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邊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邊章
叛軍首領
國家中國
時代東漢
主君孝靈帝、北宮伯玉
允→章
姓名邊章
逝世不詳
涼州

邊章(?—187年),本名邊允,金城人,漢朝官員,後來被涼州叛軍劫持而加入叛軍並成為叛軍中的重要人物。[1]

生平

[編輯]

叛亂

[編輯]

邊允曾就任新安令。[1]

中平元年(184年)十一月,涼州義從胡羌人北宮伯玉李文侯宋揚王國等叛亂,詐稱求見當時在西州素來知名的涼州督軍從事邊允、從事韓約。韓約不肯相見,在金城太守陳懿勸說下才前去,王國等趁機劫持韓約等數十人為人質,並殺護羌校尉泠徵、陳懿,而留下了邊允、韓約的性命。二人為了活命,一起成為北宮伯玉叛軍的軍師,被任以軍政大事。[2][3][4]隴西地區發布檄文,稱韓約、邊允為賊,分別懸賞千戶侯捉拿。邊允大約在此時因此改名邊章,韓約也因同樣原因改名韓遂[1][5]涼州刺史左昌趁亂盜用錢財數千萬。[6]

叛軍殺死陳懿後,邊章等聚眾十餘萬,攻燒州郡,[3]天下震動。漢靈帝因此征曹操為典軍校尉。[7]邊章等進圍左昌於冀縣。左昌召漢陽長史蓋勛等來救。蓋勛到冀,責怪邊章等人背叛之罪,邊章等人都說:如果左使君早些聽了蓋勛的話,發兵威脅他們,他們尚可改過自新;現在他們的罪已經重了,不能投降了。於是解圍而去。[4][6]

後來邊章等率數萬騎進犯三輔地區,朝廷以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和中郎將董卓為正副帥征討之。皇甫嵩請求調動烏桓三千人,北軍中侯鄒靖卻上言稱烏桓兵弱,應該招募鮮卑。四府(太尉、司徒、司空、大將軍府)受命商議此事,大將軍掾韓卓以為烏桓兵少,又與鮮卑世代為仇敵,若烏桓被調動,則鮮卑必定襲擊烏桓老家,烏桓聞訊一定會棄軍回救,這樣無論是對軍情還是軍心都沒有幫助;而鄒靖駐地接近邊塞,若令其招募鮮卑輕騎五千,必有破敵之效。車騎將軍掾應劭駁斥,稱鮮卑多為不法,難以制約,建議招募善守且不背叛的隴西羌胡,選拔精勇者,多給獎賞;隴西郡太守李參沉靜有謀,必能給予獎勵,得其死力。韓卓不服,與應劭辯論。於是漢靈帝詔百官大會朝堂,百官都認同應劭的建議。[8]

雖然皇甫嵩率揚武都尉陶謙攻打叛軍取勝,[9]但因中常侍趙忠張讓陷害,皇甫嵩以無功被免職召回,[10]而邊章、韓遂等勢力大盛。[3]董卓征討無功。[11]

中平二年(185年)八月,朝廷復以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假節,執金吾袁滂為副,征討邊章等。張溫表請別部司馬孫堅參軍事,屯長安。拜董卓為破虜將軍,與盪寇將軍周慎並統於張溫,陶謙為司馬、參軍事。[9][12]隱士張玄建議張溫趁手握大軍之機剪除宦官、任用忠良,則邊章之徒不足為憂,張溫不能採納。[13]張溫以詔書召董卓,問責其無功,董卓很久才到,出言不遜。孫堅耳語張溫,建議張溫以軍法處置董卓,歷數董卓罪狀,稱邊章、韓遂跋扈多年,應當抓緊時機進軍征討,而董卓卻說未可,有礙軍情也讓眾人生疑,這是他的第二罪;未果。[11]但董卓仍以此事記恨,為後來其殺張溫埋下伏筆。張溫合併諸郡步騎兵,共計十餘萬,屯美陽,保護園陵。邊章、韓遂亦進兵美陽。張溫、董卓與其交戰,不利。[3][4]

十月,諫議大夫劉陶上《陳要急八事疏》稱「天下前遇張角之亂,後遭邊章之寇,今西羌逆類已攻河東,恐遂轉盛,豕突上京」,稱邊章及羌人叛軍已經攻打河東,有可能勢力更大而攻打長安,此禍皆由宦官而起。結果劉陶反被宦官誣陷而死。[4][14]

