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亞美尼亞女性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亞美尼亞女性
身着民族服裝的亞美尼亞婦女
常規數據
孕產婦死亡數
(每10萬活產嬰兒)
30 (2010)
國會女性佔比英語Women in government10.7% (2012)
25歲以上中等教育
女性佔比
94.1% (2010)
女性勞動參與率59% (2014)[1]
性別不平等指數英語Gender Inequality Index
數值0.340 (2012)
排名第59名
全球性別指數[2]
數值0.684 (2020)
排名第98名

自1991年亞美尼亞共和國成立以來,亞美尼亞女性一直得到官方的性別平等保障。[3]這使女性能夠積極參與亞美尼亞生活的各個領域。亞美尼亞女性在娛樂,政治和其他領域中舉足輕重。

商業與政治參與

[編輯]
亞美尼亞女性畫像(約1682年)

根據2011年Grant Thornton國際企業調查,2010年,亞美尼亞29%的高層管理職位由女性擔任。但是,這一數字在2011年下降到23%。根據聯合國的一份報告,2011年亞美尼亞有24位女市長和社區領袖。另有50名婦女擔任較低級別的行政職務。[4]

傳統地位

[編輯]

儘管從20世紀初期到現在的一些民族主義女權主義者有一些將古代亞美尼亞社會和法律視為對女性友好的觀點,但實際上沒有證據表明這一主張。[5]可追溯到12世紀的Mkhitar Gos法典試圖提高女性的地位,但該法典也明確規定了男性的統治,而且即使是在家庭暴力或婚內強姦的情況下也禁止離婚。[6]其最先進的元素似乎從未在社會上得到應用,在18世紀和19世紀,無論是局外人還是內部人士的報告都以壓倒性的多數證實了亞美尼亞傳統社會中婦女的地位低下問題。已婚婦女實際上是丈夫家庭的奴隸,但隨着年齡的增長,情況也逐漸改善。[7]在結婚的第一年裏,除了丈夫,她們不允許與任何人說話,並且被禁止離開家。年輕的亞美尼亞新娘創造了一種被稱為「新娘語言」的手語,這是一種以手勢為基礎的手語,違反了亞美尼亞已婚婦女的沉默規則。[8]在一些村莊,即使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後,這些限制仍然存在,並且可能持續十多年。與西方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女性自殺比男性自殺更為普遍。[9]

儘管女性在亞美尼亞社會中的地位較低,但亞美尼亞使徒教會與大多數其他基督教傳統教會相比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擔任神職人員的機會。但是,與東正教不同,他們強烈反對離婚,因此,傳統亞美尼亞的離婚率一直是基督教世界中最低的。

針對女性的暴力

[編輯]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2002年亞美尼亞女性中有10%至60%遭受過家庭暴力,數據的不確定性是由於亞美尼亞家庭暴力報告不足。據稱發生漏報的原因是將家庭暴力視為家庭私人事務。[10]在亞美尼亞,沒有明確法律禁止針對家人的攻擊和基於性別的偏見。此外,與丈夫(甚至是虐待妻子的丈夫)離婚會導致「社會恥辱」,申請離婚或舉報家庭暴力的婦女家庭也被視為恥辱。其他促成因素包括亞美尼亞婦女缺乏有關其權利以及如何保護自己免受虐待的教育,或者受教育程度較低。[10]

政治地位

[編輯]

2007年5月,政府通過名為「性別配額法」的法令,鼓勵更多亞美尼亞女性參與政治。那一年,只有7名婦女擔任議會職務。這些人中包括在國民議會中任職時間最長的女性赫拉努什·哈科比亞英語Hranush Hakobyan[11]政府中女性的相對缺乏導致亞美尼亞被外國觀察員視為「世界上代表性最差的國家」之一。[11]此外,亞美尼亞女性在政治中的地位通常位於私人領域。她們進入公共領域的機會往往只有在她們反映了基於社會期望的女性理想形象時才受到重視,這繼續給女性的政治、社會和經濟機會設置了障礙。[12]2015年,Arpine Hovhannisyan英語Arpine Hovhannisyan成為第一位擔任亞美尼亞司法部長職位的亞美尼亞女性,這一職位她一直擔任到2017年[13][14]。她也是一位律師。[15]

健康與福利

[編輯]

在2010年和2011年婦女節期間,作為「為您,婦女」慈善計劃的一部分,亞美尼亞首都埃里溫的Surb Astvatcamayr醫療中心為亞美尼亞婦女提供了整整一個月的免費婦科手術服務。來自全國各地的婦女來尋求治療。[16]

選擇性流產

[編輯]

據報道,由於重男輕女的社會規範認為有兒子勝於有女兒,性別選擇性流產英語Sex selective abortion在該國非常普遍。[17][18][19][20][21]然而,由於「人才外流」形式下的大量移民,亞美尼亞青年男子出國找工作,該國年輕女性多於男子,特別是在20多歲的青年中:女性佔15-29歲人口的55.8%。[22]

