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耶卡
里耶卡 (阜姆) Rijeka (Fiume) | |
---|---|
城市 | |
里耶卡景色 | |
坐標:45°20′N 14°26′E / 45.33°N 14.43°E | |
國家 | 克羅地亞 |
縣 | 濱海-山區縣 |
政府 | |
• 市長 | Vojko Obersnel (SDP) |
面積 | |
• 城市 | 44 平方公里(17 平方英里) |
• 都會區 | 300 平方公里(116 平方英里) |
海拔 | 0–499 公尺(0 – 1,561 英尺) |
人口(2011)[來源請求] | |
• 城市 | 128,624人 |
• 密度 | 2,926人/平方公里(7,578人/平方英里) |
• 都會區 | 326,666 |
• 都會區密度 | 713人/平方公里(1,844人/平方英里) |
時區 | CET(UTC+1) |
• 夏時制 | CEST(UTC+2) |
郵政編碼 | 51000 |
電話區號 | 051 |
主保聖人 | 聖維特 |
網站 | rijeka.hr |
里耶卡[1](克羅埃西亞語:Rijeka,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rijěːka] (ⓘ)),意大利語稱阜姆[2](義大利語:Fiume';匈牙利語:Fiume;查方言:Reka;斯洛文尼亞語:Reka;德語:Sankt Veit am Flaum),位於亞得里亞海克瓦內爾灣畔,是克羅地亞第三大城市(僅次於薩格勒布和斯普利特)和主要的海港城市,位於濱海-山區縣,面積44平方公里,人口108,622人(2021年)。市內居住的除了克羅地亞人,還有少量塞爾維亞人、波斯尼亞人和意大利人。
里耶卡是濱海-山區縣的主要城市和縣治。該市的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造船業(包括五月三日造船廠和維克托·雷納茨造船廠)和海運業。里耶卡擁有一所克羅地亞國家劇院,始建於1765年。教育領域有里耶卡大學,成立於1973年,但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632年,即當地的耶穌會神學院。
除了主流的克羅地亞語和意大利語外,在語言上,這座城市也說威尼斯語的一種獨特方言阜姆方言,估計有20000人左右的土著意大利人、克羅地亞人或者其他少數族裔會說這種方言。歷史上,阜姆方言是居住在多民族港口城市的諸多民族的通用語。在大城市的某些郊區,當地居民仍然說克羅地亞語的查方言。
2016年,里耶卡與愛爾蘭的戈爾韋一起被選為2020年歐洲文化之都。
名稱
[編輯]里耶卡歷史上曾經被稱為Tharsatica, Vitopolis,意思是「聖維特之城」。該城通用的兩個名字,Rijeka和Fiume在各自的語言裡都是「河流」的意思,可以比較俄語「река」和拉丁語「flumen」。
地理
[編輯]里耶卡位於克羅地亞西部,距首都薩格勒布西南131公里,位於亞得里亞海北部的克瓦內爾灣沿岸。從地理位置上看,里耶卡與米蘭(485公里)、布達佩斯(502公里),慕尼黑(516公里)和維也納(516公里)以及貝爾格萊德(550公里)大致等距。其他主要的地區中心,如的里雅斯特(76公里)、威尼斯(240公里)和盧布爾雅那(115公里)都相對較近,交通便利。
里耶卡灣與克瓦內爾灣相連,深度約50米,可容納大型商船。里耶卡市位於列契納河河口,位於克羅地亞海岸的維諾多爾小區。里耶卡三面環山。在西面,1396米的烏契卡山脈非常突出。北部和東北部有斯內齊尼克山和1528米的里斯尼亞克地塊以及國家公園。在東部和東南部有1533米(5030英尺)的大卡佩拉山脈。這種類型的地形阻礙里耶卡進一步向內陸(北部)發展,該市主要位於沿海的一條狹長地帶。里耶卡有兩條重要的內陸運輸路線。第一條路線向東北延伸至潘諾尼亞盆地。這條路線利用了里耶卡的位置,靠近迪納拉山脈最窄(約50公里)、也最容易穿越的地方,使其成為匈牙利平原通往大海的最佳路線。它也使里耶卡成為潘諾尼亞盆地(尤其是匈牙利)的天然港口。另一條路線向西北延伸,穿過連接里耶卡和斯洛文尼亞的波斯托伊納地峽,再穿過盧布爾雅那地峽連接奧地利及其他地區。第三條海岸線是東西走向的,連接里耶卡(以及南部的亞得里亞海沿岸城市)與的里雅斯特和意大利北部。
氣候
[編輯]里耶卡屬於濕潤的亞熱帶氣候(柯本氣候分類的Cfa),夏季溫暖,冬季相對溫和多雨。在距離亞得里亞海海岸僅幾公里的內陸地區,山脈陡峭上升,在一個小的地理區域內形成了一些鮮明的氣候和景觀對比。整個夏天,沿着城市東部(Pećine,Kostrena)和西部(Kantrida,Preluk)的沿海地區,可以在典型的地中海環境中欣賞海灘。與此同時,普拉塔克滑雪場距離城市僅約10公里,在冬季(有時直到5月初)提供高山滑雪。從滑雪場可以看到克瓦內爾灣及其島嶼。與典型的地中海地區不同,里耶卡通常不會出現乾旱的夏季。雪是罕見的(通常每年僅三天,幾乎總是成片出現)。一年中有20天的最高溫度為30°C或更高,而一年中只有一天的溫度低於0°C。霧每年大約只有四天出現,主要出現在冬季。氣候的特點也是降雨頻繁。寒冷的風在冬季很常見。
歷史
[編輯]古代
[編輯]儘管在該地區可以發現新石器時代定居點的痕跡,但在最早的現代定居點是山上的凱爾特遺蹟Tharsatica(現在的Trsat,屬於里耶卡的一部分)和下面天然港口的水手部落利布爾尼人。所以這座城市長期以來保持着其雙重特徵。公元1世紀,老普林尼在其《自然史》(iii.140)中首次提到里耶卡(Tarsatica)。公元150年左右,希臘地理學家和天文學家托勒密在其《地理學指南》中描述「伊利里亞或利布爾尼亞和達爾馬提亞的位置」(第五幅歐洲地圖)時再次提到里耶卡(Tarsatia)。奧古斯都時代,羅馬人重建了Tarsatica,將其重建為Flumen(自治城鎮),位於里耶契納河(其名稱的意思是「大河」)的右岸。直到6世紀,它才成為羅馬達爾馬提亞行省的一個城市。在這一時期,這座城市是利布爾尼亞邊界(抵禦野蠻人襲擊的城牆和防禦工事系統)的一部分。如今,這些城牆的遺蹟在一些地方仍然可見。
