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農業科學院

座標39°57′34″N 116°19′15″E / 39.95956°N 116.32080°E / 39.95956; 116.3208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主要領導
院長吳孔明
黨組書記張合成
副院長
6
馮忠武 王漢中 梅旭榮 孫 坦 劉現武 黃三文
機構概況
上級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機構類型農業農村部直屬事業單位
行政級別正司局級
聯絡方式
總部
實際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12號
39°57′34″N 116°19′15″E / 39.95956°N 116.32080°E / 39.95956; 116.32080
郵政編碼100081
對外官網www.caas.net.cn
機構沿革
成立時間1957年3月1日
影像資料
農科院西門(2020年10月)

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於1957年3月1日,是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的一個國家級農業科研機構,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12號。中國農業科學院共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9名[1]。中國農業科學院共有下屬科研機構33個[2],承建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3]

歷史沿革

[編輯]

1936年9月,日本外務省文化事業部在青島江蘇路19號設立了華北產業科學研究所日語華北産業科学研究所,以開展山東地區農業改良的相關試驗研究。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佔領北京,產研於同年12月移至北京。1938年4月,產研受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委託建立了中央農事試驗場,其辦事處設在北京西城鮑家街21號的民國大學舊址,實驗農場則設在西郊的白祥庵村,新所址、實驗室的建設也在白祥庵村展開。同年9月,中央農事試驗場併入產研。1940年6月1日,中央農事試驗場更名為華北農事試驗場。1943年10月15日,白祥庵村的北京本部新樓完工,實驗室、辦公室隨後遷移至此。在這段時間中,華北農事試驗場不斷接管其它華北地區已有的試驗場,同時也新建了一批試驗場,形成了遍佈華北地區的試驗場網絡,1943年年末時本場與各支場共計有員工636人。[4][5]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同年10月中旬國民政府接收產研,其農業部分由中央農業實驗所接收,成為北平農事試驗場;林業部份由中央林業實驗所接收,成為北平林業試驗場,畜牧部分由中央畜牧實驗所接收,成為華北畜牧獸醫工作站。在此期間,由於人才缺乏與管理不善,除北平農事試驗場有零星研究結果外,其餘單位的研究工作已完全停頓。[6]

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北平農事試驗場與林業實驗所、畜牧試驗所、獸疫防治處和河北省農業改進所於同年5月1日合併成立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7][8]。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進入計劃經濟建設,農業增產任務很大。為配合農業合作化運動、統一全國農業科學工作的領導,中央農村工作部於1954年9月16日批准農業部籌建中國農業科學院。1957年3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的所址上成立,丁穎院士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首任院長。同年4月15日農業部發佈通知,原屬農業部直接領導的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東北農業科學研究所、西北農業科學研究所、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華中農業科學研究所、華南農業科學研究所、西南農業科學研究所、哈爾濱獸醫科學研究所、蘭州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籌備處、鎮江蠶業研究所、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籌備處均交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領導。[9]

1964年10月14日,丁穎院長因病離世,此年7月19日,金善寶接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軍宣隊於1967年12月27日進駐農科院,工宣隊於1969年1月進駐農科院。文革開始後,大批職工被下放,大量實驗農場被侵佔,科研機構也遭到削弱。1970年8月23日,國務院副總理紀登奎對「關於農科院、林科院體制改革的報告」批示,「同意報告第三次下放的方案,作為第一步。留下的新機構620人,待再審查一次另批。」。同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合併為中國農林科學院[10]

1978年3月1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恢復建制。同年7月17日,金善寶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1982年6月21日,金善寶任名譽院長,盧良恕任院長,楊岩任黨組書記,免去徐元泉的黨組書記職務。1987年12月21日,王連錚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1994年11月12日,呂飛傑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2001年7月30日,翟虎渠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2011年10月,李家洋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2016年12月,唐華俊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11]

2022年8月2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落戶上海。[12]

機構設置

[編輯]

根據有關規定,中國農業科學院內設機構為副司局級。中國農業科學院設置下列機構:

內設機構

[編輯]

直屬事業單位

[編輯]

共建單位

[編輯]

歷任院長

[編輯]
  1. 丁穎(1957年9月-1964年10月)
  2. 金善寶(1965年7月-1982年6月)
  3. 盧良恕(1982年6月-1987年12月)
  4. 王連錚(1987年12月-1994年11月)
  5. 呂飛傑(1994年11月-2001年7月)
  6. 翟虎渠(2001年7月-2011年11月)
  7. 李家洋(2011年11月-2016年12月)
  8. 唐華俊(2016年12月-2021年10月)
  9. 吳孔明(2021年10月-)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院士简介. 中國農業科學院. [2008-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4) (中文(簡體)). 
  2. ^ 我院科研机构沿革. 中國農業科學院. [2008-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2) (中文(簡體)). 
  3. ^ 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建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中國農業科學院. [2008-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23) (中文(簡體)). 
  4. ^ 華北農事試驗場. 华北农事试验场要览 (PDF). 1943年. 
  5. ^ 丁曉傑. 日伪时期华北产业科学研究所的设立及其活动. 史學月刊. 2010年10月15日, (2012年第2期): 99–104 [2025-01-22]. 
  6. ^ 近世中国农业研究机构概况. agri-history.ihns.ac.cn. [2025-01-22]. 
  7. ^ 在房子均价6万的北京三环,为什么用150亩种麦子?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www.thepaper.cn. [2025-01-22]. 
  8. ^ 陈凤桐. 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 [2025-01-22]. 
  9. ^ 黃佩民.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的前后. 古今農業. 2007年第2期: 101–109 [2025-01-22]. 
  10. ^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志1957-1997 第1版. 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年12月. ISBN 7801672720. 
  11. ^ 唐华俊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跻身农业部党组成员. 澎湃新聞. [2016-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0). 
  12. ^ 中国农科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落户上海 为“肉蛋奶粮”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202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31).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