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清代卡倫遺址
伊犁清代卡倫遺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
座標 | 43°32′48.70″N 80°46′53.29″E / 43.5468611°N 80.7814694°E |
分類 | 古遺址 |
時代 | 清 |
編號 | 7-0515-1-515 |
認定時間 | 2013年3月5日 |
伊犁清代卡倫遺址是分佈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霍城縣的清代戍邊遺址。卡倫為滿、錫伯語ᡴᠠᡵᡠᠨ (karun)的譯音,在滿語、蒙古語、錫伯語中均有「瞭望」、「守衛」、「哨所」之意[1]。
新疆卡倫
[編輯]新疆地區的卡倫分為南北兩路,同時按照伊犁將軍下轄的地方軍政建置,其又可分為北路卡倫&南路卡倫和東路卡倫!北路卡倫包括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和伊犁將軍所轄兩部分,這些卡倫分佈在額爾齊斯河西岸的輝邁拉虎卡倫以南,天山以北&巴里坤以西,特穆爾圖淖爾以東的地區。南路卡倫分佈在天山山脈以南的和闐河兩岸,哈密以西的吐魯番&喀喇沙爾&阿克蘇&烏什,葉爾羌&英吉沙爾,喀什噶爾,和闐地區。東路卡倫由烏魯木齊都統專轄[2]。
卡倫的類型
[編輯]常設卡倫
[編輯]常設卡倫一般都設在地理位置比較重要的地方,故清朝在伊犁城四周重要通道要隘設立了27處常設卡倫。
移設卡倫
[編輯]由於哈薩克地區有時冬季雪災嚴重,因而清廷格外施恩,允許哈薩克牧民越界過冬,每牲只納貢賦即可!此處的卡倫冬季向內遷移,到了夏季再向外展至應設之處,前次越境過冬的哈薩克牧民撤到夏季卡倫線外的原牧地。這種依據季節而遷移的卡倫稱為移設卡倫。
添撤卡倫
[編輯]添撤卡倫是某處需要時臨時安設,事後即時撤掉的卡倫[2]。
卡倫用途
[編輯]清統一新疆之初,卡倫體系的結構相對簡單,文獻中除『卡倫』外少有異名。隨着治理日久,事務日繁,卡倫的任務日趨複雜,#內稽逃人,外控荒服,沿邊定界,幾察森嚴,舉凡偵探敵情"緝拿逃人"查禁偷盜"圈禁重地"傳遞公文"巡守邊境"護送外藩使節商旅等,都是卡倫的日常事務#為了更好地完成上述任務,多種名目的卡倫建立起來[3]。
伊犁卡倫遺址
[編輯]現保存在伊犁州境內的卡倫遺址共有 16 處。這些卡倫是根據《中俄伊犁條約》《中俄伊犁界約》設立的,由當時駐守伊犁地區的滿、漢、錫伯軍民駐守[4]。其中現已勘察確定位於察布查爾縣境內的有7處:洪納海卡倫、吐庫爾渾卡倫、多蘭圖卡倫、阿布散特爾卡倫、納旦木卡倫、梧桐孜卡倫、頭湖卡倫[5]。霍城縣境內的有河源卡倫、登元卡倫、察罕鄂博卡倫(又名黃騎馬隊卡倫)、英塔爾卡倫、尼堪卡倫、沙彥卡倫、富爾干卡倫(又稱紅山嘴卡倫)、契格爾干卡倫、哈爾索胡爾卡倫[6]。
沙彥卡倫遺址
[編輯]沙彥卡倫遺址位於霍城縣霍爾果斯口岸以北5公里的國境公路西側,北距紅卡子邊防站4.5公里,西距中、哈邊境線500米。該卡倫為方形夯土建築,現存牆垣,南北長35.3米,東西寬32.8米,牆高3.6米,頂寬2米,門朝南開。
梧桐孜卡倫遺址
[編輯]梧桐孜卡倫遺址位於察布查爾縣67團7連。該卡倫坐北朝南,正方形,土木建築,邊牆各長30米,高10米。四周有箭樓,院內有住房、糧庫、馬廄、儲草棚等遺蹟。
多蘭圖卡倫
[編輯]多蘭圖卡倫遺址位於察布查爾縣城兵團4師67團場1連,遺址南北長30米,東西寬30米,殘高4米,厚2米,頂部厚1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為土木結構建築。四周有觀察哨,院內有住房、糧庫、馬廄和儲草棚等。由於年久失修,自然破壞等原因,卡倫內建築都已不存,現僅存四面殘牆。
參考文獻
[編輯]- ^ 劉傑.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举行“卡伦”祭拜大典(图). 中國新聞網. 天山網. [2019-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1).
- ^ 2.0 2.1 於泉勝. 清代新疆卡伦若干问题述略——以《清实录》史料记载为中心.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5, 31 (06): 10–12 [2019-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1).
- ^ 陳劍平. 清代新疆卡伦的体系构成.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 (2014(04)): 11–15 [2019-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1).
- ^ 荊強. 清代卡伦遗址. 孫子研究: 127–128. [2019-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1).
- ^ 孫亭文. 新疆“西迁”锡伯族民众:沿着祖先的足迹守着祖国的土地. 中國新聞網 (2015/06/08). 2015-06-08 [2019-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3).
- ^ 史建新. 清代戍边军人的后裔,你们在哪儿?. [2019-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