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972年大西洋颶風季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72年大西洋颶風季
氣旋季總結圖
氣旋季長度
首個系統形成1972年5月23日
末個系統消散1972年11月7日
最強風暴
名稱貝蒂
 • 最高風速105 mph(165 km/h)
1分鐘平均風速
 • 最低氣壓976 mbarhPa;28.82 inHg
氣旋季統計
熱帶低氣壓數19
風暴數7
颶風數3
死亡人數137
財產損失$21億(1972年美元
$153億美元(計入美元通脹,換算為2023年)
相關條目
大西洋颶風季
19701971197219731974

1972年大西洋颶風季1930年後最不活躍的大西洋颶風季,一共只形成4場獲得命名的風暴[1]。颶風季於1972年6月1日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2]。傳統上這樣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絕大多數熱帶亞熱帶氣旋大西洋盆地形成和發展的時間段。亞熱帶風暴阿爾法是本季首場風暴,於5月23日在美國東南部近海發展形成並襲擊佛羅里達州,造成輕度破壞並有兩人喪生。此後雖有多個熱帶低氣壓形成,但經確知影響陸地的只有第五號熱帶低氣壓。

颶風艾格尼絲是本季最具知名度的風暴,對美國造成的破壞程度創下新紀錄,直到7年後才被1979年颶風弗雷德里克超越[3]。從古巴最西側掠過後,颶風從佛羅里達州西北狹長地帶登陸,造成至少21億美元(1972年美元[注 1])的巨額損失,還奪走137條人命,其中大部分都是由賓夕法尼亞州紐約州的內陸洪災引起。颶風貝蒂是本季強度最高的風暴,在亞速爾群島以西達到風力時速165公里的最高強度。熱帶風暴卡麗馬薩諸塞州近海經過,產生暴雨並導致4人喪生,但破壞程度較輕,損失數額僅178萬美元。

另外幾場獲得命名的風暴分別是唐恩、查理和德爾塔,都沒有對陸地構成顯著影響。受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制約,颶風季的活躍程度很低,一共僅形成4場熱帶風暴和3場亞熱帶風暴,其中3場達到颶風強度。同時,本季還是1944至2015年間僅有的5個沒有大型颶風形成的大西洋颶風季,另外4個分別是1968198619942013年大西洋颶風季。此外,1972年大西洋颶風季還首次為亞熱帶風暴命名,不過採用的名稱是北約音標字母,而不是標準名單上的名稱。合併計算,全季所有風暴一共造成137人死亡,經濟損失超過21億美元。

季節總覽

[編輯]
颶風艾格尼絲在美國的降水分布

1972年大西洋颶風季於1972年6月1日正式開始[2],雖然形成的熱帶氣旋總數有19個,但只有其中7個達到熱帶風暴強度[4],低於1950至2000年間每季9.6場風暴獲得命名的平均值[5]。全部7場熱帶或亞熱帶風暴中只有3場成為颶風[4],同樣低於往年均值[5]。全季沒有形成大型颶風,即沒有風暴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中的三級颶風標準[4][5]。總體而言,1972年大西洋颶風季的活躍程度很低,期間出現的東風波數量雖然同上一季接近,但在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下,東大西洋的上層水溫偏低,垂直風切變也比較多,共同導致這種低迷情況出現[1]。本季共有兩場颶風和一場亞熱帶風暴登陸,共奪走137條人命,經濟損失超過21億美元[1][6][7][3][8][9]。亞熱帶風暴德爾塔是本季最後一場風暴,於11月7日轉變成溫帶氣旋[4],這時離颶風季於11月30日正式結束還有23天[2]

颶風季的熱帶天氣活動於5月拉開帷幕,亞熱帶風暴阿爾法在5月下旬發展形成。6月共生成3個熱帶氣旋,其中包括颶風艾格尼絲和兩個熱帶低氣壓。7月也形成3個熱帶天氣系統,但都沒達到熱帶風暴強度。8月是本季最繁忙的月份,共形成5個熱帶氣旋,其中3個只達到熱帶低氣壓強度,另外兩個分別是颶風貝蒂和熱帶風暴卡麗。9月的熱帶天氣活躍度略有回落,形成颶風唐恩、亞熱帶風暴查理和兩個熱帶低氣壓。10月也有3個熱帶低氣壓形成。11月形成的風暴只有亞熱帶風暴德爾瑪,於1日成形,7日消散。[4]

