𥓞口圳
外觀
𥓞口圳 | |
---|---|
中華民國(臺灣)圳道 | |
概要 | |
隸屬單位 | 農田水利署高雄管理處湖內工作站 |
創立者 | 林志欽 |
灌溉區域 | 高雄市湖內區 |
興建時間 | 清嘉慶廿五年(1820年)[1] |
攔取水源 | 二仁溪 |
𥓞口圳[註 1]位於臺灣高雄市湖內區,是清代由林志欽[註 2]等人興建的水利設施[2][3]。該水圳水源來自二仁溪,用來灌溉今湖內、茄萣一帶的農田[2][3]。
在湖內區海埔、海山兩里的𥓞口圳沿岸,在二次大戰後開始種植蓮藕,是高雄地區唯一蓮藕產地,極盛時期蓮藕田曾達40多甲[4]。
沿革
[編輯]清代文賢里欠缺水利設施,當地人士林志欽等17人乃發起開鑿水圳的規劃,於清嘉慶廿五年(1820年)開始動工[1][2][3]。然而工程期間因為水圳用地問題,林志欽遭人控告侵占土地,且被判有罪而影響到工程[2][3]。據說林志欽提起上訴,但仍遭敗訴,而每敗訴一次身上便會加上一條鎖鏈,最後加到了13條之多[2][3]。到了最後好不容易獲得平反,工程才能繼續下去[2][3]。𥓞口圳完成時,已是道光廿二年(1842年)九月的事[2][3]。
最初𥓞口圳的灌溉範圍是文賢里草仔寮林芳等4人耕地170甲與圍仔內莊鄭以仁等3人土地170甲,共340甲[2]。灌溉分水方式上採用「水股法」,分成30股,定時輪番灌溉[2]。
日治時期大正十四年(1925年),𥓞口圳水股每股31甲,全灌溉區有930甲[2]。
2014年8月,因為連日豪大雨𥓞口圳水位暴漲溢出,導致湖內海埔、海山、劉家、忠興等里淹水[5]。另外海埔里長杜丙戊表示當時他曾要求啟用下游抽水站,但管理員說要水位達190公分才能啟動抽水馬達,可是實際上水位達130公分時周邊社區便會淹水了[5]。
圖片
[編輯]-
臺17甲東側的𥓞口圳
-
臺17甲西側的𥓞口圳
-
𥓞口圳上的糖鐵本州線遺跡
註釋
[編輯]參考來源
[編輯]- ^ 1.0 1.1 1.2 劉自仁. 涵口圳. 高雄小故事.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2021-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8).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蘇禹銘. 〈第五章 湖內鄉的經濟命脈~𥓞口圳〉. 《高縣文獻》 (高雄縣岡山鎮岡山南路42號: 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2006-12, 25: 123–126. ISSN 1727-4435.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蘇福男. 幸福湖內小旅行導覽手冊 (PDF). 高雄市湖內區公所. 2020-11: 7 [2021-12-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1-20).
- ^ 蘇福男. 〈不只30公分!高雄湖內蓮藕田 種出213公分長「巨藕」〉. 《自由時報》. 2020-08-25 [2021-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5).
- ^ 5.0 5.1 蘇福男. 〈湖內大淹水 涵口圳抽水站設計挨批〉. 《自由時報》. 2014-08-20 [2021-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