4世紀後,里耶卡被重新獻給該市的守護神聖維特,稱為Terra Fluminis santi sancti Viti(拉丁語)或Sankt Veit am Pfluum(德語)。從5世紀開始,該鎮先後被東哥特人、拜占庭人、倫巴第人和阿瓦爾人統治。452年,作為阿奎萊亞戰役的一部分,這座城市被匈人阿提拉的軍隊燒毀。克羅地亞人從7世紀開始定居這座城市,給它起了克羅地亞名字,Rika svetoga Vida(意為「聖維特之河」)。當時,里耶卡是一個被城牆包圍的封建據點。在市中心,它的制高點,是一座堡壘。
中世紀
[編輯]799年,里耶卡遭到查理曼的法蘭克軍隊的襲擊。他們對特拉薩特的圍攻起初被擊退,期間指揮官弗留利公爵埃里克被殺。但之後法蘭克軍隊最終占領並摧毀了城堡,而在加洛林帝國統治下建立了克羅地亞公國。從大約925年起,里耶卡成為克羅地亞王國的一部分,從1102年起與匈牙利結成個人聯盟。特拉薩特城堡和里耶卡市鎮在弗蘭科潘家族的統治下重建。1288年,里耶卡市民簽署了《維諾多法典》,這是歐洲最古老的法典之一。
在大約1300年至1466年期間,里耶卡由許多貴族家族統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國的瓦爾塞家族。1466年,里耶卡被蘭伯特二世·瓦爾塞賣給了哈布斯堡皇帝、奧地利大公腓特烈三世,當時這座城市甚至可以與威尼斯相媲美。它將在奧地利哈布斯堡統治下持續450多年(1809年至1813年間法國的短暫統治除外),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當時它被克羅地亞人占領,隨後被意大利非正規軍占領。
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
[編輯]奧地利大公國在亞得里亞海的存在被威尼斯共和國視為一種威脅,在康布雷同盟戰爭期間,威尼斯人於1508年和1509年襲擊並摧毀了這座城市,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然而,這座城市從戰爭中恢復,並繼續處於奧地利的統治之下。由於其對威尼斯人的激烈抵抗,它將於1515年獲得「最忠誠的城市」(「fidelissimum oppidium」)的稱號以及奧地利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商業特權。雖然奧斯曼帝國軍隊同樣多次進攻該市,但從未占領過。從16世紀開始,里耶卡現在的文藝復興風格和巴洛克風格開始形成。1719年,查理六世皇帝宣布里耶卡港為自由港(與的里雅斯特港一起),並於1725年擴建了通往維也納的貿易路線。
1750年11月28日,里耶卡發生大地震。破壞如此之大,以至於這座城市不得不幾乎完全重建。1753年,奧地利女大公瑪麗亞·特蕾莎批准了將里耶卡重建為「新城」(「Civitas nova」)的資金。重建後的里耶卡大不相同——它從一個中世紀的城牆小鎮變成了一個以港口為中心的更大的商業和海洋城市。
1779年,根據瑪麗亞·特蕾莎的命令,這座城市被匈牙利王國吞併,並由一位任命的總督直接從布達佩斯以分離體的形式管理,作為匈牙利唯一的國際港口。1804年起,里耶卡成為奧地利帝國(1867年妥協後的克羅地亞-斯拉沃尼亞王國)的一部分,位於克羅地亞-斯拉沃尼亞省。
在拿破崙戰爭期間,里耶卡被法蘭西帝國短暫占領,並被納入伊利里亞省。在法國統治期間,1809年至1813年間,至關重要的路易斯安那之路建成(以拿破崙的妻子瑪麗·路易絲命名)。這條路是里耶卡通往內陸(卡洛瓦茨)的最短路線,給里耶卡港口的發展帶來了強勁的推動力。1813年,里耶卡首次遭到英國皇家海軍的轟炸,後來在愛爾蘭將軍拉瓦爾·紐金特·馮·韋斯特米斯的指揮下被奧地利人重新占領,法國人的統治結束了。英國的轟炸有一個有趣的附帶故事。這座城市顯然是被一位名叫卡羅琳娜·貝利尼奇(Karolina Belinić)的年輕女士從毀滅中拯救出來的,她在轟炸的混亂和破壞中找到了英國艦隊指揮官,並說服他沒有必要對這座城市進行進一步的轟炸(因為法國小規模駐軍很快被擊敗並離開了這座城市)。卡羅琳娜的傳說即使在今天也被人們熱烈地銘記。她成為了民間英雄卡羅琳娜·里耶卡,在戲劇、電影甚至搖滾歌劇中都受到了讚揚。
19世紀初,該市最著名的經濟和文化領袖是安德里亞·留德維特·阿達米奇。阜姆還有一個重要的海軍基地,在19世紀中期,它成為奧匈帝國海軍學院(K.u.K.Marine Akademie)的所在地,奧匈海軍在這裡訓練軍官。
匈牙利王權
[編輯]1848年匈牙利革命期間,當匈牙利試圖從奧地利獨立時,里耶卡被地方領主約西普·耶拉契奇指揮的克羅地亞軍隊(忠於奧地利)占領。這座城市隨後被克羅地亞直接吞併,但它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
喬瓦尼·德·喬塔(1872年至1896年任市長)被證明是一位權威的地方政治領袖。在他的領導下,這座城市開始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擴張階段,特別是港口發展,國際貿易的普遍擴張以及這座城市與奧匈鐵路網的連接(1873年)推動了這一階段的發展。現代工商業企業,如匈牙利皇家海上航行公司「Adria」,和它的競爭對手Ungaro Croata航運公司(成立於1891年),以及位於雷契納峽谷的Smith and Meynier造紙廠(經營着東南歐第一台蒸汽機),生產銷往世界各地的捲菸紙。
