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塔利卜·本·阿布德·穆塔利卜

阿布·塔利卜·本·阿布德·穆塔利卜(阿拉伯語:أبو طالب بن عبد المطلب)(約535年—619年),巴努哈希姆部落的酋長,阿布德·穆塔利卜和法蒂瑪·賓·阿穆爾的兒子[1][2]。

阿布·塔利布·本·阿卜杜勒-穆塔利布(阿拉伯語:أَبُو طَالِب بن عَبْد ٱلْمُطَّلِب,阿拉伯語:أَبُو طَالِب: عبد الموتطالب;約公元535年-619年)是阿拉伯半島希賈茲地區麥加古萊什部膰古萊什部蓰族的卓越領袖。[3]他不僅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之父阿卜杜拉的兄長,亦是穆罕默德的慈愛叔父和阿里之父。 在他的父親阿卜杜勒-穆塔利布·本·哈希姆·本·阿卜杜·馬納夫離世之後,阿布·塔利布繼承了部落首領的職位,並承擔起了司凱亞和里法達兩項神聖職責。這兩項職責象徵着他在麥加社會中的崇高地位與深受尊敬的聲望。阿布·塔利布以其智慧與遠見卓識,成為部落團結的象徵。[4]他在麥加城享高的威望,是眾人敬仰的楷模,其言行深刻地影響了古萊什部落的歷史迌。[5] 參考
穆塔利卜的妻子是法蒂瑪·賓·阿薩德,兩人共有4子3女:
早年生活
[編輯]阿布·塔利布於公元535年出生於希賈茲地區的麥加城。他是哈希姆家族酋長阿卜杜勒-穆塔利布的兒子,也是穆罕默德父親阿卜杜拉的兄弟。阿卜杜拉在穆罕默德出生前就已去世。穆罕默德的母親阿米娜·賓特·瓦哈卜去世後,年幼的穆罕默德由父阿卜杜勒-穆塔利布撫養。穆罕默德八歲時,阿卜杜勒-穆塔利布去世。穆罕默德的一位叔叔需要接管他的監護權。[6]儘管阿布·塔利布也很貧窮,但他還是無私地收養了穆罕默德8。阿布·塔利卜負責為朝覲者(天房的朝聖者)提供食物和飲料。穆罕默德深愛他的叔叔,阿布·塔利布也同樣愛他。[7]阿布·塔利布被認為是一位天才詩人,許多支持穆罕默德的詩句都被歸功於他。[8][9]有一次,當阿布·塔利布即將出發進行貿易遠征時,穆罕默德哭泣着無法忍受與他分離。[10]對此,阿布·塔利布回應說:"以真主之名,我一定會帶他同行,我們永遠不會分開。"後來,當穆罕默德長大成人時,他發現阿布·塔利布在一場嚴重的乾旱後陷入經濟困境。穆罕默德決定照顧阿布·塔利布的一個孩子,並說服阿巴斯也這樣做。他們與阿布·塔利布商討此事,後者要求將他最喜愛的孩子阿基勒留在身邊。阿巴斯選擇了賈法爾,而穆罕默德選擇了阿里。[11][12]
保護穆罕默德
[編輯]在部落社會中,部落關係非常重要,否則一個人可能會被肆意殺害。[13]作為哈希姆家族的領袖,阿布·塔利布充當了穆罕默德的保護者。在穆罕默德開始傳播伊斯蘭教義後,其他古萊什氏族成員越來越感到受到威脅。為了使他安靜下來,他們向阿布·塔利布施壓,要求他讓他的侄子保持沉默或控制他。儘管面臨這些壓力,阿布·塔利布仍然堅持支持穆罕默德,保護他免受其他古萊什領導人的傷害。古萊什的領導人多次直接阿布·塔利布。阿布·塔利布對他們置之不理,即使這在他和古萊什之間造成了裂痕,他仍繼續支持穆罕默德。[14]在一個記載中,古萊什甚至威脅要因這一衝突而與哈希姆家族作戰。 古萊什甚至試圖賄賂阿布·塔利布。他們告訴阿布·塔利布,如果他讓他們抓住穆罕默德,那麼他就可以收養古萊什最英俊的青年烏瑪拉·本·瓦利德·本·穆吉拉。當這也失敗後,古萊什人尋求其他部落的支持,抵制與哈希姆家族成員進行貿易或通婚。這次抵制始於穆罕默德首次接受啟示七年後,持續了三年。[15]目的是向哈希姆家族施壓,甚至讓他們挨餓屈服。為了安全起見,許多哈希姆家族成員搬到了阿布·塔利布附近,這個地方變得像一個貧民窟。這並沒有造成過度的困難,因為許多人在其他部落中有家庭成員會偷偷給他們帶來物資。阿布·塔利布的兄弟阿布·拉哈卜在這個問題上站在古萊什一邊;他搬到了阿卜杜·沙姆斯區的一所房子裡,以表示對古萊什的支持。保護穆罕默德給阿布·塔利布和哈希姆家族帶來了巨大壓力。但是阿布·塔利布從未放棄對穆罕默德的支持。[16]面對古萊什人的承諾,穆罕默德說:"以全能的真主起誓,即使他們把太陽放在我的右手,把月亮放在我的左手,要我放棄這個事業,我也不會這樣做,直到真主為它辯護或讓我在這個過程中滅亡。 "看到侄子的情感,阿布·塔利布回應說:"去吧,侄子,說你想說的話。以真主起誓,我永遠不會因為任何原因把你交出去。" [17]
死亡
[編輯]
阿布·塔利布大約在公元619年去世,享年80歲以上,這大約是在穆罕默德開始傳教10年後。[18]這一年被稱為穆罕默德的「悲傷之年」,因為不僅他的叔叔阿布·塔利布去世,而且他的妻子赫迪徹·賓特·胡韋利德也在阿布·塔利布去世後一個月內離世。阿布·塔利布去世後,穆罕默德失去了保護。他的兄弟和家族新任首領阿布·拉哈布並沒有保護他,因為他是穆罕默德的敵人,因此穆罕默德和他的追隨者們面臨着難以置信的迫害。據記載,穆罕默德曾感嘆道:「以真主起誓,古萊什人從未像阿布·塔利布去世後那樣傷害過我。」為了逃避古萊什人的迫害,早期的穆斯林先是遷移到阿比西尼亞(今埃塞俄比亞),後來又遷移到麥地那。這次遷移被稱為「希吉拉」(Hijrah),標誌着伊斯蘭曆的開始。阿布·塔利布相信穆罕默德和他的真主,但為了保護穆罕默德,他從未公開自己的伊斯蘭信仰。他一直是穆罕默德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不僅在政治上保護穆罕默德,還在經濟上支持他。阿布·塔利布的去世對穆罕默德和早期穆斯林社區造成了巨大的打擊,[19][20]但也促使他們尋找新的庇護所,最終導致了伊斯蘭教的進一步傳播。
參考