本季的活躍程度也通過累積氣旋能量指數的低迷反映出來,只有36,遠低於1981至2010年間的中位數92[5],是1962年後最低的1年[10]。大致來說,氣旋能量指數通過對颶風的強度和持續時間來計算,強度越高,持續時間越長的風暴,其指數也相應越高。只有在熱帶系統風速達到或超過每小時63公里(34)或熱帶風暴強度時才會對這一指數進行計算,並納入全面的氣象公告中。通常情況下,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會在颶風季結束後重新檢視相應數據,做出適當調整。[10]

風暴

[編輯]

亞熱帶風暴阿爾法

[編輯]
副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5月23日-5月29日
強度70 mph(110 km/h)(一分鐘) 
991 mbarhPa

5月23日,北卡羅萊納州東南方向海域的冷芯低氣壓區發展出亞熱帶低氣壓。系統起初向東北方向移動,但5月26日又因有高壓脊形成而突然大幅轉向南下。當天下午,系統強化成亞熱帶風暴阿爾法,並開始朝喬治亞州海岸逼近。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10公里的最高強度後,氣旋開始減弱。5月27日晚,風暴以風力時速75公里強度從喬治亞州格林縣縣城布倫瑞克Brunswick)附近登陸。阿爾法接下來減弱成熱帶低氣壓,並於5月29日進入墨西哥灣東北部後消散。[11][1]

佛羅里達州有兩人因風暴引起的惡劣海況溺斃,傑克遜維爾梅波特海軍基地的一座港口被迫暫停開挖加深工作[6][12]。喬治亞州沿海潮汐比正常水平高0.61至0.91米,引發一定程度的洪災和海灘侵蝕[7][13]聖西蒙斯島Saint Simons Island)的陣風時速有93公里[14]。大風颳倒部分樹木,還令多條輸電線纜中斷,喬治亞州東部部分居民家中停電。該州所受破壞程度較輕,但範圍甚廣,估計損失數額超過5萬美元。[7]此外,南卡羅萊納州到佛羅里達州南部都出現中等程度降水[15]。阿爾法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命名的亞熱帶風暴[1]

颶風艾格尼絲

[編輯]
1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6月14日-6月23日
強度85 mph(140 km/h)(一分鐘) 
977 mbarhPa

6月14日,極鋒尤卡坦半島上空的上層低壓槽共同影響,催生出熱帶低氣壓。6月15日,氣旋進入加勒比海西部,到次日時已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名「艾格尼絲」(Agnes)。風暴蜿蜒北上,於6月17日掠過古巴西部。氣旋繼續增強,於6月18日升級成颶風。之後一天裡艾格尼絲的強度波動很小,然後於6月19日從佛羅里達州巴拿馬城附近登陸。颶風上岸後迅速減弱,進入喬治亞州時已降級成熱帶低氣壓。接下來,風暴的減弱速度放緩,並經喬治亞州進入南卡羅萊納州上空。6月21日,艾格尼絲在北卡羅萊納州東部上空因受斜壓活動影響而再度增強,達到熱帶風暴標準。次日清晨,氣旋進入大西洋,之後又迴轉向西北方向移動,以強烈熱帶風暴標準從紐約附近登陸。6月23日,艾格尼絲快速同不含熱帶特徵的低氣壓天氣系統合併。[1]

古巴西部降下暴雨並引發洪災,有97套房屋被毀,個別城鎮同外界的交通中斷,還有低洼地區的農作物被淹[16],該國共有7人喪生[8]。艾格尼絲還催生出大量龍捲風,僅確認的就有26場,其中24場發生在佛羅里達州,兩場在喬治亞州。單這些龍捲風就造成價值超過450萬美元的破壞,還奪走6條人命。[17]佛羅里達州至少有2082幢建築不是被毀便是嚴重受損,另有約1355套住宅受到輕度破壞[18]。雖然氣旋登陸時尚達颶風標準,但並沒有任何地點測得該強度狂風。異常高漲的潮水引起大範圍破壞,並以阿巴拉契科拉錫達礁間區域情況嚴重[1]。佛羅里達州共有9人因艾格尼絲喪生,經濟損失約為4000萬美元[19]阿拉巴馬州特拉華州、喬治亞州、俄亥俄州、南卡羅萊納州、田納西州以及新英格蘭地區都受到氣旋影響,但總體程度很輕[17]。但據報導,特拉華州和喬治亞州分別有1人和3人因此遇難[1]