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里耶卡繁榮、經濟快速增長和技術活力的時期。許多作家和目擊者將這一時期的里耶卡描述為一個富裕、寬容、富裕的城鎮,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水平,有無限的機會發財。宗座代表塞爾索·科斯坦蒂尼在他的日記中提到了「該鎮的宗教無差別和冷漠」。該市的進一步工業發展包括歐洲第一個工業規模的煉油廠(1882年)和世界上第一個魚雷工廠(1866年),當時「Stabilimento Tecnico Fiumano」(一家為奧匈帝國海軍提供發動機的奧地利工程公司)的經理羅伯特·懷特黑德設計並成功測試了世界上第一枚魚雷。除了1874年開工的懷特黑德魚雷工廠、煉油廠和造紙廠外,這些年還建立了許多其他工商企業。其中包括一家澱粉加工廠(世界上最大的工廠之一)、一家木材家具公司、一家小麥磨機、甘茨-達努比烏斯造船廠、一家可可和巧克力工廠、一家磚廠、一家煙草廠(帝國內規模最大)、一個干邑酒廠、一家意大利麵工廠、五家鑄造廠和其他許多廠家。20世紀初,克羅地亞一半以上的產能(主要是農業產能)位於里耶卡。
里耶卡的奧匈帝國海洋學院成為高速攝影的先驅中心。1886年,在該學院工作的奧地利物理學家彼得·薩爾赫(Peter Salcher)拍攝了第一張子彈以超音速飛行的照片,他設計了一種新技術,後來被恩斯特·馬赫用於研究超音速運動。
里耶卡的港口在匈牙利慷慨注資的推動下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成為匈牙利和奧匈帝國東部的主要海上出口。到1913-14年,阜姆港成為歐洲第十繁忙的港口。人口從1880年的2.1萬迅速增長到1910年的5萬。此時建造的主要市政建築包括由匈牙利建築師奧勞約什·豪斯曼(Alajos Hauszmann)設計的總督府。里耶卡和的里雅斯特之間的競爭仍在繼續,後者是奧地利的主要海上出口,反映了雙重君主制兩個組成部分之間的競爭。奧匈帝國海軍試圖通過從這兩個城市的造船廠訂購新軍艦來保持平衡。
在此期間,意大利人在該市占多數。事實上,根據1880年的人口普查,里耶卡有9076名意大利人、7991名克羅地亞人、895名德國人和383名匈牙利人。一些歷史學家聲稱,在19世紀初,這座城市的斯拉夫人占多數,因為1851年的人口普查報告稱克羅地亞人占多數。然而,意大利歷史學家大多認為這次人口普查數據不是很可靠。1910年奧匈帝國最後一次人口普查時,分離體有49806人,其中意大利人23283人(46.9%),克羅地亞人15731人(31.7%),斯洛文尼亞人3937人(7.9%),匈牙利人3619人(7.3%)。
宗教方面,191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在49806名居民中,有45130名天主教徒、1696名猶太教、1123名加爾文教徒、995名東正教和311名路德教徒。猶太人口迅速擴張,特別是在19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並於1907年建造了一座大型猶太教堂(1944年德國占領期間,該教堂被摧毀,同時該市大多數猶太居民被殺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里耶卡有165家城市客棧、10家帶餐館的酒店、17家咖啡館、17家珠寶店、37家理髮店和265家裁縫店。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里耶卡
[編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結束了里耶卡和平、穩定和經濟快速增長的黃金時代。這座城市將永遠無法恢復到往日的繁榮水平。然而,開戰之初看起來很正常(這座城市遠離前線),但隨着戰局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男性人口開始被陸軍和海軍動員起來。里耶卡市內與戰爭有關的工業繼續全速運轉,為奧匈的戰爭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海軍領域。甘茨·達努比烏斯造船廠生產了許多軍艦和潛艇,如U-27級潛艇、諾瓦拉級巡洋艦、大型戰列艦SMS Szent István等。從20世紀初到1918年,該市的造船廠總共為海軍生產了1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20艘驅逐艦、32艘魚雷艇和15艘潛艇。里耶卡也是魚雷生產的主要中心。
然而隨着戰爭成為一場曠日持久的衝突,尤其是1915年5月意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戰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奧匈對意大利的前線距離城市僅90公里,並在廣大意大利人口中引起了普遍的焦慮。數百名意大利人被當局視為不忠(非戰鬥人員),被驅逐到匈牙利的難民營,許多人死於營養不良和疾病。1915年,魚雷工廠遭到意大利飛艇「Citta `di Novara」的襲擊(後來被奧地利水上飛機擊落)。大部分魚雷生產都轉移到了奧地利的聖珀爾滕,以遠離前線。1916年,這座城市再次遭到意大利飛機的襲擊,並遭受了輕微破壞。海軍學院停止了活動,改為戰爭醫院。1918年2月10日,意大利海軍突襲附近的巴卡爾灣,造成的物質損失不大,但取得了顯著的宣傳效果。
