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也納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雙頭鷹標誌

維也納歷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後來羅馬帝國在這裡建立軍營(位於現在的內城區),用來防衛北邊的日耳曼部落。後來維也納在11世紀成為重要的貿易據點,並在13世紀成為巴本堡王朝的首都。維也納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時作為首都和統治中心,19世紀時成為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的首都,並逐漸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之一。

羅馬時代及中古時代

[編輯]

約公元前800年,凱爾特人在現在維也納的位置上建立起一座名為「Vedunia」的居住區,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多瑙河附近(現在維也納的市中心)駐紮軍隊並建立城市,以守護潘諾尼亞行省的邊界。羅馬人一直待到了5世紀,5世紀初維也納曾發生了一場毀滅性的火災,接下來的記載出現在881年同馬扎爾人的戰鬥。955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勒赫菲爾德戰役中擊敗了馬扎爾人,標誌着維也納和奧地利的崛起。

巴本堡王朝時代

[編輯]
亨利二世公爵在1155年將維也納定為首都

976年,巴本堡家族利奧波德一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二世封為巴伐利亞東部馬克的藩侯,這塊與匈牙利邊境上的封地後來演變為奧地利。996年史書上第一次出現「奧地利」這個名稱,Ostarrichi意為「東部馬克」。11世紀維也納已經是一座重要的貿易城市,1155年亨利二世將維也納作為首都,一年後的1156年9月17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授予亨利二世以小特權,將奧地利從一個附屬於巴伐利亞公國的藩侯領地提升到獨立的公國,而維也納成為公國的首都。維也納在1221年繼恩斯之後成為奧地利第二座享有發展經濟權利的城市,途徑維也納的商人必須將他們的貨品在城市內提供銷售,這使得維也納很快成為多瑙河之路的通往威尼斯道路上一座至關重要的貿易城市。

哈布斯堡王朝時代

[編輯]
奧地利公爵魯道夫四世

哈布斯堡王朝在維也納有幾百年的統治歷史,維也納在這一時期發展成為歐洲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1278年哈布斯堡家族的羅馬人民的國王魯道夫一世(1273年至1291年在位)在多次征討後戰勝了普熱米斯爾王朝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開始了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奧地利的歷史。但在維也納,哈布斯堡王朝花費了相當長的時間建立統治地位,奧托卡二世在1278年的戰鬥中陣亡後,他在維也納的支持者勢力依舊強大,發動了多場反對羅馬人民的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一世(1298年至1308年在位)的暴亂,而接替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的盧森堡王朝亨利七世(1308年至1313年在位,1312年至131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將首都定在布拉格,維也納的城市發展進入了陰影。

此後魯道夫四世(1358年至1365年奧地利公爵)頒布實施一系列經濟政策,使得維也納恢復了生機,他在1365年建立了維也納大學,並下令建造維也納的斯蒂芬大教堂,他為維也納贏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因此被譽為「維也納的建造者」,但是此後他參與了對哈布斯堡繼承權的爭奪,這使得維也納不斷發生騷亂,經濟呈現衰退。

1438年奧地利公爵阿爾布雷希特二世(1404年至1439年奧地利公爵,1438年至1439年羅馬人民國王)被選為國王后,維也納再次成為首都,但是他在任期間發生了1421年至1422年對維也納猶太人的第一次大規模驅逐和迫害。

軟弱的腓特烈三世(1440年至1493年羅馬人民的國王,1452年至149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457年至1493年奧地利大公)在與匈牙利國王匈雅提·馬加什的戰爭中,失去了包括維也納的幾乎全部奧地利領地。1556年匈牙利波希米亞併入哈布斯堡家族領地後,維也納最終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

奧地利帝國及奧匈帝國

[編輯]

法國大革命戰爭中,維也納先後兩次被拿破崙的軍隊占領。

第一次發生在1805年11月13日,法國軍隊未受到抵抗,不費吹灰之力地進入了維也納,維也納的市民們甚至好奇地歡迎了他們。弗朗茨二世在此前的1804年戴上奧地利皇冠,以回應拿破崙的稱帝,成為奧地利的第一位皇帝,開始了奧地利帝國的歷史。而拿破崙在1806年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弗朗茨二世不得不摘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冠,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1792年至1806年在位)。

