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Advogato4/Norma McCorvey
Norma McCorvey | |
---|---|
出生 | Norma Leah Nelson 1947年9月22日 Simmesport, Louisiana, U.S. |
逝世 | 2017年2月18日 Katy, Texas, U.S. | (69歲)
國籍 | American |
別名 | Jane Roe |
知名於 | Roe v. Wade |
兒女 | 3 |
Norma Leah McCorvey Nelson (1947年9月22日至2017年2月18日) ,法律化名 "簡 · 羅" 更為人所知,她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美國羅伊訴訟案的原告, 1973年的伊訴vs. 韋德。[1] 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個別州禁止墮胎的法律是違憲的。 後來,麥考維對墮胎的看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她成為了羅馬天主教活動家,反墮胎運動家 。[2]
早期生活
[編輯]麥考維出生於錫姆斯波特。[3] 她在萊茨沃斯的家中短暫被潘特康勃堂區撫養長大。[4] 在她童年的晚些時候,他們一家搬到了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頓。 Mccorvey 的父親在她13歲時離開了家庭,她的父母后來離婚了。[5] 她和她的哥哥是由他們的母親米爾德里德撫養長大的,米爾德里德是個暴力的酒鬼。 麥考維的父親於1995年9月27日去世。 她有部分的卡津血統。[1]
麥考維在十歲時開始在一家天主教寄宿學校上學,當時她在一家加油站搶劫了收銀機,和一個朋友一起跑到了俄克拉荷馬城。[3][1] 他們騙了一個旅館工作人員讓他們租了一個房間,在那裡呆了兩天,一個女傭走進來,看到她和她的女性朋友接吻。[6] 麥考維被逮捕並送上法庭,在那裡她被宣布為國家監護人,並被送往國營機構。[6]
後來,麥考維被送到德克薩斯州蓋恩斯維爾的國立女子學校,時斷時續,從11歲到15歲。 她說這是她童年最快樂的時光,每次她被送回家,都會故意做些壞事,然後被送回去。 被釋放後,麥考維和她母親的表妹住在一起,據說她在三個星期里每晚都強姦她。 麥考維的母親發現後,她的表妹聲稱麥考維在撒謊。[7]
在一家餐館工作時,諾瑪遇到了伍迪 · 麥考維(出生於1940年) ,她16歲時嫁給了他。 她後來離開了他,因為據稱他襲擊了她。 1965年,她搬到母親家,生下了她的第一個孩子梅麗莎。[8][9] 梅麗莎出生後,麥考維患上了嚴重的飲酒問題。 不久之後,她開始認定自己是一名女同性戀者。 她周末去拜訪兩個朋友,把孩子留給了母親。 當她回來時,她的母親用一個洋娃娃取代了梅麗莎,並向警方報告她拋棄了自己的孩子,並且叫警察把她帶出家門。 她不願意告訴她梅麗莎在哪裡,三個月後終於讓她去看望她的孩子。 她允許麥考維搬回來,有一天,她工作了一整天,把諾瑪吵醒了。 她告訴諾瑪要簽保險單,而諾瑪沒有看書。 然而,她簽署了收養文件,把 Melissa 的監護權交給了母親,然後被趕出了家門。[10] 第二年,麥考維再次懷孕並生下了一個被送去領養的嬰兒。[11]
羅伊。 韋德 案
[編輯]1969年,21歲的麥考維第三次懷孕,回到達拉斯。 據 McCorvey 說,朋友們建議她應該假稱自己被強姦,因此她可以根據德克薩斯州禁止墮胎的法律獲得合法墮胎; 關於德克薩斯州法律是否有強姦例外的來源不同。[12][13][14] 由於缺乏警方的證據或文件,該計劃沒有成功,麥考維 後來承認這是捏造的。[15][16] 她試圖獲得非法墮胎,但相關診所已被當局關閉。[8]
最終,麥考維被介紹給律師琳達 · 咖啡和薩拉 · 韋丁頓,他們正在尋找那些正在尋求墮胎的孕婦。[17][18] 這個案子花了三年的時間才到達美國最高法院,而諾瑪從未參加過一次審判。 與此同時,她生下了這個孩子,最終被收養了。[1]
在決定發布後不久,麥考維向媒體透露自己是"簡 · 羅伊",並表示她尋求墮胎是因為她無法就業,極度沮喪。[3][19] 在20世紀80年代,麥考維斷言,她是兩位雄心勃勃的年輕律師(韋丁頓和咖啡)的"小卒",他們正在尋找一個原告,他們可以與原告對德克薩斯州禁止墮胎的法律提出質疑。[20]
著書和 洗禮
[編輯]在她的第一本書中,1994年的自傳《我是羅伊》中,麥考維寫到了她的性取向。 多年來,她一直和她的長期伴侶康妮 · 岡薩雷斯安靜地生活在達拉斯。 她在《紐約時報》的一次採訪中解釋說:"我們不像其他女同性戀,去酒吧。"。 "我們是同性戀。 我們是同性戀。"[1] 同年,她成為了一名基督徒,並對她參與最高法院的裁決表示悔恨。 麥考維是支持生命運動的一部分,比如營救行動。[21]
1995年8月8日,麥考維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的一個後院游泳池接受了貝納姆的洗禮。[22] 兩天後,她宣布辭去自己工作的墮胎診所的工作,並成為營救行動的倡導者,使墮胎為非法。[23]
麥考維的第二本書《愛的勝利》於1998年出版。 她解釋了她對墮胎立場的改變,並提出了以下意見:
I was sitting in O.R.'s offices when I noticed a fetal development poster. The progression was so obvious, the eyes were so sweet. It hurt my heart, just looking at them. I ran outside and finally, it dawned on me. 'Norma', I said to myself, 'They're right'. I had worked with pregnant women for years. I had been through three pregnancies and deliveries myself. I should have known. Yet something in that poster made me lose my breath. I kept seeing the picture of that tiny, 10-week-old embryo, and I said to myself, that's a baby! It's as if blinders just fell off my eyes and I suddenly understood the truth—that's a baby! I felt crushed under the truth of this realization. I had to face up to the awful reality. Abortion wasn't about 'products of conception'. It wasn't about 'missed periods'. It was about children being killed in their mother's wombs. All those years I was wrong. Signing that affidavit, I was wrong. Working in an abortion clinic, I was wrong. No more of this first trimester, second trimester, third trimester stuff. Abortion—at any point—was wrong. It was so clear. Painfully clear.[2]
此後不久,麥考維公司發表了一份聲明,確認她接受了拉丁教會的儀式,並被確認為正式成員。[24][25]
後來,麥考維說她不再是一個女同性戀了。[26] 1998年8月17日,她被弗蘭克 · 帕翁神父,生命牧師國際主任和達拉斯的愛德華 · 羅賓遜神父進入羅馬天主教教堂。[25]
社會、政治和宗教事業
[編輯]2005年2月,麥考維向最高法院提出請願,要求以麥考維訴訟推翻1973年的判決。 希爾辯稱,她作為原訴訟當事人之一有資格這樣做,鑑於她所聲稱的程序損害婦女的證據,應再次審理此案,但由於最高法院認為這個問題沒有實際意義,因此駁回了請願。
2008年1月22日,麥考維批准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恩 · 保羅。 麥考維說:"我支持羅恩 · 保羅當總統,因為我們有共同的目標,就是推翻羅伊訴訟案。 韋德。 在反墮胎問題上,他從未動搖過,並且有投票記錄來證明這一點。 他明白公民自由對於所有人,包括未出生的人的重要性。"[27]
麥科維仍然積極參與反墮胎示威活動,其中包括她在奧巴馬總統畢業典禮演講之前參加的示威活動(2009年5月17日,邀請總統在大學發表演講的決定引起了爭議,因為他對墮胎的看法與大學所屬的天主教會的教義相衝突)。 麥考維在參議院聽證會的第一天被逮捕,原因是麥考維和另一名抗議者在參議員阿爾 · 弗蘭肯的開場陳述中開始大喊大叫之後,麥科維 在美國參議院聽證會的第一天被逮捕。[28]
2006年托尼•凱伊(Tony Kaye)關於美國墮胎爭議的專業紀錄片《火之湖》 ,講述了麥考維討論她參與羅伊vs.韋德 案的事情。 和她後來皈依天主教。[29][30]
麥考維首次在 Doonby 亮相,2010年在德克薩斯州中部小鎮史密斯維爾拍攝。 由 John Schneider,Jenn Gotzon 和 Robert Davi 主演,這部電影在2011年末上映。[31]
死亡
[編輯]2017年2月18日,德克薩斯州凱蒂市,麥考維死於心力衰竭,享年69歲。[9][11]
書籍
[編輯]- McCorvey, Norma & Meisler, Andy. I Am Roe.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1994. ISBN 0-06-017010-7.
- McCorvey, Norma & Thomas, Gary. Won by Love.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1997. ISBN 0-7852-7237-2.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Witchel, Alex. Norma McCorvey: Of Roe, Dreams and Choices.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28, 1994.