隨着戰爭的持續,這座城市的經濟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惡化。由於海上封鎖,港口交通崩潰,吞吐量從1913年的2892.538噸下降到1918年的330.313噸。許多工廠由於缺乏人力和原材料而減產或直接倒閉。糧食和其他基本必需品普遍短缺。隨着盜竊、暴力和戰爭牟利事件的增加,公共安全也成了一個問題。1918年10月23日,危機升級,駐紮在里耶卡的克羅地亞軍隊(第79團)突然叛變,暫時控制了這座城市。在日益嚴重的混亂中,奧匈帝國在幾周後,即1918年11月12日解體,這座城市開始了長期的不穩定時代。
阜姆獨立和併入意大利
[編輯]1918年10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幾周,奧匈帝國的解體,導致克羅地亞人、塞爾維亞人和意大利人在該市建立了對立的政府。意大利王國和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新王國(後來的南斯拉夫王國)的締造者都聲稱,他們對該市的主權是基於他們的「未收復」的民族人口。
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王國短暫軍事占領里耶卡後,貝爾格萊德單方面吞併了分離實體。1918年11月,一支由英國、意大利、法國和美國軍隊組成的國際部隊進入該市。1919年巴黎和會期間,它的未來成為達成協議的主要障礙。美國總統威爾遜甚至提議讓里耶卡成為一個自由城市和新成立的國際聯盟的總部。
里耶卡在《倫敦條約》中沒有被分配給意大利或克羅地亞(現在的南斯拉夫),該條約定義了該地區戰後的邊界。它仍然屬於奧匈帝國,因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人們都認為奧匈帝國可能會以某種形式倖存下來,里耶卡將成為其唯一的海港(的里雅斯特則被意大利吞併)。然而,一旦帝國出現解體,這座城市的地位就出現了爭議。意大利的主張基於這樣一個事實,即意大利人是該市最大的單一民族(占總人口的46.9%)。克羅地亞人占了剩下的大部分,並且在周邊地區占據大多數。安德里亞·奧索伊納克是阜姆出席匈牙利議會的最後一位代表,他基本上支持了意大利的主張。儘管如此,多年來,該市一直有一個強大而積極的自治黨派,尋求里耶卡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的亞得里亞海城市在各國中享有特殊的獨立地位。這場運動甚至在巴黎和平會議上有其代表——魯傑羅·戈塔迪。
1919年9月10日,《聖日耳曼條約》簽署,宣布奧匈帝國解體。兩天後,由詩人加布里埃爾·鄧南遮領導的意大利民族主義非正規軍占領了這座城市,導致有關這座城市未來的談判中斷。由於意大利政府希望尊重國際義務,不想直接吞併阜姆,鄧南遮和他身邊的知識分子最終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國家,即義大利卡爾納羅攝政領,這是一次獨特的社會實驗,也是一次革命性的文化體驗,各行各業的國際知識分子都參與了其中。
在這段獨特進程中進行的諸多政治實驗中,鄧南遮和他的支持者首次嘗試在所謂的「阜姆聯盟」(Lega di Fiume)中建立一個不結盟國家運動,該組織與威爾遜倡導的國際聯盟背道而馳,它認為後者是一種讓腐敗和帝國主義現狀永久化的手段。該組織的主要目標是幫助所有受壓迫民族爭取政治尊嚴和承認,與各大洲的許多運動建立聯繫,但它未能找到必要的外部支持,最大遺產是卡爾納羅攝政區對蘇俄的承認,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這樣做的國家(地區)。
1920年6月,自由黨人喬瓦尼·喬利蒂再次成為意大利首相,這標誌着官方對鄧南遮政變的態度趨於強硬。11月12日,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締結了《拉帕洛條約》,該條約設定阜姆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即阜姆自由邦,由兩個大國都能接受的政府領導。鄧南遮的回應是典型的浮誇和令人懷疑的判斷:他直接對意大利宣戰,招致意大利皇家空軍的轟炸,導致他在經過五天的抵抗(稱為血腥聖誕節)後於年底選擇投降。1920年12月的最後幾天,意大利軍隊從鄧南遮的民兵手中占領了這座城市。在四年的世界大戰和兩年的經濟癱瘓之後,城市經濟幾近崩潰,人口耗盡。
在隨後進行的民主選舉中,阜姆的選民於1921年4月24日批准了建立一個自由的阜姆-里耶卡邦的想法,該邦的港口由阜姆-意大利-南斯拉夫財團所有,使自治主義政黨的候選人取得壓倒性勝利。阜姆自此成為國際聯盟的正式成員,隨后里耶卡的第一任總統里卡多·扎內拉的當選得到了世界上所有大國和其他國家的正式認可。儘管許多積極的事態發展導致了新邦結構的建立,但隨後組建的邦制憲會議並沒有結束城市內部的衝突。意大利民族主義者的短暫奪權以意大利皇家專員的干預而告終,之後短暫的和平因1922年3月當地法西斯政變而中斷,意大利第三次干預以恢復先前的秩序。七個月後,意大利王國本身落入法西斯統治之下,阜姆的命運由此註定,意大利法西斯黨是將阜姆併入意大利的最強烈支持者之一。因此,阜姆自由邦正式成為法西斯擴張主義的第一個受害者。
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簽署的《羅馬條約》(1924年1月27日)結束了外交上的激烈爭論。兩個鄰國同意瓜分這個小國的領土。舊分離體的大部分領土成為意大利的一部分,而該市北部的一些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語村莊被南斯拉夫吞併。事實上,吞併發生在1924年3月16日,這開啟了大約20年的意大利的正當統治,這對克羅地亞少數族裔不利,他們成為歧視和有針對性的同化政策的受害者。