賓夕法尼亞州是受這場風暴影響最嚴重的地區,其中大部分破壞都是由嚴重洪災引起[1]。全州以斯古吉爾縣降雨量最高,達460毫米[20],導致包括特拉華河薩斯奎哈納河朱尼亞塔河Juniata River)、拉克萬納河Lackawanna River)和沙士克哈納河西部支流West Branch Susquehanna River)在內的多條河流和溪流浪頭高度創下新紀錄[21]。面對洪災威脅,有十萬餘人被迫離開家園[22]。全州共有超過3000戶商鋪和6萬8000套民房被毀,至少22萬人流離失所[23]。截至2015年,艾格尼絲仍然是賓夕法尼亞州歷史上造成破壞最嚴重的自然災害[24]紐約州也受到風暴重創,包括傑納西河Genesee River)、阿勒格尼河Allegheny River)、希芒河Chemung River)、薩斯奎哈納河及泰奧加河在內的許多河流浪頭高度刷新原有紀錄[21]科寧埃爾邁拉奧利安,以及該州南部的許多城鎮都爆發重大洪災[17]。紐約全州共有32萬8232戶民宅和628幢其它類型建築受損,1547家小型企業遭到嚴重破壞或徹底被毀[18]。加拿大有一套移動房屋被推翻,導致兩人遇難[9]。颶風艾格尼絲在美國和加拿大一共奪走131條人命,經濟損失超過21億美元[3][8][9]

颶風貝蒂

[編輯]
2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8月22日-9月1日
強度105 mph(165 km/h)(一分鐘) 
976 mbarhPa

8月21日,衛星圖像顯示一片已經存在較長時間的鋒區內有擾動天氣區形成[1]UTC次日中午12點,百慕大東北偏北方向約470公里海域發展出亞熱帶低氣壓[4]。系統在向東北偏東和東面移動期間緩慢增強,到8月24日時已成為亞熱帶風暴並獲名「布拉沃」(Bravo)。接下來24小時裡,氣旋的增強幅度很小。但由於外界大氣環境中的上層低壓槽逐漸深化、還有高壓脊形成,風暴外流和深層對流都得以強化。此外,偵察機發現系統核心正朝暖芯過渡。雖然一度因西北向風的不利影響而無法進一步發展,但到了8月26日晚,布拉沃又已繼續發展出熱帶天氣系統特徵,並在另一個逐漸深化低壓槽的影響下加速向東行進。[1]

偵察機測得每小時158公里的強勁風速,衛星圖像表明風暴外觀同典型的熱帶氣旋非常相似,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因此把位於亞速爾群島以西約1480公里海域的風暴歸類成颶風,並以「貝蒂」(Betty)為其命名[1]。經過進一步強化,貝蒂於8月28日清晨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65公里,最低氣壓976毫巴百帕,28.8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屬二級颶風標準。氣旋接下來快速朝東北偏東方向移動,再於次日逐漸放緩前進速度。受高空北向風力影響,貝蒂此時已減弱成一級颶風。風暴此後曾短暫南下,但很快又再度轉向,總體朝西面進發,於8月31日降級成熱帶風暴。當天晚上,氣旋轉向北上逼近低壓槽,最終於9月1日在亞速爾群島科爾武島西北方向約910公里洋面轉變成溫帶氣旋。[4]

熱帶風暴卡麗

[編輯]
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8月29日-9月3日
強度70 mph(110 km/h)(一分鐘) 
993 mbarhPa

8月29日,佛羅里達州以東洋面在東風波和上層低氣壓區的共同影響下發展出熱帶低氣壓。氣旋於8月31日成為熱帶風暴並獲名「卡麗」(Carrie),並在當天達到風力時速95公里的第一波強度高峰。接下來由於上層風增多,氣旋開始減弱,到9月2日強度已回落到熱帶風暴下限。受斜壓影響,卡麗開始重新強化,於9月3日達到風速每小時110公里的最高強度,但很快就轉變成溫帶氣旋。溫帶風暴繼續向東北方向移動,於9月4日襲擊緬因州[1]次日,卡麗的溫帶殘留在聖羅倫斯灣上空消散[4]

卡麗對新英格蘭以南的美國東岸地區影響很小,僅限於涌浪、陣風和小雨。新英格蘭東南部的情況較為嚴重,陣風時速達到135公里,降雨量超過300毫米。沿海及略靠內陸的區域所受破壞最為嚴重,馬薩諸塞州因風暴導致輪船暫停服務,數以千計的居民因此被困在近海島嶼上。風暴造成的總體破壞程度較輕,共計導致4人死亡,經濟損失約為178萬美元。[1]