- ^ 2.0 2.1 McCorvey, Norma. Roe v. McCorvey. Leadership U. January 1998 [February 18, 2017].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Roe v. McCorvey」的
<ref>
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 ^ 3.0 3.1 3.2 Prager, Joshua. The Accidental Activist. Vanity Fair. February 2013 [April 2, 2014].
- ^ McCorvey, Norma & Meisler, Andy. I Am Roe.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1994: 11. ISBN 0-06-017010-7.
- ^ Pilkington, Ed. These Steps Are Covered with Blood. The Guardian (London). July 6, 2009 [February 18, 2017].
- ^ 6.0 6.1 Carlson, Michael. Norma McCorvey obituary. The Guardian. [20 February 2017].
- ^ McCorvey & Meisler (1994), pp. 23–47.
- ^ 8.0 8.1 Green, Michelle & Armstrong, Lois. The Woman Behind Roe V. Wade. People. May 22, 1989 [February 18, 2017].
- ^ 9.0 9.1 McFadden, Robert D. Norma McCorvey, 'Roe' in Roe v. Wade, Is Dead at 69. The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18, 2017 [February 18, 2017].
- ^ McCorvey & Meisler (1994).[頁碼請求]
- ^ 11.0 11.1 Langer, Emily. Norma McCorvey, Jane Roe of Roe v. Wade Decision Legalizing Abortion, dies at 69. The Washington Post. February 18, 2017 [February 18, 2017].
- ^ .
- ^ Cawthon, Elisabeth. Medicine on Trial: A Handbook with Cases, Laws, and Documents. Santa Barbara, CA: ABC-CLIO. 2004: 13. ISBN 9781851095698. OCLC 55063372.
- ^ Bailey, David C. Kaid, Lynda Lee & Holtz-Bacha, Christina , 編. Abortion Vol. 1. Los Angeles: SAGE. : 2–3. ISBN 9781412917995. OCLC 237199431.
- ^ McCorvey, Norma & Thomas, Gary. Won by Love.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1997: 241.
- ^ McCorvey, Norma. Testimony to the Senate Subcommittee on the Constitution, Federalism and Property Rights (PDF). January 21, 1998.
- ^ Roe v. Wade. Free Online Law Dictionary. 2014 [June 23, 2014].
- ^ McCorvey & Meisler (1994)[頁碼請求]
- ^ 'Jane Roe' Started Abortion Battle. The Raving Theist. January 17, 2009 [June 23, 2014].
- ^ Wood, Douglas S. Who is 'Jane Roe'?. CNN. June 18, 2003 [February 18, 2017].
- ^ Roe V Wade - Norma McCorvey. www.excerptsofinri.com.
- ^ Maxwell, Joe; Maynard, Roy. Miss Norma & Her Baby: Two Victims Who Got Away. The Forerunner 10 (15). August 26 – September 2, 1995 [February 18, 2017].
- ^ McCorvey & Thomas (1997).[頁碼請求]
- ^ Norma McCorvey's Ministry. Priests for Life.
- ^ 25.0 25.1 Pavone, Frank. The Conversion of Norma McCorvey. Priests for Life. 2013 [June 23, 2014].
- ^ Hatch, Jenavieve. The Fascinating Story Of The Woman At The Center Of Roe v. Wade. The Huffington Post. January 21, 1996.
- ^ 'Jane Roe' Endorses Paul. MSNBC.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26).
- ^ Kane, Paul. 'Jane Roe' Arrested at Supreme Court Hearing. The Washington Post. July 13, 2009 [February 18, 2017].
- ^ Carlson, Michael. Norma McCorvey obituary. The Guardian. 19 February 2017 [24 February 2017].
- ^ Tobias, Scott. Lake Of Fire. The A.V. Club. 4 October 2007 [24 February 2017].
- ^ Bond, Paul. Woman at Center of Roe v. Wade Stars in Abortion-Themed Movie (Exclusive). May 4, 2011 [June 20, 2011].
外部連結
[編輯]- Norma McCorvey 的網站:"End Roe"
- 2003年的文章
- 1998年特別報道諾瑪 · 麥考維
- 弗蘭克 · 帕翁神父採訪了麥考維
- 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上《Roe v. Wade》的資料(英文)韋德在 IMDb 上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上《Roe v. Wade》的資料(英文)
[[Category:自認脫離同性戀者]] [[Category:休斯敦人]] [[Category:美國天主教徒]] [[Category:美国非小说类作家]] [[Category:美国自传作家]] [[Category:2017年逝世]] [[Category:1947年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