1809年拿破崙第二次占領維也納,但是這次他遭到了頑強的抵抗,攻占維也納後不久便在阿斯佩恩戰役中嘗到首次大敗的滋味。拿破崙最終戰敗後,1814年9月18日至1815年6月9日維也納會議召開,這是一次由奧地利外交家克萊門斯·梅特涅發起的歐洲列強的外交會議,旨在為拿破崙戰敗後重新調整歐洲政治地圖。

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也對維也納產生了影響,3月13日首先爆發了德國三月革命,迫使總理克萊門斯·梅特涅下台,然後又在10月6日發生維也納十月起義,最終被皇帝的軍隊鎮壓。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沒有直接波及到維也納,但是曠日持久的戰爭引起了糧食和衣物的供應危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宣告了哈布斯堡王朝6個世紀統治的終結和奧匈帝國的解體,1918年11月12日在維也納議會前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成立,1919年改名為奧地利共和國,即奧地利第一共和國

奧地利幾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維也納所在的下奧地利州,其他6個聯邦州擔心被下奧地利州長久掌握主導權,此外在社會民主主義的維也納和保守主義的下奧地利州其他地區之間存在嚴重的政治對立,1921年奧地利決定將維也納從下奧地利州分立出來,維也納在1922年成為奧地利的一個聯邦州。與此同時,1919年維也納引入男女平等選舉,從此社會民主主義在城市參議院、州議會和地方議會的選舉中始終獲得絕對多數,維也納因此被稱為「紅色維也納」。

奧地利第一共和國時期,維也納經歷了1918年至1925年的通貨膨脹1929的世界經濟危機和高失業率。此外,保守主義的奧地利聯邦政府逐年削減奧地利的稅收支持。

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8年作為德國帝國總理的希特勒進軍併吞並奧地利,結束奧匈帝國的歷史,建立了納粹的獨裁統治。

納粹德國

[編輯]

1908年19歲的希特勒曾兩次報考維也納藝術學院,均未被錄取,只能在維也納靠做零活和出售臨摹畫糊口,他在維也納受到了泛日耳曼民族黨的影響。希特勒後來聲稱,「維也納過去是、現在仍然是我一生中最艱苦的學校。在那裡形成的世界觀和人生哲學,日後成了我一切行動的鞏固基礎。除了我當時打下的基礎以外,後來很少再需要學習什麼東西,也不需要改變什麼東西」,而這種世界觀和人生哲學就是「人類之所以為萬物之靈,並非基於人道的原則,而是僅憑最野蠻的鬥爭……假使你不奮鬥,則你也就無法生存」。

希特勒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政策,使得早已在維也納埋下幾百年的反猶太主義在20世紀死灰復燃,德國進軍奧地利後不久,雅利安人種的維也納人開始不由自主地威脅、折磨和搶劫猶太人種的維也納人,將他們從家裡趕出去。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被稱為「水晶之夜」,開始了納粹對猶太人有組織的屠殺,維也納共有92所猶太會堂遭到摧毀,僅有一處倖免於難。

納粹一方面將現代藝術定義為「墮落的藝術」(德語:Entartete Kunst),另一方面大力宣傳維也納的「德意志文化」,比如在1941年隆重慶祝莫扎特逝世150周年,他於1791年在維也納去世。「奧地利」的名字從歷史文獻中消失,只有1819年在維也納成立的奧地利第一儲蓄銀行仍在當時保留着這個名字。

1944年3月17日盟軍第一次空襲維也納,整個城市的五分之一被毀。1945年4月2日維也納被宣布成為納粹的防守區,女人和孩子被要求離開這座城市,這意味着戰爭到了白熱化的階段,蘇聯軍隊距離維也納僅剩下數公里。維也納戰役持續了八天,4萬人喪生。維也納的斯蒂芬大教堂在空襲和戰爭中未受損壞,但卻在一次洗劫中陷入火海。

現代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