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co膠囊艙
Sarco膠囊艙,或稱Pegasos(也稱為「自殺膠囊艙」[1])是一種安樂死裝置[2],由安裝在支架上的3D列印可拆卸膠囊組成,支架上裝有一罐液態氮以過惰性氣體窒息實現自殺。 其中「Sarco」為「石棺」的縮寫。[3]這個裝置能夠與惰性氣體(氮氣)結合使用,可迅速降低氧氣水平,從而防止使用者在經歷恐慌、窒息和意識不清前的掙扎,稱為高碳酸血症反應[4]:45 ,這導致人體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較高。[4]
Sarco是由安樂死活動家菲利普·尼奇克於2017年發明的。[5]
沿革
[編輯]本條目為以下系列主題的一部份 |
安樂死 |
---|
類型 |
論點 |
團體 |
人物 |
圖書 |
合法性 |
替代方案 |
其他 |
自殺 |
---|
Sarco膠囊艙的概念,是啟發自自殺用塑料袋提供的缺氧死亡的擴展。出於美觀原因,許多人不會考慮用塑料袋實施安樂死,或者可能會在塑料袋內感到幽閉恐懼症。尼奇克將其稱為「塑膠袋因素」。 而Sarco的發展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反對意見。[6]
使用方式
[編輯]Sarco膠囊艙的啟動程序將透過線上測試來控制,以衡量心理健康狀況。如果申請者通過,他們將收到一個可在24小時工作的Sarco設備的存取代碼。[7]
其中,Sarco的使用者可以選擇膠囊的黑暗或透明視圖。如果他們希望將機器運送到特定位置以從機器上看到特定的視野,則可以選擇透明視圖。發明人認為「你死在哪裡肯定是重要因素」。膠囊艙可快速降低氧氣含量,同時保持較低的二氧化碳含量。啟動後,將由4公升(1.1美加侖)液態氮,會導致氧氣含量在不到一分鐘內悄悄降至5%以下。根據尼奇克介紹,「使用者按下按鈕,膠囊內就會充滿氮氣。他們會感到有點頭暈,但很快就會失去知覺並死亡」。[8]
設計
[編輯]該設備的設計是尼奇克(Nitschke)和荷蘭工業設計師亞歷山大·班寧(Alexander Bannink)的合作成果。Sarco膠囊艙採用3D列印技術製造,尺寸為1000×500×500毫米(39×20×20吋)。 設計軟體允許根據客戶的尺寸製作不同大小的設備。尼奇克表示,設計旨在類似於太空船,以使用戶感覺自己正在前往「偉大的彼岸」。[9]
尼奇克計劃於2019年發布Sarco膠囊艙的開放源代碼。[10]
評價
[編輯]米切爾·哈姆林法學院的生物倫理學家撒迪厄斯·波普(Thaddeus Pope)對此表示,有關Sarco膠囊艙的議題,可能會導致立法者以一種新的方式處理臨終選擇,並表示「這可能比實際的Sarco膠囊艙本身更大或更重要」、,尼奇克則表示「由於醫學模式的侷限性,並迫使我們進行思考」。 [11]
批評者則稱該裝置「只是一個美化的毒氣室」,其他人則擔心它美化自殺[12],並可能導致「自殺模仿」從而引發更多死亡。
另見
[編輯]參考來源
[編輯]- ^ Maker of suicide pod plans to launch in Switzerland. BBC News. 2021-12-09 [2024-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6) (英國英語).
- ^ Cecilia. 瑞士首部安樂死膠囊艙 自由選擇地點一鍵無痛迎接人生終結. 形而 | 香港01. 2022-07-30 [2024-04-17].
- ^ France-Presse, Agence. Nitschke's 'suicide machine' draws crowds at Amsterdam funeral fair. The Guardian. 2018-04-15 [2024-04-17].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5) (英國英語).
- ^ 4.0 4.1 Nitschke, Philip; Stewart, Fiona. Hypoxic Death and the Exit bag. The Peaceful Pill Handbook. Exit International US Limited. 2016. ISBN 9780975833919.
- ^ Sarco suicide capsule hopes to enter Switzerland. swissinfo.ch. December 6, 2021 [2024-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8).
Last year, we sought senior advice on the legality of using Sarco in Switzerland for assisted dying. This review has been completed and we’re very pleased with the result
- ^ Writer, Nicole Goodkind Staff. New Machine Makes Suicide Easier Than Ever Before. Newsweek. 2017-12-01 [2024-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7) (英語).
- ^ Here's Why I Invented A 'Death Machine' That Lets People Take Their Own Lives. HuffPost. 2018-04-05 [2024-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7) (英語).
- ^ Jong, Marjolein de. An Australian Doctor Built a Machine That Helps People Die. Vice. 2017-12-06 [2024-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7) (英語).
- ^ Erickson, Amanda. An euthanasia expert just unveiled his 'suicide machine' at an Amsterdam funeral fair. The Washington Post. 15 April 2018 [21 April 2019].
- ^ Nitschke, Philip. Here's Why I Invented A 'Death Machine' That Lets People Take Their Own Lives. Huffington Post. 5 April 2018 [6 April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5 April 2018).
- ^ A 3-D Printed Pod Inflames the Assisted Suicide Debate. The New York Times. 16 Dec 2021 [22 Dec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5).
- ^ Suicide machine kills users in the blink of an eye. The Independent. 2019-04-01 [2024-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7)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