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青島神社 (青島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青島神社
青島神社/青嶋神社ちんたおじんじゃ
青島神社大鳥居
基本資訊
宗教神道
主祭神天照大神明治天皇
大國魂神
例祭例大祭:10月7日
社格神饌幣帛供進指定神社[1]
建立時間1919

青島神社(日語:青島神社青嶋神社)為青島市內一座曾經存在的神社,其原址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貯水山西坡。神社建於1917至1919年,總面積約為6900(合22770平方米)。其主要建築有大鳥居、120級石台階、第二鳥居、拜殿和本殿。日本戰敗後,神社的建築物陸續被拆。如今,青島神社的遺蹟主要有120級石台階、石燈籠基礎與第二鳥居的柱礎等。

歷史

[編輯]

貯水山山勢如同馬鞍,原名馬鞍山[2]或馬鞍子山[3]。德國強行租借青島之後,將此山命名為毛奇山(Moltke-Berg[4],在山上建設了貯水池。此山因而被百姓稱為貯水山。[2]此外,德國人在山上修建炮台,派兵駐守。[3]

建成後不久的拜殿、幣殿與本殿
第二鳥居及拜殿

1914年,日軍發動青島戰役,於11月7日占領了青島,設立膠州灣租借地,毛奇山的名字被改為若鶴山[5]。1915年1月,日本陸軍青島守備軍司令部決定設立青島神社。[6]1916年2月,神社選址於若鶴山[7]。青島百姓將神社稱為「日本大廟」,稱此山為「大廟山」。[3]1916年5月,日本守備軍將神社設計工作交由內務省神社局,技師加護谷祐太郎日語加護谷祐太郎主持設計工作,並約定次年1月前完成。1919年11月7日日本占領青島五周年時,神社工程基本完工,並舉行了鎮座祭[8][9][註 1]。神社大鳥居則建於1920年2月。[7]每年10月7日,神社舉行大祭。[10]歷經談判,中國政府在1922年12月10日收回了青島。根據中日雙方簽訂的協定,青島神社、忠魂碑及日本人墓地由青島日本居留民團維護管理,禁止破壞。[11]

抗日戰爭勝利後,行政院下令各地籌建忠烈祠,紀念陣亡將士和民間忠烈人士。1945年12月,青島市政府將忠烈祠地址定在青島神社。一種說法是,由於工程複雜,青島市財政困難,此事未成。[12]另有說法稱,政府將神社改為忠烈祠之後輿論譁然,只好改變主意[4]。1947年3月,政府決定將善導寺改建為忠烈祠[12]。青島神社陸續被拆除、挪作他用。1946年初,神社大鳥居被拉倒。第二鳥居與參道兩旁的櫻花樹也於1948年前被拆除、砍伐[8]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國人民解放軍奪取青島前夕,周邊各縣流亡到青島的學生曾住在神社殿內,神社改設為煙臺國華中學所在地[註 2][4]鄰近各縣的一些地主還鄉團流亡至青島後,也曾在神社原址居住。[7][10]

1949年後,神社的建築逐漸被拆掉。[5]1956年,貯水山被闢為公園,稱貯水山公園,原神社參道兩側改種雪松。[8][2]神社附近曾開設軍人俱樂部,廟堂拆除後原址設為靶場。神社的一些附屬建築留存至1970年代[7],其中部分建築曾是1962年創辦的新華中學(今青島六中[13])的校舍,部分建築文化大革命期間作為服裝廠的廠房。1971年,神社原址上修起了電視塔,殘留的日本建築被拆除。[10]1984年,貯水山公園改為兒童公園至今。[2]神社廟堂原址現為青島有線電視台和一處門球場。[9]

建築

[編輯]
青島神社全景
青島神社鳥瞰圖

青島神社布局設計與日本國內的神社一致。神社的大鳥居位於若鶴町二丁目(今遼寧路)上。鳥居高約15米,兩柱間距約10米,豎匾上書「青島神社」四字。鳥居兩側各有一隻石燈籠。鳥居之外圍有木柵欄,立有「車馬止」告示牌。[14]大鳥居之後是一條筆直的參道,兩旁種有櫻花樹。參道盡頭為120級台階。[7][10]

沿台階直上,有一座較小的第二鳥居和一對較小的石燈籠。鳥居之後為廟堂,由拜殿與本殿組成,為木建築。拜殿之前立有旗杆,懸日本國旗。拜殿側面設有手水舍。拜殿建於台基上,台基有四級台階,台基上有低矮圍欄。拜殿後方為瑞垣英語Tamagaki(本殿圍牆)與通往本殿的中門。本殿規模較小,為供奉神靈之所。青島神社供奉的是天照大神明治天皇大國魂神[8][15]。另有資料稱神社供奉天照皇大神、大己貴命、明治天皇和在青島戰死、病亡的日本士兵。[7][8][10]