颶風唐恩

[編輯]
1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9月5日-9月14日
強度80 mph(130 km/h)(一分鐘) 
997 mbarhPa

9月5日,巴哈馬薩爾礁島附近在東風波和上層低壓槽的共同影響下發展出熱帶低氣壓[1]。 當天下午,低氣壓吹襲佛羅里達州基拉戈島Key Largo),然後朝佛羅里達州內陸進發[4]。風暴在該州產生的降水很少,降雨量最高的是門羅縣塔瓦尼埃Tavernier),但也只有30毫米。系統繼續向東北方向移動,很快就重返大西洋[25]。9月6日進入大巴哈馬島以北海域期間,低氣壓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唐恩」(Dawn[4]。9月7日,北卡羅萊納州哈特拉斯角Cape Hatteras)附近發展出冷芯低氣壓,此後一直在影響唐恩的動向[1]。風暴在此期間升級成一級颶風,然後在9月8日蜿蜒向西北偏西方向前進,於9月8日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30公里、最低氣壓997毫巴(百帕,29.4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4]

唐恩一度威脅中大西洋地區,弗吉尼亞州欽科蒂格水灣到新澤西州開普梅之間地區於9月8日收到風暴和烈風警告[1]。但颶風實際上在9月9日轉向東南並降級成熱帶風暴。到了9月10日,冷芯低氣壓區已不再對唐恩的動向構成影響,氣旋開始西進,但仍在繼續衰退。9月12日,風暴在喬治亞州以東較遠處洋面弱化成熱帶低氣壓。9月13日,系統逼近喬治亞州和南卡羅萊納州近海的一系列屏障島,但又迴轉向東北移動,同陸地保持距離。9月14日,唐恩在南卡羅萊納州棕櫚島以東不到25公里洋面消散。[4]風暴產生的影響很小,喬治亞州和南卡羅萊納州部分地區降下小雨[25]

亞熱帶風暴查理

[編輯]
副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9月19日-9月21日
強度65 mph(100 km/h)(一分鐘) 
996 mbarhPa

9月19日,百慕大東北方向約740公里海域發展出規模非常小的圓形亞熱帶低氣壓[1]。氣旋起初向東北偏北方向移動,於次日清晨強化成亞熱帶風暴並獲名「查理」(Charlie)。系統接下來快速朝東北方向移動並繼續增強,於9月20日晚達到風力時速100公里的最高強度。氣旋接下來很快就失去熱帶天氣系統特徵,於9月21日清晨在紐芬蘭島開普雷斯Cape Race)以東約1010公里洋面轉變成溫帶氣旋。不過,轉變而成的溫帶風暴接下來有大幅強化,最低氣壓降至944毫巴(百帕,27.9英寸汞柱),通常只有強烈的三級颶風才會有這麼低的氣壓值。9月22日清晨,查理的溫帶殘留在北大西洋上空消散。[4]

亞熱帶風暴德爾塔

[編輯]
副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11月1日-11月7日
強度45 mph(75 km/h)(一分鐘) 
1001 mbarhPa

11月1日,一股向西南方向移動的冷芯低氣壓區在行進至亞速爾群島弗洛雷斯島西南偏西方向約1530公里海域時發展成亞熱帶低氣壓[1]。系統成形後快速強化,不久後就升級成亞熱帶風暴並獲名「德爾塔」(Delta)。11月3日清晨,氣旋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75公里、最低氣壓1001毫巴(百帕,29.6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德爾塔此時一度南下,但很快又於11月4日轉向,開始總體朝東面進發。風暴不久後就開始減弱,於次日降級成熱帶低氣壓。氣旋繼續東進,但速度在11月6日放緩並轉向北上,最終在弗洛雷斯島西南方向約1270公里海域消散。[4]

其它風暴

[編輯]
協調世界時1972年6月19日16點19分,颶風艾格尼絲以東的熱帶低氣壓。

除上述獲得命名的風暴外,本季還曾形成多個強度不高的熱帶低氣壓。艾格尼絲在美國東南部上空移動期間,百慕大西南方向約640海域於6月19日發展出熱帶低氣壓。系統向東北方向移動,逐漸逼近百慕大,最終於次日消散。[4]7月10日,佛羅里達州北部近海發展出本季第五號熱帶低氣壓。氣旋總體保持北上趨勢,於7月12日從北卡羅萊納州恐怖角Cape Fear)附近登陸,最終於兩天後在弗吉尼亞州上空消散。系統在多個州降下小雨,但北卡羅萊納州的雪松島Cedar Island)測得200毫米雨量。[26]7月16日亞速爾群島弗洛雷斯島西南方向約690公里海域又發展出熱帶低氣壓,系統起初行動速度緩慢,於7月19日開始蜿蜒向東北方向前進。次日晚上,低氣壓在弗洛雷斯島以西約360公里洋面消散。7月31日,百慕大東南方向約830公里海域發展出熱帶低氣壓。氣旋向西南方向的巴哈馬和小安的列斯群島移動,最終於8月3日在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東北方向約360公里海域消散。[4]

