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謝希爾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阿拉謝希爾 Alaşehir | |
---|---|
土耳其城市 | |
聖約翰教堂 | |
阿拉謝希爾在土耳其的位置 | |
坐標:38°21′N 28°31′E / 38.350°N 28.517°E | |
國家 | 土耳其 |
大區 | 愛琴海區 |
省 | 馬尼薩省 |
面積 | |
• 總計 | 971 平方公里(375 平方英里) |
人口(2012年)[1] | |
• 總計 | 48,147人 |
• 密度 | 49.6人/平方公里(128人/平方英里) |
• 都會區 | 99,145人 |
時區 | TRT(UTC+3) |
• 夏時制 | TRT(UTC+3) |
車牌 | 45 |
網站 | http://www.alasehir.bel.tr/ |
阿拉謝希爾(土耳其語:Alaşehir,直譯:多彩城),舊稱非拉鐵非(希臘語:Φιλαδέλφεια,羅馬化:Philadélphia,直譯:友愛之城),天主教《思高聖經》譯非拉德非雅,是土耳其愛琴海區馬尼薩省的一座城市。該市透過鐵路連接至105公里外的伊茲密爾。
在土耳其國內,這座城市的名字是蘇丹娜葡萄乾的代名詞。作為非拉鐵非,阿拉謝希爾是早期基督教和拜占庭時期非常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中心。直到20世紀初,它一直是東正教的重要中心,並且仍然保留有羅馬天主教會的名義上一個的教區。
歷史
[編輯]古典時期
[編輯]羅馬時期
[編輯]阿拉謝希爾在羅馬時期使用希臘語「非拉鐵非(Philadélphia)」作為名字,位於撒狄行政區(Pliny NH 5.111)。公元17年,該市遭到地震的嚴重破壞。
啟示錄中的記載
[編輯]雖然有幾個古代城市都稱為非拉鐵非,但這裡才是使徒約翰在啟示錄中列為亞西亞的七個教會中的那一個[2]。非拉鐵非是七個教會中的第六個[3]。寫給非拉鐵非教會的書信記載在啟示錄 3:7–13。根據這封書信的記載,非拉鐵非的基督徒受到了當地猶太人的迫害,啟示錄中將猶太人稱為「撒但一會的」[4]。
拜占庭時期
[編輯]非拉德非雅是一座繁榮的拜占庭城市,在公元6世紀因其節日和寺廟而被稱為「小雅典」。據推測,這表明這座城市並未完全皈依基督教。 然而基督教女先知阿米亞來自非拉德非雅。大約在 600年,圓頂的聖約翰大教堂建成,其遺跡是現代城市的主要考古景點。 曾經包圍這座城市的拜占庭城牆幾乎全部倒塌。 在城鎮的東北邊緣,靠近公車站的地方,仍然可以看到一些遺跡。 該城市於1074年和1093-1094年被塞爾柱突厥人佔領。 1098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期間,它被拜占庭皇帝阿萊克修斯一世收復。公元11世紀至15世紀,它是色雷斯西亞軍區的總督和軍事指揮官的所在地。
這裡是數次反抗拜占庭皇帝的起義中心:1182年,由約翰·科穆寧·瓦塔茨領導;1188年至1205年或1206年,由當地非拉德非雅人西奧多·曼加法斯領導,反抗伊薩克二世·安傑洛斯。 當時非拉德非雅主教區晉升為大都會。14世紀,希臘東正教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將非拉德非雅定為呂底亞大都市,至今仍維持此一地位。 它被授予這一榮譽是因為這座城市沒有向奧斯曼帝國投降。 這座城市尤其在13世紀和14世紀非常繁榮:有一個熱那亞貿易殖民地,該城市是皮革製品和紅染絲綢的重要生產地(也許它的土耳其語名稱就是由此而來,意思可能是「紅色之城」)。到了14世紀,這座城市被奧斯曼酋長國包圍,但名義上仍效忠拜占庭皇帝。 該城市透過貿易及其戰略位置保持繁榮。
非拉德非雅是一個獨立的中立城市,受拉丁人的羅德騎士團的影響,於1390年被巴耶濟德一世佔領。在巴耶濟德一世征服之前,它是拜占庭希臘人在小亞細亞的最後一個據點。12年後,它被帖木兒佔領,帖木兒用囚犯的屍體築起了圍牆。
奧斯曼時期
[編輯]英國旅行家理查德·錢德勒在18世紀後期曾到訪該市,提到該市規模龐大,約略有300戶希臘東正教家庭定居於此。
現代
[編輯]截至2012年,阿拉謝希爾市區人口為48,147人,都會區人口則有99,1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