阜姆成為新成立的阜姆省的首府。在這一時期,阜姆失去了商業腹地,因此失去了部分經濟潛力,而且成為了一個對意大利王國幾乎沒有戰略價值的邊境城鎮。然而,由於它保留了自由港的地位及其在國家建設神話中的標誌性形象,它從羅馬政府那裡獲得了許多經濟優惠和補貼。包括與意大利其他地區分開的稅收待遇,以及意大利政府的持續投資流入(雖說不如以前的匈牙利政府慷慨)。阜姆終於恢復了良好的經濟繁榮水平,比周圍的南斯拉夫土地富裕得多,但與前奧匈帝國時期相比,經濟和人口增長放緩。
二戰和德國占領期
[編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里耶卡立即發現自己處於一個尷尬的境地。這座城市絕大多數是意大利人,但其周邊地區和列契納河對岸的蘇沙克市(今天是里耶卡地區的一部分)幾乎完全居住着克羅地亞人,也是潛在敵對勢力南斯拉夫的一部分。1941年4月,軸心國入侵南斯拉夫後,該市周圍的克羅地亞地區被意大利軍占領,為持續到戰爭結束的激烈血腥叛亂埋下了伏筆。南斯拉夫游擊隊的行動包括對孤立陣地或補給縱隊的突襲,破壞和殺害據信與意大利和(後來的)德國當局有關的平民。這反過來又遭到了意大利和德國軍方的嚴厲報復。1942年7月14日,作為對游擊隊殺害四名意大利裔平民的報復,意大利軍方殺害了郊區波德胡姆村的100名男子,將其餘800人重新安置到集中營。
1943年9月意大利向盟軍投降後,里耶卡及其周邊領土被德國吞併,成為亞得里亞濱海戰區的一部分。游擊隊活動繼續並加強。1944年4月30日,在附近的利帕村(Lippa),德國軍隊殺害了263名平民,作為對游擊隊襲擊中數名士兵被殺的報復。
德國和意大利占領者及其當地合作者將該市約500名猶太人中的約80%驅逐到奧斯威辛。里耶卡的猶太人在大屠殺中被謀殺的比例比意大利領土上任何其他城市都要高。
由於里耶卡擁有軍工業(煉油廠、魚雷工廠、造船廠)和港口設施,該市也是30多次英美空襲的目標,造成了大範圍的破壞和數百名平民死亡。一些最猛烈的轟炸發生在1944年1月12日(作為石油戰役的一部分,針對煉油廠的襲擊),1944年11月3日至6日之間的襲擊導致至少125人死亡,以及1945年2月15日至25日的襲擊200人死亡,300人受傷。
里耶卡地區在二戰爆發之前就已經戒備森嚴(阿爾卑斯之牆,意大利語:Vallo Alpino)。這是意大利和南斯拉夫之間的設防邊界,當時它橫跨城市地區及其周邊地區。1945年4月,當南斯拉夫軍隊逼近這座城市時,該地區發生了最激烈、規模最大的戰鬥之一。27000名德國和意大利社會共和國部隊在這些防禦工事(被德國人重新命名為「英格里德防線」)後面頑強作戰。在德國將軍路德維希·屈布勒(Ludwig Kübler)的指揮下,他們給進攻的游擊隊造成了數千人的傷亡,他們的頑強抵抗迫使游擊隊向城市北部和東部的設防陣地發起進攻。南斯拉夫指揮官不顧傷亡來加快占領這座城市的速度,他們擔心英國人可能會在該地區登陸,並阻止他們在戰爭結束前向的里雅斯特推進。在一場極其血腥的戰鬥和攻方的重大損失之後,德國人被迫撤退。在離開該市之前,德國軍隊用炸藥摧毀了大部分港口地區和其他重要基礎設施。德國人試圖從城市西北部的包圍圈中突圍,但沒有成功。在從該市撤退的大約27000名德國和其他部隊中,11000人在投降後被殺或處決,其餘16000人被俘虜。南斯拉夫軍隊於1945年5月3日進入里耶卡。這座城市在戰爭中遭受了巨大的破壞,經濟基礎設施幾乎完全被毀,當時該市5400棟建築中,2890棟要麼完全被毀,要麼受損。
二戰後的里耶卡
[編輯]通過武力和外交手段的結合,這座城市的命運再次得到了解決。儘管阜姆的流亡政府不斷要求與游擊隊合作,並呼籲尊重這個城市國家的國際公認主權,南斯拉夫當局最初慷慨地承諾完全獨立,後來又承諾城市國家擁有廣泛的自治權(在戰爭期間的不同時刻,當地人被承諾擁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權,尤其是成為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國的可能性),這座城市最終還是被南斯拉夫吞併,成為克羅地亞聯邦國家的一部分。在戰爭結束後的12個月裡,民眾中所有的異議聲音都被壓制了。1947年2月10日,意大利與盟國簽訂了1947年《巴黎和約》,最終使南斯拉夫軍隊在當地形成的局勢正式化,儘管上屆民選政府及其流亡總統里卡多·扎內拉(Riccardo Zanella)提出了抱怨,經驗豐富的意大利外交部長卡洛·斯福爾扎(Carlo Sforza)也試圖維護之前威爾遜式的多元文化自由國家解決方案計劃,為新成立的聯合國設立一個地方總部。一旦南斯拉夫主權改變正式化,特別是在1954年的里雅斯特危機之前的幾年裡,該市66000名居民中的58000人逐漸被迫移民(他們在意大利語中被稱為esuli或來自伊斯特里亞、阜姆和達爾馬提亞的流亡者),或留在當地忍受新南斯拉夫共產主義政權的嚴厲壓迫。南斯拉夫共產黨選擇了一種明顯的斯大林主義方法來解決當地的民族問題,特別是在1945年至1946年間,自治主義同情者在該市領土上舉行的第一次地方選舉中獲得了大量支持之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以及恢復和平的頭幾年,許多居民在南斯拉夫官員手中經歷的歧視和迫害,對當地人和esuli來說仍然是痛苦的記憶,對里耶卡的政治環境來說,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禁忌話題,里耶卡仍在很大程度上否認這些事件。即刻處決被指控的法西斯分子(通常是著名的反法西斯分子或公開的非政治分子),目的是打擊當地的知識階層、自治主義者、商業階層、前意大利公務員,軍事官員,通常還有普通平民(戰爭結束後至少有650名意大利人被處決)最終迫使大多數意大利人(不同族群)離開里耶卡/阜姆,以避免成為更嚴厲報復的受害者。正如南斯拉夫領導層的代表幾十年後所證明的那樣,這次遷移是一次精心策劃的行動,旨在說服當地人口中難以同化的意大利人離開該國。