8月5日,有熱帶低氣壓在塞內加爾上空發展形成。系統向西移動,從佛得角以南經過後於8月8日在該群島西南方向洋面消散。四天後,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東南偏東方向約280公里海域形成熱帶低氣壓。氣旋緩慢向東北前進並有小幅增強,最終於8月15日在北卡羅萊納州哈特拉斯角東南方向約340公里海域消散。次日,塞內加爾近海形成本季第十號熱帶低氣壓。系統總體向西移動,經佛得角先後吹襲福古島聖地亞哥島。到8月18日時,氣旋已經消散。9月3日,百慕大東南偏東方向約1300公里洋面發展出熱帶低氣壓。系統朝東南方向逼近亞速爾群島,但9月5日就在弗洛雷斯島西南方向約1210公里海域消亡。9月20日,又有熱帶低氣壓在佛得角西南偏西方向約920公里洋面成形。氣旋起初總體保持向西移動,但又在9月21日轉向西北偏西。三天後,低氣壓在巴巴多斯東北偏東方向約1430公里海域消散。[4]

10月1日,百慕大東南偏東方向約1100公里海域發展出熱帶低氣壓。氣旋保持緩慢北上趨勢,最終於10月3日在紐芬蘭島開普雷斯東南偏南方向約815公里洋面消散。兩天後,幾內亞比索博拉馬以西約190公里海域又有熱帶低氣壓成形。系統起初總體向西移動,於10月8日蜿蜒轉向西北。五天後,氣旋在小安的列斯群島東北方向較遠處轉向北上。10月14日,系統已開始朝東北偏北前進。次日,低氣壓在百慕大東北偏東方向約1300公里洋面消散。10月16日,佛得角布拉瓦島西南方向約715公里洋面形成熱帶低氣壓。氣旋起初總體朝西北偏西方向前進,最終在巴巴多斯和佛得角之間的中途海域消散。[4]

風暴名稱

[編輯]

以下名單中列出的是1972年用來給北大西洋熱帶氣旋命名的名稱[27],其中艾格尼絲(Agnes)、貝蒂(Betty)和唐恩(Dawn)都是這年首度使用,沒有使用的名稱以灰色顯示。所有名稱中只有艾格尼絲退役,今後不會再使用。沒有使用的名稱以灰色顯示。[28]

  • Agnes
  • Betty
  • Carrie
  • Dawn
  • Edna(未用)
  • Felice(未用)
  • Gerda(未用)
  • Harriet(未用)
  • Ilene(未用)
  • Jane(未用)
  • Kara(未用)
  • Lucile(未用)
  • Mae(未用)
  • Nadine(未用)
  • Odette(未用)
  • Polly(未用)
  • Rita(未用)
  • Sarah(未用)
  • Tina(未用)
  • Velma(未用)
  • Wendy(未用)

亞熱帶風暴名稱

[編輯]

以下名單中列出的是1972年用來給北大西洋亞熱帶風暴命名的名稱,這也是歷史上首次採用北約音標字母為亞熱帶氣旋命名。沒有使用的名稱以灰色顯示[1]

  • Alpha
  • Bravo
  • Charlie
  • Delta
  • Echo(未用)
  • Foxtrot(未用)
  • Golf(未用)
  • Hotel(未用)
  • India(未用)
  • Juliet(未用)
  • Kilo(未用)
  • Lima(未用)
  • Mike(未用)
  • November(未用)
  • Oscar(未用)
  • Papa(未用)
  • Quebec(未用)
  • Romeo(未用)
  • Sierra(未用)
  • Tango(未用)
  • Uniform(未用)
  • Victor(未用)
  • Whiskey(未用)
  • X-Ray(未用)
  • Yankee(未用)
  • Zulu(未用)

