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戲劇
類戲劇,是1990年代末自台灣開始流行的一種電視劇。採單元劇格式,劇情多描述社會案件,包括較詳細的案件經過,並加上旁白輔佐說明。有時改編自真人具事或民間傳說。而因類戲劇之內容經常呈現人生之悲歡離合、命運無常,出現案例多為比虛構更離奇、使人注目之真實社會案件。
名稱
[編輯]在台灣,這種戲劇曾經被稱為「類主觀電視廣播劇」[1],但未普及。「類戲劇」一詞常見於媒體報導[2],電影影評也有使用[3],學界也有碩士論文將其列為戲劇節目類型之一[4]。就此現象,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的女演員陳妍安曾於2018年12月在Facebook發文反對此一名稱[5]。然而該文發表之後,媒體仍然繼續使用該名稱[6]
中國大陸學者林克歡則將耶日·葛羅托斯基的 Paratheatre 譯為「類戲劇」[7]。
歷史
[編輯]東方
[編輯]中國傳統戲劇中,原本就有旁白或說書人角色,也不乏以犯罪奇案為主題的故事。
1993年華視《終結檔案》是第一部這樣的電視劇,但收視率不突出,共播出十三集便結束。至1996年台視的《法醫奇案》才開始帶起流行。[4]
西方
[編輯]由主持人解說的犯罪單元劇在西方電視劇中歷史悠久,如1940年代Boris Karloff的許多節目、1950年代的《陰陽魔界》、1960年代的《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等等。相較於台灣節目有時在故事中出現鬼魂等東方民間信仰,西方作品中的元素較常被歸類於科幻、奇幻、或恐怖。此外,西方作品中旁白解說的比重通常較低。
其中,1949~1958年播出的《大新聞》也以戲劇化的真實犯罪為題材、讓旁白在貫串全劇輔佐說明、並且各集故事獨立。
爭議
[編輯]混淆真實與虛構界線
[編輯]因類戲劇以演員模擬的方式呈現社會案件,且製作單位有時會對內容加油添醋,故管中祥、黃哲斌等人皆認其混淆新聞與戲劇、真實與虛構之差異,不足取。某些論者亦會以類戲劇比喻濫用模擬畫面或3D動畫的電視新聞及其他影音新聞[8][9][10]。
過度簡化犯罪原因
[編輯]因類戲劇對個人犯罪原因多判定僅為個人問題,而非社會結構之問題。
在台灣首部類戲劇節目《台灣變色龍》中,[2]劇中案件的被害人與加害人皆由實名顯示,此舉曾遭仍在世之1980年代「脫逃大王」林宗輝抗議有侵害隱私之嫌。《台灣變色龍》於1998年8月起改用化名。
三立電視台因《非常告白》播出被害者畫面因此被害者家屬上訴法院,三立辯稱《非常告白》是「新聞評論性節目」。[11]
誘發犯罪
[編輯]部分類戲劇節目將劇中角色之犯罪過程描繪過於詳細,被一些觀眾認為有誘發犯罪之可能。
參考來源
[編輯]- ^ 《台灣變色龍》序,博客來官網轉載. [2021-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3).
- ^ 2.0 2.1 【懷舊片】台灣首部類戲劇 這部你有看過嗎?,蘋果即時,2017/07/01. [2021-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8).
- ^ Pony,院線影評/《血觀音》:從「類戲劇」中綻放的鮮豔花朵,娛樂重擊Punchline,2017-11-27. [2021-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1).
- ^ 4.0 4.1 劉怡靖,檢視電視產業市場結構與戲劇性節目內容多樣性之相關性:以台灣地區無線電視台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4月 (PDF). [2021-01-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08).
- ^ 陳妍安/誰取了《類戲劇》這種爛名詞. [2020-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6).
- ^ 黃詩淳,類戲劇女星淚崩揭演藝圈潛規則 淡出幕前近況曝光,中時新聞網,2021/01/03
- ^ 林克歡,《戲劇表現論》,書林出版,2005年,第106頁
- ^ 中時部落格-新聞頭皮屑 世界枕頭痕-王育誠,政壇荒唐類戲劇. [2007-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08).
- ^ benla.twmail.net - 年代新聞?還是年代變色龍?[永久失效連結]
- ^ 台灣醒報 - 依想像創造圖像 動新聞成戲劇[永久失效連結]
- ^ 三立非常告白案. [2020-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