這一時期,當地人遭受政治和種族鎮壓的最引人注目的受害者是對阜姆自治主義者的清洗,重點打擊仍生活在城市中的所有自治主義者,他們現在與里布尼亞自治運動有聯繫。自治主義者曾積極幫助南斯拉夫游擊隊將該地區從法西斯和納粹占領下解放出來,即便他們得到了該市政治自治的各種承諾,但在南斯拉夫軍隊勝利進入該市之後幾天裡,他們最終都被南斯拉夫秘密警察OZNA暗殺了。
在隨後的幾年裡,南斯拉夫當局重組了阜姆和蘇薩克市,1954年後,現在統一的市鎮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原始人口(主要是以前阜姆的克羅地亞裔少數人和蘇薩克的多數人)留在了這座城市,因為阜姆在這些年裡失去了85%以上的原始人口。南斯拉夫在里耶卡建立更順從人口的計劃在1954年的里雅斯特危機期間達到頂峰,當時南斯拉夫共產黨召集了許多當地成員,破壞或徹底摧毀該市最著名的意大利語/威尼斯語遺蹟和所有雙語銘文(1945年占領後,這些銘文在法律上被授予完全雙語的地位),最終也「事實上」(但不是「法律上」)刪除了雙語主義,除了在少數選定的雙語學校和意大利社區內。戰爭結束後,里耶卡的當地意大利人離開南斯拉夫前往意大利(伊斯特拉-達爾馬提亞人流亡)。
這座城市隨後被來自南斯拉夫各地的移民重新安置,嚴重改變了這座城市的人口結構和語言構成。這些年也恰逢戰爭破壞後的全面重建和新的工業化計劃時期。在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共產黨執政期間,該市成為聯邦共和國的主要港口,並利用意大利時期缺乏的新建腹地區域,在人口和經濟上再次開始增長,以及戰後對其傳統製造業、海上經濟和港口潛力的重建。另外加上其豐富的商業歷史,使該市很快成為南斯拉夫第二富有的地區(人均GDP統計)。然而,許多以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為基礎的行業和企業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市場經濟轉型後未能生存下來。
1991年南斯拉夫解體,前克羅地亞聯邦共和國獨立,在隨後的克羅地亞獨立戰爭中,里耶卡成為新獨立的克羅地亞的一部分。之後,城市的經濟停滯不前,人口數量急劇下降。其一些最大的行業和公司已經倒閉,其中最突出的是於戈利尼亞(Jugolinija)航運公司、魚雷工廠、造紙廠以及許多其他中小型製造和商業公司。其他公司一直在努力保持經濟上的可行性(比如該市的地標性建築五月三日造船廠)。在製造業工作的人數從1990年的8萬多人下降到2010年的5000人。私有化醜聞和標誌着克羅地亞從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大規模腐敗,以及幾年的戰時經濟,幾乎直接導致了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該市的經濟崩潰。該市經濟從製造業向以服務業和旅遊業為基礎的經濟轉型仍在困難摸索和進行中。
2018年,宣布在廢除意大利語作為該市官方語言65年後,新的克羅地亞-意大利雙語標誌將重新放置在現代聯合直轄市的阜姆部分[3]。
2020年,里耶卡與戈爾韋一起被選為歐洲文化之都,計劃中的項目包括600多場具有文化和社會影響力的活動。
人口
[編輯]2011年,里耶卡市擁有128,624人,其中族群分布如下:[4]
克羅地亞人 | 106,136 | (82.52%) |
塞爾維亞人 | 8,446 | (6.57%) |
波斯尼亞人 | 2,650 | (2.06%) |
意大利人 | 2,445 | (1.90%) |
克羅地亞人口普查確認了里耶卡市內的兩個新的定居點——該市本身有128384人口,「巴卡爾村」——斯維蒂庫扎姆有240人口,與鄰近的巴卡爾鎮分開。2014年2月27日,里耶卡市議會通過了一項決定,將該定居點正式併入里耶卡定居點。
政治
[編輯]里耶卡的立法權歸屬於里耶卡市議會(Gradsko vijeće),市議會一共擁有34名議員,包括1名議長。克羅地亞社會民主黨是市議會第一大黨,一共擁有11個席位,其次是克羅地亞民主共同體,8個席位。地區主義政黨濱海-山區縣聯盟擁有4個席位。
里耶卡的行政權歸屬於里耶卡市長(Gradonačelnik),現任市長為馬爾科·菲利波維奇(Marko Filipović),隸屬於社會民主黨。
文化
[編輯]節日
[編輯]里耶卡狂歡節(克羅地亞語:Riječki karneval)每年在克羅地亞里耶卡大齋節前(1月下旬至3月初)舉行。它從1982年開始舉辦,現已成為克羅地亞最大的狂歡節。每年狂歡節之前都有許多活動。首先,里耶卡市長將城市的象徵性鑰匙交給了Meštar Toni,他是狂歡節的「大師」,他在狂歡節期間成為了城市的市長,但只是象徵性的。同一天,還有狂歡節女王的選舉。由於里耶卡周圍的所有城市在狂歡節期間都有自己的活動,女王和Meštar Toni會參與大部分活動。
此外,每年狂歡節慈善舞會會在里耶卡的總督府舉行。出席會議的有政治家、體育界和媒體界人士,以及一些外國大使。
景點
[編輯]- 魚雷工廠。第一個歐洲自行魚雷原型,由里耶卡退役海軍工程師喬萬尼·盧皮斯製造。這座工廠的遺蹟仍然存在,包括一個保存完好的發射坡道,用於測試自行魚雷,1866年,第一枚魚雷在該坡道上進行了測試。
- 克羅地亞國家劇院。這座大劇院建築於1885年10月正式開放,包括著名威尼斯雕塑家奧古斯特·本韋努蒂和天花板藝術家弗朗茨·馬奇的作品,他們與恩斯特·克里姆特和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合作。
- 特爾塞聖母聖殿(vetište Majke Božje Trsatske)。中世紀晚期,它建在海拔135米的特拉塞山上,代表着旅行者的守護者,尤其是海員,他們會給她帶來祭品,讓聖母在他們遇到麻煩或生病的時候保護或者幫助他們。它是斯路伊的哥特式雕塑和巴洛克畫家C·塔斯切的作品的所在地。