文學

[編輯]

今天,亞美尼亞婦女現存最古老的文學表現形式是兩位生活在公元8世紀的女士的詩歌,分別是Goghtn的Khosrovidukht和Syunik的Sahakdukht。[23]隨着19世紀亞美尼亞文學的復興以及女性受教育機會的廣泛傳播,許多其他作家應運而生,其中包括被認為是第一位亞美尼亞小說家的19世紀女權作家Srpouhi Dussap英語Srpouhi Dussap[24]像當代的Zabel Sibil Asadour英語Zabel Sibil Asadour一樣,她通常與君士坦丁堡和西亞美尼亞文學傳統有關。扎貝爾·葉薩揚英語Zabel Yesayan出生於君士坦丁堡,1933年定居蘇聯亞美尼亞,填補了亞美尼亞東部文學的空白。文學復興及其伴隨的抗議之聲在東方也有其代表,詩人舒阿尼克·庫爾吉尼安英語Shushanik Kurghinian(1876-1927年)是阿列克山德拉波爾(今天為久姆里)的代表。Sylvia Kaputikyan英語Sylvia KaputikyanMaro Markarian英語Maro Markarian可能是20世紀亞美尼亞共和國最著名的女詩人,並通過詩歌延續了政治演講的傳統。

亞美尼亞著名女性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female (% of female population ages 15-64) (modeled ILO estimate) | Data. data.worldbank.org. [2017-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4). 
  2. ^ The Global Gender Gap Report 2020. [2020-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3). 
  3. ^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Armenia - Library -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Armenia. www.president.am. [2020-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4) (英語). 
  4. ^ Survey: Women In Armenia Forced Out From The Positions Of Top-Manage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Economy: Arka News Agency.
  5. ^ Rowe, V. A History of Armenian Women's Writing, 1880-1922. Cambridge Scholars. 2003: 86 [2017-03-03]. ISBN 978190430323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4). 
  6. ^ Payaslian, 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Human Rights in Armenia: Authoritarianism and Democracy in a Former Soviet Republic. I.B.Tauris. 2011: 55 [2017-03-03]. ISBN 978085773169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6). 
  7. ^ Marriage and family - Armenians. everyculture.com. [2017-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8. ^ Kekejian, Carla. Harsneren: Language of the Armenian Brid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Women. 2017-03-14 [2019-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9) (美國英語). 
  9. ^ Reclus, J.J.É.; Ravenstein, E.G.; Keane, A.H. The earth and its inhabitants. The universal geography, ed. by E.G. Ravenstein (A.H. Keane).. J.S. Virtue. 1878: 151 [2018-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4). 
  10. ^ 10.0 10.1 Domestic Violence Against Women in Armen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United Human Rights Council (UHRC). 2010-05-26.
  11. ^ 11.0 11.1 Itano, Nicole. Quota Law Puts More Women in Armenia's Elec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eNews. 2007-05-10.
  12. ^ Beukian, Sevan, 2014, Motherhood as Armenianness: Expressions of Femininity in the Making of Armenian National Identity, Studies in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14 (2):247-269
  13. ^ Arpine Hovhannisyan Appointed Justice Minister of Armenia. Asbarez. 2015-09-04 [2018-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9). 
  14. ^ Armenia's justice minister sacked. Tert.am. 2015-05-17 [2018-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5). 
  15. ^ Arpine Hovhannisyan. National Assembly of the Republic of Armenia. [2018-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9). 
  16. ^ Women in Armenia to Receive Free Medical Treatment for One Mont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Epress.am. 2011-03-11.
  17. ^ Fears grow over Caucasus selective abortions of girls - BBC News. bbc.com. 2011-12-19 [2017-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5). 
  18. ^ 2012-2013 STG Scholar Research Brief -Final (PDF). [2020-11-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12-08). 
  19. ^ Gendercide in the Caucasu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Economist (2013-09-13)
  20. ^ Michael, M; King, L; Guo, L; McKee, M; Richardson, E; Stuckler, D (2013), The mystery of missing female children in the Caucasus: an analysis of sex ratios by birth ord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39 (2), pp. 97-102, ISSN 1944-0391
  21. ^ John Bongaarts英語John Bongaarts (2013),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ferences for Male Offspring,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Volume 39, Issue 2, pages 185–208, 2013-06
  22. ^ Labor Market Armenia transitions of young women and men in Armenia (PDF). [2020-11-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12-08). 
  23. ^ Der-Hovanessian, Diana. The Other Voice: Armenian Women's Poetry Through the Ages. Boston: AIWA Press, Armenian International Women's Association. ISBN 0964878747. 
  24. ^ Արդի հայ գրականութիւն (Modern Armenian Literature). Beirut. pp. 134-138.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