氫化胡桃葉醌葡萄糖甙(rossoliside)白花素A(plumbagin A)。結果表明,這些化合物被用以存儲,且其運輸率非常低。[12]

相關物種

[編輯]
卓越豬籠草的上位籠(左)及辛布亞島豬籠草的下位籠(右),示其唇結構的不同

B·H·丹瑟認為卓越豬籠草與產於菲律賓美林豬籠草N. merrilliana之間存在近緣關係。他將大部分莖部粗大,葉片大型,毛被稀疏,無葉柄及籠蓋無附屬物的豬籠草歸為「卓越分支Insignes[1]

卓越豬籠草與菲律賓特有的辛布亞島豬籠草N. sibuyanensis也很相似。它們的區別在於卓越豬籠草的花梗帶兩朵花,而辛布亞島豬籠草的花梗只帶一朵。卓越豬籠草的籠口傾斜,而辛布亞島豬籠草的幾乎水平。卓越豬籠草缺乏唇頸,而辛布亞島豬籠草有較短的唇頸。卓越豬籠草的唇齒比辛布亞島豬籠草的短,最長只有1毫米,而辛布亞島豬籠草的可長達5毫米。此外,辛布亞島豬籠草的捕蟲籠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態,如卵形或略微漏斗形。[3]

自然雜交種

[編輯]

1994年,在一次對新幾內亞的考察中發現了卓越豬籠草與奇異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這個自然雜交種生存在海拔約500米的地區。[4]

巴布亞省,卓越豬籠草通常與蘋果豬籠草和大豬籠草同域分佈。所以這此也可能存在它們之間的自然雜交種,但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6]

註釋

[編輯]
  1. ^ 卓越豬籠草的原拉丁文描述:[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Danser, B.H. 1928. 20. Nepenthes insignis DANS., spec. nov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The Nepenthaceae of the Netherlands Indies. Bulletin du Jardin Botanique de Buitenzorg, Série III, 9(3–4): 249–438.
  2. ^ 夏洛特. 食蟲植物觀賞&栽培圖鑑. 台北: 商周出版. 2007: 74. ISBN 978-986-124-850-9. 
  3. ^ 3.0 3.1 3.2 3.3 3.4 3.5 Nerz, J., P. Mann, T. Alt & T. Smith 1998. Nepenthes sibuyanensis, a new Nepenthes from Sibuyan, a remote island of the Philippin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27(1): 18–23.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Rischer, H. 1995. Observations on the Nepenthes species of Irian Jaya, Part I: Nepenthes insignis Danser.PDF (461 KiB)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24(3): 75–77.
  5. ^ 5.0 5.1 Bauer, U., C.J. Clemente, T. Renner & W. Federle 2012. Form follows function: morph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and alternative trapping strategies in carnivorous Nepenthes pitcher plants.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25(1): 90–102. doi:10.1111/j.1420-9101.2011.02406.x
  6. ^ 6.0 6.1 McPherson, S.R. 2009. Pitcher Plants of the Old World. 2 volumes.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Poole.
  7. ^ McPherson, S.R. & A. Robinson 2012. Field Guide to the Pitcher Plants of Australia and New Guinea.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Poole.
  8. ^ Mey, F.S. 2013. Nepenthes insignis from mainland Papu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Strange Fruits: A Garden's Chronicle, November 3, 2013.
  9. ^ 9.0 9.1 Clarke, C.M., R. Cantley, J. Nerz, H. Rischer & A. Witsuba. Nepenthes insign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0. [11 May 2006]. 
  10. ^ Jebb, M.H.P. & M.R. Cheek 1997. A skeletal revision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 Blumea 42(1): 1–106.
  11. ^ Jebb, M.H.P. 1991. An account of Nepenthes in New Guinea. Science in New Guinea 17(1): 7–54.
  12. ^ Rischer, H., A. Hamm & G. Bringmann 2002. Nepenthes insignis uses a C2-portion of the carbon skeleton of L-alanine acquired via its carnivorous organs, to build up the allelochemical plumbagin. Phytochemistry 59(6): 603–609. doi:10.1016/S0031-9422(02)00003-1

擴展閱讀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卓越豬籠草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資訊:卓越豬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