- 特爾塞城堡是一座13世紀的堡壘,從堡壘和城牆俯瞰列契納河谷,俯瞰碼頭和克瓦爾納灣,景色壯麗。
- 佩塔爾·克魯日奇階梯(又稱特爾塞階梯),連接里耶卡市中心和特爾塞。樓梯由561級石階組成,是為朝聖者建造的,目的是到達特爾塞聖母聖殿。
- 羅馬拱門。起初,人們認為這是一座由羅馬皇帝克勞狄二世建造的羅馬凱旋門,但後來發現它只是通往古代晚期軍隊司令部營帳(Praetorium)的門戶。
- 里耶卡主教座堂,獻給聖維特。
- 藝術裝置「Masters(大師)」是捷克藝術家帕維爾·姆爾庫斯的一個特定地點的藝術裝置,被永久放置在里耶卡魚市內陽台的高天花板拱頂下。該裝置由一個視頻片段組成,這是姆爾庫斯在克瓦內爾水域捕魚時在DIMI號拖網漁船上錄製的視頻的投影,並伴隨着一段只有在魚類市場畫廊才能聽到的海浪和漁船的聲音。這是一個向那些在這裡從未見過的人致敬的故事,因為沒有他們,餐桌上就沒有魚。
- 藝術裝置「Balthazartown Beach(巴爾薩扎爾城沙灘)」是一個特定地點的藝術裝置,位于格爾切沃海灘,通常被稱為Pajol或Šestica,位於維克多·雷納茨造船廠附近的佩奇訥的盡頭。在藝術家伊戈爾·埃什基尼亞的指導下,里耶卡大學應用藝術學院的學生設計了一個鋼雕塑,改變了觀察者對環境的體驗,他們在混凝土平台上創作了15個銘文,鼓勵每個人探索,因為只有在與水接觸時才能看到。藝術過程的靈感來源於世界著名且屢獲殊榮的動畫系列《巴爾薩扎爾教授》的主題,在該系列中,場景設計師將里耶卡作為創作巴爾薩扎爾鎮的主要靈感來源。
交通
[編輯]里耶卡港是克羅地亞最大的港口,2017年的貨物吞吐量為1260萬噸,主要是原油和精鍊石油產品、普通貨物和散裝貨物,以及260,337個20英尺標準集裝箱(TEU)。該港口由里耶卡港管理局管理。里耶卡港口運輸的第一個記錄可以追溯到1281年。1719年,里耶卡港被授予自由港的特許權。里耶卡與周圍的島嶼和城市之間有渡輪連接,但沒有直接的國際客輪連接。有通往斯普利特和杜布羅夫尼克的海岸航線,每周運營兩次,並提供國際連接。
在旅遊季節之外乘飛機很難直達這個城市。里耶卡機場是該市的國際機場,坐落在附近的克爾克島上,與收費的克爾克大橋相望。巴士從里耶卡市中心和附近的奧帕提亞出發,行程時間約為45分鐘,時間表基於航班的到達和離開時間。2019年,這個設施可接待200,841名乘客,與其說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不如說是一座包機機場,儘管各種定期航空公司已經開始提供服務,從德國機場起飛的航班數量相對較多。這些航班大多只在大約5月至10月的旅遊季節運營。附近的其他機場包括普拉(距離里耶卡約90分鐘車程)、的里雅斯特(約90分鐘)、盧布爾雅那(約2小時)、薩格勒布(約2個小時)和威尼斯(約3個小時)。
里耶卡與克羅地亞其他地區和鄰國有着高效的公路連接。A6高速公路通過A1連接里耶卡和薩格勒布,而2004年完工的A7高速公路通過伊利爾斯卡比斯特里察和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將里耶卡與斯洛文尼亞首都盧布爾雅那連接起來。A7作為里耶卡繞行高速公路,從烏契卡隧道開始,連接里耶卡和伊斯特里亞,方便進入伊斯特里亞Y網絡的A8高速公路。截至2011年8月,該支路正在向東延伸至克爾克大橋地區,新的支線道路也正在建設中。
里耶卡已融入克羅地亞鐵路網和國際鐵路線。作為泛歐走廊Vb的一部分,一條完全電氣化的鐵路將里耶卡連接到薩格勒布,並通往科普里夫尼察和匈牙利邊境。里耶卡還通過一條從城市向北延伸的單獨電氣化線路連接到的里雅斯特和盧布爾雅那。里耶卡有直達布拉格、慕尼黑、薩爾茨堡、盧布爾雅那、布拉迪斯拉發和布爾諾的每日/夜間列車。計劃在里耶卡和薩格勒布之間修建一條新的高性能鐵路,延伸至布達佩斯,以及形成里耶卡與克爾克島以及里耶卡至普拉之間的鐵路連接。
體育
[編輯]早在1873年,在羅伯特·懷特黑德的倡議下,在今天的克羅地亞共和國領土上,第一場(有爭議的)足球比賽在里耶卡舉行:對陣雙方是匈牙利鐵路隊和英國工程師領導的Stabilimento Tecnico di Fiume(後來的阜姆魚雷廠)隊。
如今,HNK里耶卡是該市的主要足球隊。他們參加克羅地亞甲級足球聯賽,是2016-17賽季的冠軍。直到2015年7月,HNK Rijeka一直駐紮在標誌性的坎特里達體育場。由於坎特里達正在等待重建,他們的基地位於新建的魯耶維察體育場,這是他們位於俱樂部新訓練營的臨時主場。
里耶卡主辦了2008年歐洲短道游泳錦標賽,在該屆賽事中創造了10項世界紀錄。
名人
[編輯]科學界
[編輯]- 約瑟夫·卡爾,奧匈帝國大公,羅姆語文字學家和羅姆民族志學家,匈牙利科學院院士。
- 羅伯特·巴爾蒂尼,蘇聯飛機設計師和科學家。
- 奇克森特米哈伊·米哈伊,克萊蒙研究大學匈牙利裔心理學教授,被稱為心流理論概念的設計師。
- 阿勞達爾·菲斯特,匈牙利先鋒教育家,歷史學家,用匈牙利語、德語和意大利語寫作。
- 安東尼奧·格羅西奇,阜姆意大利裔醫生,外科教授,碘酊發明者。
- 吉奧瓦尼·科布勒,阜姆歷史學家,其著作被認為是里耶卡史學的重要里程碑。
- 吉奧瓦尼·盧皮斯,奧匈帝國海軍阜姆軍官,第一枚魚雷的主發明人。
文藝界
[編輯]- 奧蕾塔·阜姆,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的意大利電影明星,在費里尼的《甜蜜的生活》中扮演最後一個角色。
- 揚科·波利奇·卡莫夫,來自蘇薩克的克羅地亞作家和詩人
- 瑪利亞·克魯奇菲茨克薩·科祖利奇,天主教修女,耶穌聖心修女會創始人
- 奧斯瓦爾多·拉莫斯,阜姆詩人和作家,標誌着該鎮20世紀的文學和文化生活
- 羅莫洛·維努奇,阜姆意大利立體主義畫家和雕塑家
- 厄登·馮·霍爾瓦特,奧匈帝國劇作家,戲劇《維也納森林莊園史》的作者,1931年克萊斯特獎得主。
