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裴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裴良(475年—535年),字元賓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人,出自河東裴氏的的中眷裴第一房,北魏官員。

生平

[編輯]

裴良在太和十五年(491年)以奉朝請起家官[1],轉北中府功曹參軍。魏宣武帝元恪初年,裴良因為母親年老家庭貧困,請求外任,於是出任南絳縣縣令,僕射游肇巡查地方,裴良被考核為第一[1]。裴良轉任龍門縣縣令,又轉任正平郡郡丞,入朝擔任羽林監,外任并州安北府長史,入朝擔任尚書考功郎中,加中散大夫[1][2][3]

當時北魏民變四起,朝廷任命裴良以本官充當慰勞使,接受旨意前往招撫。之後汾州吐京胡薛羽等人造反,朝廷任命裴良以本官為為西北道行台,代理汾州刺史,很快正式授任汾州刺史,兼任尚書左丞,行台如故[1]。當時征討軍的別將李德龍為薛羽擊敗,裴良到達汾州,與刺史汝陰王元景和以及李德龍率領數千士兵,防守城池。賊寇集中兵力猛攻,皇帝詔令行台裴延雋、大都督章武王元融、都督宗正珍孫等人前往支援。當時時有五城郡山胡馮宜都賀悅回成等人用妖術迷惑群眾,建立皇帝稱號,穿白衣,持白傘白幡,率領民眾在雲台郊抵抗北魏軍隊。元融等人與他們交戰後失敗,賊寇乘勝圍困汾州州城。裴良率領將士出戰,大破敵軍,在戰場上斬殺了賀悅回成,又誘使山胡斬下馮宜都首級。又有山胡劉蠡升自稱有聖術,山胡人相信了,都跟隨歸附劉蠡升,一旬之間,造反的人又勢力大振。李德龍建議傾城而出,裴良不答應,李德龍等人因此停止。元景和去世後,朝廷以裴良為汾州刺史,加輔國將軍,行台如故。都督高防領兵支援,又在百里候被賊寇打敗。在此之前官糧被借貸給百姓,沒來得及收回,就遇到這次賊寇造反。到此時城中百姓發生大饑荒,以致人吃人。賊寇知道州城倉庫空虛,圍困越來越緊,城中人死了十分之三四。裴良因為飢餓窘況,與城中百姓逃奔到西河郡。汾州的治所在西河,就是從裴良開始的。當時南絳蜀陳雙熾等人聚眾謀反,自稱建始王,與大都督長孫稚、宗正珍孫等人的軍隊相持不下。皇帝詔令免去裴良的汾州刺史,出任慰勞使,裴良又轉任前將軍太中大夫、正平郡中正[4][3]

永安年間,魏孝莊帝元子攸詔令裴良以本官兼任散騎常侍,與尚書辛雄一起擔任大使,巡視並徵調物資,以散騎常侍官職輕,又命裴良兼任尚書[1]。裴良很快轉任平東將軍銀青光祿大夫[1]爾朱榮死後,爾朱榮堂侄爾朱天光在關西擁有許多兵馬,魏孝莊帝於是詔令裴良為持節、署理安西將軍、潼關都督,又兼任尚書,為河東、恆農、河北、宜陽行台防備爾朱天光。爾朱天關到了之後,非常看重裴良,裴良於是在魏節閔帝元恭時期出任征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很快升任衛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再任正平郡中正,很快轉任車騎將軍右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轉任驃騎將軍左光祿大夫,再加散騎常侍。永熙二年(533年),裴良出任汲郡太守、散騎常侍、驃騎將軍。魏孝武帝元修與高歡發生矛盾後,授任裴良為使持節、署理驃騎大將軍、都督汲郡諸軍事,其餘官職如故。魏孝武帝西遷關中後,裴良受到相國渤海王高歡的禮遇。天平元年(534年),魏孝靜帝元善見登基,裴良擔任御史中丞,十月,擔任太府卿。天平二年(535年)七月,裴良在鄴城去世,虛歲六十一,皇帝詔令贈予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雍華陝三州諸軍事、衛大將軍雍州刺史、吏部尚書,諡號[1],又再次贈予侍中驃騎大將軍尚書僕射,其餘官職如故[5][6]。當年十一月六日(535年12月16日)遷葬於父親裴保歡墳墓附近。之後河東地區被北周占領,裴良的兒子們於北齊武平二年歲次辛卯二月六日(571年3月17日)將裴良改葬於臨汾城東北五里汾絙堆之陽[1]。裴良的墓誌於1986年冬在山西省襄汾縣永固鄉家村出土,現藏襄汾縣博物館[1]