拜殿與正殿周邊為神庫、社務所、繪馬殿等附屬建築。另外,神社周邊建有鶴卷池、動物館、弓場、相撲場等輔助設施。[8]

遺存

[編輯]

青島神社現在遺蹟主要有120級石台階、石台階後方的石燈籠基礎、二鳥居柱礎。[5][9]此外,青島神社的遺存還有兩塊石碑。石碑之一在一面上刻有「紀元兩千六百年記念日語紀元二千六百年記念行事」,另一面刻有「貯水山公園 一九五六年八月」。另一塊石碑一面刻有「青島神社」,另一面刻着「貯水山公園」。有市民稱,本來還有一塊石碑,刻有「八三公子」[註 3],該石碑約在2014年上半年遺失。2014年7月17日,青島市市北區文化新聞出版局將兩塊石碑運走保存。[16]此外,青島兒童公園施工時曾從地下挖出一個平面六邊形的石構件,後來移至青島山保存。[17]

備註

[編輯]
  1. ^ 一說1918年12月10日神社主體建築竣工。[10]
  2. ^ 中學名或稱「國華中學」[4]、「煙臺流亡中學」[2]等。
  3. ^ 應為八紘一宇之訛稱。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青島神社. 神奈川大學非文字資料研究センター. [2020-05-08] (日語). 
  2. ^ 2.0 2.1 2.2 2.3 2.4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第一篇 第一章 第二节 园林花苑. 青岛市志 旅游志. 北京: 新華出版社. 1999 [2024-04-08]. ISBN 7-5011-464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1). 
  3. ^ 3.0 3.1 3.2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第一篇 第二章 第三节 贮水山儿童公园. 青岛市志 园林绿化志. 北京: 新華出版社. 1997 [2024-04-08]. ISBN 7-5011-3607-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8). 
  4. ^ 4.0 4.1 4.2 4.3 青島市市北區史志辦 (編). 第二章 城区建设. 青岛市市北区志.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7 [2024-04-08]. ISBN 978-7-5034-9846-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8). 
  5. ^ 5.0 5.1 5.2 揭秘青岛神社(组图). 青報網. 2014-05-30 [2020-05-02]. 
  6.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第三篇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1914.11~1922.12). 青岛市志 大事记. 北京: 五洲傳播出版社. 2000. ISBN 7-80113-765-5. [失效連結]
  7. ^ 7.0 7.1 7.2 7.3 7.4 7.5 王棟. 青岛影像 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670-1113-7. 
  8. ^ 8.0 8.1 8.2 8.3 8.4 8.5 江本硯, 中国青島市における公園緑地の形成と変容 (PDF), 筑波大學, 2014-07 [2020-05-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2-24) 
  9. ^ 9.0 9.1 9.2 稲宮康人, 海外神社跡地のその後 中国・華北(北京、天津、済南、煙台、青島)の神社跡地, 神奈川大學日本常民文化研究所 非文字資料研究センター, 2015-01-31 [2020-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4)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日本人在贮水山建了神社 抗战胜利后青岛人捣毁. 半島網-城市信報. 2013-10-31 [2020-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11. ^ 揭秘日本在青岛建忠魂碑:驻青日军用来“拜鬼”. 青島日報/青報網. 2014-12-22 [2020-05-02]. 
  12. ^ 12.0 12.1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第三篇 第三章 第一节 抗战忠烈褒扬. 青岛市志 民政志.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6 [2024-04-08]. ISBN 7-5000-575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9). 
  13. ^ 青島市市北區史志辦 (編). 第四章 驻区学校. 青岛市市北区志.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7 [2020-05-04]. ISBN 978-7-5034-9846-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5). 
  14. ^ 月錨. 1915:日军在青岛建造的“靖国神社”. 黨史天地. 2012, (35): 23. ISSN 1004-8707. 
  15. ^ 海外神社一覧:支那編. 日本の歴史學講座. 北畠研究會. [2020-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6). 
  16. ^ 儿童公园发现日军侵华实物 日占期修建石碑出土. 青報網. 2014-07-18 [2020-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1). 
  17. ^ 青岛山发现一石柱台 可能是"青岛神社"奠基石.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2014-07-19 [2020-05-03]. 

Template:青島市日本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