政界
[編輯]- 里卡多·扎內拉,阜姆自由邦唯一一任總統。
- 馬里奧·布拉西奇,阜姆政治家和醫生,1945年阜姆自治派清洗的受害者。
- 科琳達·格拉巴爾-基塔羅維奇,2015年至2020年克羅地亞第四任也是第一任女總統。
- 卡達爾·亞諾什,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擔任匈牙利領導人超過30年。
- 列奧·瓦利亞尼,阜姆裔意大利歷史學家、政治家和記者,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時期的著名異見人士。
- 瓦薩爾赫利·米克洛什,匈牙利異見人士和作家,因數十年與以卡達爾·亞諾什為首的匈牙利共產黨的鬥爭而聞名。
- 喬萬尼·歐斯特-文圖里,阜姆裔意大利法西斯領袖、政治家和歷史學家。
- 亞歷山大·馮·霍約斯,匈牙利阜姆外交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擔任外交部長內閣秘書長,在七月危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塞博·武科維奇(Sava Vuković),1848年匈牙利革命期間的匈牙利司法部長。
經濟界
[編輯]- 安德雷亞·呂德維特·阿達米奇,來自阜姆的貴族商人,建築商,也是該市經濟和文化發展最傑出的支持者之一。
- 路易吉·奧索伊納克,連續創業者和商人,是19世紀下半葉阜姆經濟繁榮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 羅伯特·懷特海德,英國連續創業者,因與喬萬尼·盧皮斯在阜姆合作開發出第一種有效的自行式海軍魚雷而聞名。
體育界
[編輯]- 米爾扎·忠巴,克羅地亞手球運動員,世界冠軍和奧運冠軍。
- 埃齊奧·洛伊克,意大利足球運動員,20世紀40年代連續5次奪得意甲冠軍的大都靈隊和意大利國家隊成員。
- 阿布東·帕米克,阜姆裔意大利競走運動員,1964年東京夏季奧運會金牌得主。
- 烏爾德里科·塞爾戈,意大利職業拳擊手,1936年柏林夏季奧運會金牌得主
- 奧蘭多·西羅拉,阜姆裔意大利網球運動員
- 盧西亞諾·蘇沙尼,阜姆克羅地亞政治家,歐洲體育冠軍
- 馬里奧·瓦爾連,意大利足球運動員,尤文圖斯出場次數創紀錄球員,1934年世界盃冠軍。
- 斯特法諾·武科夫,因執教2022年溫網冠軍葉連娜·萊巴金娜而聞名的網球教練
- 弗拉迪米爾·武亞辛諾維奇,塞爾維亞水球運動員,世界和歐洲冠軍,奧運會銀牌和銅牌得主。
音樂界
[編輯]其他人士
[編輯]友好城市
[編輯]里耶卡與下列城市結為友好城市:[5]
大眾文化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周定國 (編). Rijeka 里耶卡 [克罗]. 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8-01. ISBN 978-7-500-10753-8. OCLC 885528603. OL 23943703M. NLC 003756704.(簡體中文)
- ^ 周定國 (編). Fiume *阜姆(里耶卡的旧称) [克罗]. 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8-01. ISBN 978-7-500-10753-8. OCLC 885528603. OL 23943703M. NLC 003756704.(簡體中文)
- ^ Lorenzo Vita. Fiume "torna" italiana: arriva la segnaletica bilingue per Rijeka. ilgiornale.it. 2018-09-27 [2023-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2) (意大利語).
La città di Fiume-Rijeka, in Croazia, avrà presto i cartelloni bilingue all'ingresso del comune.
- ^ Population by Ethnicity, by Towns/Municipalities, 2011 Census: County of Primorje-Gorski kotar. Zagreb: Croat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2-12.
- ^ City of Rijeka, Sister Cities. City of Rijeka. [16 May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6) (英語).
- ^ Medmestno in mednarodno sodelovanje. Mestna občina Ljubljana (Ljubljana City). [27 Jul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6 June 2013) (斯洛文尼亞語).
- ^ 7.0 7.1 SISTER CITY AND FRIENDLY CITY RELATIONS OF THE CITY OF RIJEKA.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City of Rijeka. [31 Dec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19 April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