十一月,夜間有流星如火,光長十餘丈,照亮邊章、韓遂營中,驢馬都嘶鳴。叛軍以為不祥,想回到金城。董卓聞之,高興,次日與右扶風鮑鴻等合兵攻打叛軍,大破之,斬首數千級。邊章、韓遂敗走榆中,張溫派周慎率三萬人追討。孫堅勸說周慎:叛軍城中無糧,必然要經過外面轉運糧食;他請求率萬人斷其運糧之道,周慎再以大兵繼後,叛軍必困乏而不敢戰,若其逃入羌中,眾軍併力征討,則涼州可定。周慎不從,引軍圍榆中城。而邊章、韓遂分屯葵園狹,反斷周慎運道。周慎害怕,於是棄了輜重而退兵。[3]

董卓奉張溫命攻打先零羌,亦被圍,糧盡,他築堤壩裝作捕魚為食,其實趁敵軍鬆懈涉水逃脫,其所築堤壩導致水位升高,敵軍無法追殺,於是成為眾軍中唯一全身而退的,屯扶風,封斄鄉侯,邑千戶。[3]中平三年(186年)冬,朝廷因戰不利而班師。[11][15]

影響

[編輯]

張溫出征時,調發幽州烏桓三千突騎,前中山相張純自薦統軍,張溫卻讓涿縣令公孫瓚統軍。結果這些烏桓軍隊都叛歸。張純因不被用而懷恨,對前泰山太守張舉說「今烏桓既畔(通「叛」),皆願為亂,涼州賊起,朝廷不能禁」,認為漢朝要滅亡了,趁機作亂。[12]

司徒崔烈以為宜棄涼州,被議郎傅燮以《議棄涼州對》駁斥,靈帝採納傅燮之言。[6]

上軍校尉宦官蹇碩畏懼忌憚大將軍何進,於是與諸常侍一同說服靈帝派何進西擊邊章、韓遂。靈帝從之,賜兵車百乘,虎賁斧鉞。何進秘密知道蹇碩之謀,於是稱已派中軍校尉袁紹東擊徐、兗二州黃巾軍,需要等其回來了再出兵,以圖延遲行程。[16]

金城人麴勝趁亂襲殺祖厲長劉雋。縣吏張繡伺機殺麴勝,郡內以為義。[9]

敦煌太守趙岐等新獲除授的諸郡太守數人行至襄武,都被邊章等所扣留。叛軍欲脅迫趙岐以為帥,趙岐撒謊脫身,輾轉回長安。[17]

結局

[編輯]

中平四年(187年)四月,韓遂殺北宮伯玉、李文侯,擁兵十餘萬,進圍隴西。[3]後漢書》和《資治通鑑》記載邊章也在這一年被韓遂殺害;《典略》的記載則是病死。華嶠《漢書》稱董卓後來掌握朝政後,想遷都長安,司徒楊彪不肯,董卓作色反問楊彪是否想阻攔他的計劃,還稱邊章、韓約曾來書信想讓朝廷務必遷都,似邊章仍在世,未詳是否為馬騰的誤記。

評價

[編輯]
  • 孫堅:「章、遂跋扈經年(邊章、韓遂跋扈多年)。」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獻帝春秋
  2. ^ 《後漢書》卷八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後漢書》卷七十二
  4. ^ 4.0 4.1 4.2 4.3 《資治通鑑》卷五十八
  5. ^ 典略
  6. ^ 6.0 6.1 6.2 《後漢書》卷五十八
  7. ^ 《三國志》卷一
  8. ^ 《後漢書》卷四十八
  9. ^ 9.0 9.1 9.2 《三國志》卷八
  10. ^ 《後漢書》卷七十一
  11. ^ 11.0 11.1 11.2 《三國志》卷四十六
  12. ^ 12.0 12.1 《後漢書》卷七十三
  13. ^ 《後漢書》卷三十六
  14. ^ 《後漢書》卷五十七
  15. ^ 《三國志·孫堅傳》載「章、遂聞大兵向至,黨眾離散,皆乞降。軍還,議者以軍未臨敵,不斷功賞」,但沈家本據《後漢書·靈帝紀》《董卓傳》指出,朝廷和叛軍有交戰,邊、韓也並沒有投降。
  16. ^ 《後漢書》卷六十九
  17. ^ 《後漢書》卷六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