作品

[編輯]

裴良曾撰寫家譜類著作《宗制》十卷[1]

家庭

[編輯]

祖父

[編輯]

父親

[編輯]

兄弟姐妹

[編輯]
  • 裴氏,嫁北魏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李琰之

夫人

[編輯]
  • 河東柳氏,北魏秦州主簿柳仲起之女,早亡無子[1]
  • 天水趙氏,北魏寧遠將軍、秦州別駕、隴西天水二郡太守趙賓育之女,天保七年四月在鄴城去世,虛歲七十九,武平二年二月六日合葬於裴良墓旁[1]

子女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羅新,葉煒著.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 (修订版)》. 北京市: 中華書局. 2016.5: 190–197、. ISBN 978-7-101-11639-7 (中文(繁體)). 
  2. ^ 《魏書·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延雋從祖弟良,字元賓。起家奉朝請,轉北中府功曹參軍。世宗初,南絳縣令,稍遷并州安北府長史,入為中散大夫,領尚書考功郎中。
  3. ^ 3.0 3.1 《北史·卷三十八·列傳第二十六》:延雋從祖弟良,字元賓,稍遷尚書考功郎中。時汾州吐京胡薛羽等作逆,以良兼尚書左丞,為西北道行台。時有五城郡山胡馮宜都、賀悅回成等,以妖妄惑眾,假稱帝號,服素衣,持白傘白幡,率諸逆眾,於雲台郊抗王師。良大破之。又山胡劉蠡升,自雲聖術,胡人信之,咸相影附,旬日之間,逆徒還振。以良為汾州刺史,加輔國將軍,行台如故。良以城人飢窘,夜率眾奔西河。汾州之居西河,自良始也。
  4. ^ 《魏書·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時汾州吐京群胡薛羽等作逆,以良兼尚書左丞,為西北道行台。值別將李德龍為羽所破,良入汾州,與刺史、汝陰王景和及德龍率兵數千,憑城自守。賊併力攻逼,詔遣行台裴延雋,大都督、章武王融、都督宗正珍孫等赴援。時有五城郡山胡馮宜都、賀悅回成等以妖妄惑眾,假稱帝號,服素衣,持白傘白幡,率諸逆眾,於雲台郊抗拒王師。融等與戰敗績,賊乘勝圍城。良率將士出戰,大破之,於陣斬回成,復誘導諸胡令斬送宜都首。又山胡劉蠡升自雲聖術,胡人信之,咸相影附,旬日之間,逆徒還振。德龍議欲拔城,良不許,德龍等乃止。景和薨,以良為汾州刺史,加輔國將軍,行台如故。都督高防來援,復敗於百里候。先是官粟貸民,未及收聚,仍值寇亂。至是城民大飢,人相食。賊知倉庫空虛,攻圍日甚,死者十三四。良以飢窘,因與城人奔赴西河。汾州之治西河,自良始也。時南絳蜀陳雙熾等聚眾反,自號建始王,與大都督長孫稚、宗正珍孫等相持不下。詔良解州,為慰勞使。轉太中大夫、本郡中正。
  5. ^ 《魏書·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孝莊末,除光祿大夫。爾朱榮死,榮從子天光擁眾關西,乃詔良持節、假安西將軍、潼關都督,又兼尚書,為河東、恆農、河北、宜陽行台以備之。前廢帝時,除征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尋轉衛將軍,又加散騎常侍、車騎將軍、右光祿大夫,轉驃騎將軍、左光祿大夫。出帝末,除汲郡太守。孝靜初,衛大將軍、太府卿。天平二年秋卒,時年六十一。贈使持節、都督雍華二州諸軍事、吏部尚書、本將軍、雍州刺史,諡曰貞。又重贈侍中、驃騎大將軍、尚書僕射,余如故。
  6. ^ 《北史·卷三十八·列傳第二十六》:孝靜初,為衛大將軍、太府卿,卒於官。贈吏部尚書,諡曰貞,又重贈侍中、尚書僕射。子叔祉,粗涉文學,居官甚着聲績,位終司空右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