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2006年川渝旱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06年川渝旱災指的是2006年夏,中國四川重慶等地遭遇大旱,部分地區遭遇100年一遇的特大旱災。一些地區氣溫多次超過40攝氏度,最高更達到44度。持續高溫少雨導致土壤失墒嚴重,伏旱迅速發展加重。截至8月底,重慶全市因旱受災人口達2100萬人,820.4萬人發生臨時飲水困難,農作物受災面積132.7萬公頃,絕收37.5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達90.7億元;四川全省700多萬人出現臨時飲水困難,農作物受旱206.7萬公頃,成災116.6萬公頃,絕收31.1萬公頃,損失糧食481.4萬噸,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25.7億元。[1]

9月上旬,受到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影響,當地氣溫開始下降並伴有降雨過程,及進行實施人工增雨,旱情得到初步的緩解。抗旱救災引發了對平時忽視水利設施建設的反思,統計表明重視水利設施建設和不重視水利設施建設的抗旱救災效果截然不同[2]

後續影響

[編輯]

由於2006年夏季乾旱後,重慶各地農用蓄水枯竭,隨之而來的冬季降水量本身就少,蓄水未得到有效補充,以至於2007年春季發生了小規模的春旱。2007年入夏以來,川渝地區仍然是持續乾旱。

成因

[編輯]

部分學者(如北京地理環境學者王紅旗)認為這次旱災與三峽工程有關,但政府部門並不認同這一觀點。

參考鏈接

[編輯]
  1. ^ 2006年川渝旱灾. [2016-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2. ^ 川渝大旱后的思考. [2016-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