參見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如無特別說明,所有損失數額均為1972年美元價值。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R. H. Simpson; Paul J. Herbert. Atlantic Hurricane Season of 1972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73-04 [2015-12-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9-25). 
  2. ^ 2.0 2.1 2.2 Final environmental statement: proposed 1972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oil and gas general lease sale offshore eastern Louisiana. United States 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1972: 28 [2016-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4). 
  3. ^ 3.0 3.1 3.2 Eric S. Blake; Christopher W. Landsea; Ethan J. Gibney. The Deadliest, Costliest, And Most Intense United States Tropical Cyclones From 1851 To 2010 (And Other Frequently Requested Hurricane Facts)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Miami, Florid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1-08 [2016-04-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4-25).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Atlantic hurricane best track (HURDAT version 2) (TXT).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6-02-17 [2016-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1). 
  5. ^ 5.0 5.1 5.2 5.3 Philip J. Klotzbach; William M. Gray. Extended Range Forecast of Atlantic Seasonal Hurricane Activity and U.S. Landfall Strike Probability for 2014 (PDF) (報告). Fort Collins, Colorado: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2. 2014-04-10 [2016-04-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4). 
  6. ^ 6.0 6.1 Four Drown in Area Mishaps. The Palm Beach Post. 1972-05-29. 
  7. ^ 7.0 7.1 7.2 Storm Data May 1972 (PDF).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5-07-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7-07). 
  8. ^ 8.0 8.1 8.2 Hurricane History.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Miami, Florid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8 [2016-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8). 
  9. ^ 9.0 9.1 9.2 Page d'histoire - Juin (報告). La Météo au Quotidien. [2016-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10. ^ 10.0 10.1 Atlantic basin Comparison of Original and Revised HURDAT.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報告) (Miami, Florid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4-02 [2016-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1. ^ Robert Dickson. Weather and Circulation of May 1972 (PDF)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1972 [2015-12-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6-04). 
  12. ^ Cyclone Serves Notice of Hurricane Season. The Tuscaloosa News (Miami, Florida). Associated Press. 1972-05-28 [2015-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9). 
  13. ^ Severe Weather Statement (JPG).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Office Savannah, Georgia (報告) (Savannah, Georgia: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1972-05-28 [2015-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8). 
  14. ^ Paul J. Hebert. Bulletin Eight (JPG).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1972-05-28 [2015-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8). 
  15. ^ David M. Roth. Subtropical Storm Alpha – May 23-29, 1972. Weather Prediction Center (報告) (College Park, Maryland: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7-10-26 [2016-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6. ^ Staff Writer. Agnes Ranked As Hurricane. Reading Eagle (Miami, Florida). Associated Press. 1972-06-18 [2016-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3). 
  17. ^ 17.0 17.1 17.2 Storm Data June 1972 (PDF).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Asheville, North Carolin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5-07-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7-08). 
  18. ^ 18.0 18.1 Impact Of Hurricane Agnes On Property.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Miami, Florid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1972 [2016-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9. ^ Narrative Summary for Monthly Climatological Data - Florida (JPG).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報告) (Asheville, North Carolin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1972-07-12 [2016-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0. ^ David M. Roth. Hurricane Agnes - June 14–25, 1972. Weather Prediction Center (報告) (Camp Springs, Maryland: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6-09-30 [2016-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21. ^ 21.0 21.1 J. F. Bailey; J. L. Patterson. Hurricane Agnes Rainfall and Floods, June-July 1972 (PDF).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報告) (Reston, Virgini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1975 [2016-04-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5). 
  22. ^ Flood Situation State by State (JPG). Miami Herald (Miami, Florida).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1972-06-24 [2016-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2). 
  23. ^ Bill O'Boyle. Agnes now a flood of memories. The Times Leader. 2015-06-20 [2016-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8). 
  24. ^ Hurricane Agnes still ranks as Pa.'s worst disaster. USA Today (Harrisburg, Pennsylvania). Associated Press. 2002-06-20 [2016-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25. ^ 25.0 25.1 David M. Roth. Tropical Storm Dawn – September 4-15, 1972. Weather Prediction Center (報告) (College Park, Maryland: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7-11-13 [2016-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6. ^ David M. Roth. Tropical Depression Five - July 10-14, 1972. Weather Prediction Center (報告) (College Park, Maryland: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03-06 [2016-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7. ^ Betty, Carrie, etc. List Continues. Palm Beach Daily News. 1972-07-16: 11. 
  28. ^ Tropical Cyclone Naming History and Retired Names.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5-04-17 [2016-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7).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