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式155毫米艦炮
三年式155毫米艦炮 | |
---|---|
類型 | 艦炮 |
原產地 | 日本 |
服役記錄 | |
服役期間 | 1935 - 1945年 |
使用方 | 日本 |
參與戰爭/衝突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生產歷史 | |
研發者 | 吳海軍工廠 |
研發日期 | 1930-1934 |
生產商 | 吳海軍工廠 |
生產日期 | 1935 -1940 |
製造數量 | 80門以下 |
基本規格 | |
重量 | 12.7公噸(炮管) 175公噸(三聯裝砲塔全重) |
槍管長度 | 9.3公尺(60倍徑) |
操作人數 | 25人 |
炮彈重量 | 55.9公斤 |
後膛 | 間斷螺紋式炮閂 |
後座力 | 油壓氮氣複合制退機 後座長度8.025公尺 |
射擊仰角 | -10 ~ +75度 轉速10度/秒 |
迴旋角度 | 360度 轉速6度/秒 |
射速 | 5發/分 |
槍口初速 | 920公尺/秒 |
最大射程 | 18,000公尺(對空射擊) 27,400公尺(對海射擊) |
供彈方式 | 半自動上彈,人工裝彈 |
三年式155毫米艦炮(日語:六十口径十五糎五砲)是日本帝國海軍在戰間期開發的中口徑艦炮,因日本在輕巡洋艦戰力汰換上較為延宕,總數量有限。
簡介
[編輯]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後,巡洋艦的主炮標準已經被劃定在203毫米以下;為追求最大火力投射效果,日本在1920年後造艦計劃主要致力在補充可搭載203毫米主炮的軍艦,以及對三年式20公分艦炮進行改良,對127毫米(驅逐艦的主炮口徑上限)至203毫米間的中口徑火炮並無關注。直到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細分輕巡洋艦與重巡洋艦技術分野,以及對重巡洋艦總數維持現狀的決議。在這之後日本甫重啟巡洋艦用中口徑艦炮開發,以及輕巡洋艦汰換計劃,這也是三年式155毫米艦炮開發的背景。
- 炮身
為了替最上級重巡洋艦做好偽裝,帝國海軍自1930年開發155毫米艦炮,但是在名義上仍稱為三年式,謊稱其設計在1914年即完成,但技術上為1910年代到1930年代的各種混合體;三年式的炮管製造科技則確實是1910年代採購金剛級戰艦時使用的鋼線纏繞自緊技術與鑄鋼科技,但為提高初速而犧牲了火炮壽命,因此本型炮的炮管壽命只有250發;炮閂閉鎖也是使用密合度較好的間斷螺紋式炮閂設計,使得本型炮之作業壓力及射程有達世界先進標準。最上級每座炮塔彈藥庫可容納120發,如無視安全紀律讓彈藥裝填區也塞入彈藥時可達128發,這意味着日軍巡洋艦大約在5場戰役後所有艦砲皆達汰換極限。
- 炮塔
三年式的炮塔則是1930年代科技的產物,炮塔採用三聯裝佈局讓本級艦火力投射上維持優勢,但設計卻是拿三年式20公分E型連裝艦炮為本體重新設計,因此有部分設計遷就既有構造;包括只有四周厚25.4毫米的NVNC鋼板材質外殼、動力系統仍為2部放置在炮塔外的100匹馬力的電動馬達驅動液壓泵;上彈機與藥包上彈機也都只有2部,彈藥上彈機速率為每分鐘6發,左上彈機替右側主炮提供彈藥,右上彈機為剩下2門主砲提供彈藥,彈藥在輸送到炮塔後由人力放入裝填區採半自動上彈;發射藥包上彈機每分鐘只能運輸5組發射藥包。雖然號稱每門炮最大射速可達7發,但受限於上彈機設計,每座炮塔最佳射速不超過每分鐘12發。
由於三聯裝炮需求人力較多,炮塔內有24位裝彈手與1位炮長、砲塔下裝填室有7位彈藥運輸兵、彈藥庫還有10位彈藥補給兵。嚴格來說1門炮加指揮只要9個人即可運作,但整個砲塔要正常運作至少編制需要42人。
原本的E型炮配備在高雄級重巡洋艦時有設計可達75度仰角的俯仰機構,但是在測試時發現火控系統還無法有效及時計算對空射擊諸元,加上彈藥裝填只能限制在炮身仰角7度以下,使得所謂的對空能力全然無法指望,因此三年式的火炮仰角只保留了55度角,搭配三式彈提供聊勝於無的防空能力。
- 射控
三年式的射控指揮由焦基線長8公尺的光學立體視覺測距儀提供目標方位,測距儀一般裝於軍艦指揮塔頂。移植至大和級戰艦時則配置在炮塔後側上方。
155毫米艦炮在1932年完成試制,1934年5月7日完成測試,1935年裝艦服役。砲塔重量約175公噸,如納入測距儀等設備則會到185公噸。
使用彈種
[編輯]三年式155毫米艦炮採分離式彈藥設計,砲彈本體重55.87公斤、發射藥有兩種規格;一般為19.5公斤裝、弱裝藥為12.3公斤裝,藥包使用鋁箔袋材質,可在擊發時完整燃燒。本型炮開發時已考慮對抗防禦力較強之西方近代巡洋艦,故放棄英式中口徑彈藥之半穿甲彈思路,並開發專用穿甲彈改善貫穿效果。
可用彈藥 | ||||||
類型 | 型號 | 重量,公斤(彈體/彈頭) | 彈頭裝藥 | 初速 | 射程 | 備註 |
榴彈 | 零式普通彈 | 55.87 | 苦味酸,3.1公斤 | 900公尺/秒 | 21,000公尺 | 彈頭長65公分 |
披帽穿甲彈 | 九一式穿甲彈 | 55.87 | 苦味酸,1.15公斤 | 920公尺/秒 | 27,400公尺 | 彈頭長67.8公分 |
照明彈 | 三式照明彈 | 55.87 | 2.27公斤;比例為53%鎂混合物、42.5%硝酸鋇、3.5%蜂蠟、1%草酸鈉 | 750公尺/秒 | 21,600公尺 | 照明效果95萬燭光 |
使用單位
[編輯]由於155毫米炮的後座力較小,且火炮暴風互相干擾的問題已經在先前203毫米炮時有相關研究,加上運用以承受203毫米主炮齊射的重巡洋艦級艦身設計,三年式在散佈界表現上算相當不錯,但是量產決策是被日本戰略環境給限制,因此除了4艘最上級共20座炮塔、60根炮管外,預備炮管加起來總產量不會超過80根。而最上級在1930年代末期更換武器後,炮塔轉用給大和級戰艦與大淀級輕巡洋艦以物盡其用,但是在大和級後續2艘取消與改裝後,沒處可去的火炮改安裝在吳港、佐世保等地作為軍港防衛高射炮使用;吳海軍工廠在戰爭末期有為本型炮設計陸用單裝式高射炮炮座,但在吳港空襲時遭炸倒[1],無正式安裝。
參考資料
[編輯]- 森恆英. 軍艦メカニズム図鑑-日本の巡洋艦. グランプリ出版. 1993. ISBN 4-87687-132-9.
- 日本巡洋艦史. 世界の艦船 (海人社). 1991, (増刊第32集).
外部連結
[編輯]- ^ 太平洋戦史シリーズ「最上型重巡」、2002年8月、學習研究社。研究原簿シリーズ「15糎5砲 最上、大和と高角砲化」、2011年8月15日、國本康文。そ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