[編輯]- ^ Rubin, Uri. Fleet, Kate; Krämer, Gudrun; Matringe, Denis; Nawas, John; Rowson, Everett , 編. Encyclopaedia of Islam, THREE. Brill Online. 2013. ISSN 1873-9830.
- ^ Armstrong, Karen. Muhammad: A Biography of the Prophet. San Francisco: Harper Collins. 1992: 77.
- ^ "Abu-Talib a.s The Greatest Guardian of Islam". duas.org.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7 December 2013. Retrieved 27 October 2013.
- ^ "Abu-Talib a.s The Greatest Guardian of Islam". duas.org.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7 December 2013. Retrieved 27 October 2013.
- ^ "Abu-Talib a.s The Greatest Guardian of Islam". duas.org.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7 December 2013. Retrieved 27 October 2013.
- ^ Haykal, Muhammad Husayn (1976). The Life of Muhammad. North American Trust Publications. p. 54.
- ^ Rubin, Uri (1995).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Princeton, New Jersey: Darwin Press, Inc. p. 93.
- ^ Rubin, Uri (1995).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Princeton, New Jersey: Darwin Press, Inc. p. 93.
- ^ Abdullah Al Khunayzi (4 June 2015), "The Route of Life", Abu Talib, the Faithful of Quraysh
- ^ The History of al-Tabari.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8. p. 44.
- ^ The History of al-Tabari.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8. p. 44.
- ^ Sunan al-Tirmidhī (vol 2 p.301), Al-Ṭabaqāt Al-Kubrā - ibn Sa'd (vol 3 kklkp.12), Usd Al-Ghābah (vol 4 p.17), Kanz al-'Ummāl (vol 6 p.400), Tārīkh Al-Ṭabarī (vol 2 p.55), Tārīkh Baghdād (vol 2 p.18)
- ^ Armstrong, Karen (2000). Islam: A Short History.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p. 13.
- ^ روبین، اوری (1995).چشم بیننده. پرینستون، نیوجرسی: Darwin Press, Inc. p. 150.
- ^ Ibn Sa'd, Al-Tabaqat al-Kobra, Vol. 1, P. 93 Rubin, Uri (2013). Fleet, Kate; Krämer, Gudrun; Matringe, Denis; Nawas, John; Rowson, Everett (eds.). Encyclopaedia of Islam (3rd ed.). Brill Online. ISSN 1873-9830.
- ^ Haykal, Muhammad Husayn (1976). The Life of Muhammad. North American Trust Publications. p. 89.
- ^ The History of al-Tabari.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 96.
- ^ Rubin, Uri (2013). Fleet, Kate; Krämer, Gudrun; Matringe, Denis; Nawas, John; Rowson, Everett (eds.). Encyclopaedia of Islam (3rd ed.). Brill Online. ISSN 1873-9830.
- ^ Haykal, Muhammad Husayn (1976). The Life of Muhammad. North American Trust Publications. p. 136.
- ^ Armstrong, Karen (1993). Muhammad: A Biography of the Prophet. San Francisco: Harper Collins. p.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