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師團 (日本陸軍)
第4師團 | |
---|---|
存在時期 | 1888年(明治21年)5月14日 - 1945年(昭和20年) |
國家或地區 | 大日本帝國 |
部門 | 大日本帝國陸軍 |
規模 | 師團(約20,000人) |
駐軍/總部 | 大阪 |
別稱 | 大阪師團 |
參與戰役 | 佐賀-萩-西南-日清-日俄 諾門罕戰役-滿州事變 中日-太平洋戰爭 |
第4師團又稱大阪師團,是日軍在二戰爆發前17個常備師團之一。在多部軍事片當任企畫的日本軍事歷史學家關幸輔[1]認為該師的實際戰鬥能力不高[2][3][4]。1945年從第4師團分離另設大阪師管區司令部。
簡歷
[編輯]- 通稱:淀
- 編成時期:1888年5月14日
- 編成地:大阪
- 補給地區:大阪
- 二戰投降時所在地:泰國南邦府南邦(Lampang)
- 投降時所屬部隊:第15軍
- 所屬步兵聯隊(編成時):第8(大阪)、第37(大阪)、第61(和歌山)、第70(筱山)
- 所屬步兵聯隊(投降時):第8(大阪)、第37(大阪)、第61(和歌山)、第70(1941年9月,筱山第70聯隊被第25師團收編了)
歷代師團長
[編輯]- 高島鞆之助(1888年5月14日-1891年6月1日)
- 黑川通軌(1891年6月1日-1893年11月10日)
-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1893年11月10日-1895年1月28日)
- 山澤靜吾(1895年1月28日-1897年4月8日)
- 小川又次(1897年4月8日-1904年9月3日)
- 塚本勝嘉(1904年9月3日-1906年7月6日)
- 井上 光(1906年7月6日-1908年12月21日)
- 土屋光春(1908年12月21日-1910年8月26日)
- 淺田信興(1910年8月26日-1911年9月6日)
- 一戶兵衛(1911年9月6日-1912年12月26日)
- 大迫尚道(1912年12月26日-1915年2月15日)
- 仁田原重行(1915年2月15日-1916年8月28日)
- 宇都宮太郎(1916年8月28日-1918年7月24日)
- 立花小一郎(1918年7月24日-1919年4月12日)
- 町田經宇(1919年4月12日-1921年6月15日)
- 鈴木莊六(1921年6月15日-1923年8月6日)
- 村岡長太郎(1923年8月6日-1927年8月26日)
- 菱刈 隆(1927年8月26日-1928年8月10日)
- 林 彌三吉(1928年8月10日-1930年12月22日)
- 阿部信行(1930年12月22日-1932年1月9日)
- 寺內壽一(1932年1月9日-1934年8月1日)
- 東久邇宮稔彥王(1934年8月1日-1935年12月2日)
- 建川美次(1935年12月2日-1936年8月1日)
- 今井 清(1936年8月1日-1937年3月1日)
- 松井 命(1937年3月1日-1938年7月15日)
- 澤田 茂(1938年7月15日-1939年9月23日)
- 山下奉文(1939年9月23日-1940年7月22日)
- 北野憲造(1940年7月22日-1942年7月18日)
- 關 原六(1942年7月18日-1943年9月25日)
- 馬場正郎(1943年9月25日-1944年12月26日)
- 木村松治郎(1944年12月26日-1945年8月15日)
編成時隸下部隊
[編輯]最終隸下部隊
[編輯]- 步兵第8聯隊(大阪)
- 步兵第37聯隊(大阪)
- 步兵第61聯隊(和歌山)
- 捜索第4連隊 (金岡)
- 野砲兵第4連隊 (信太山)
- 工兵第4連隊 (高槻)
- 輜重兵第4連隊 (金岡)
- 師團通信隊
- 師團兵器勤務隊
- 師團衛生隊
文化資產
[編輯]舊陸軍第四師團司令部:位於大阪府大阪市中央區大阪城1-1(位於大阪城旁),陸軍第四師會計部設計、清水組施工、地上3層建築地下1層鋼筋混凝土建築物。
1928年(昭和3年)慶祝昭和天皇大典紀念事業重建大阪城天守閣,大阪市民捐獻150萬元,其中天守閣建造費47萬元,公園整備費23萬元,另外80萬元建造陸軍第四師團司令部,集中分散在大阪城內的軍方辦公室,1931年(昭和6年)竣工,1940年(昭和15年)變成中部軍管區司令部,1945年戰敗由美軍接收,1948年(昭和23年)美軍歸還,作為大阪市警察,大阪府警察廳辦公室,1960年(昭和35年)至2001年(平成13年)3月31日作為大阪市立博物館,博物館遷出後目前建築閒置中。
戰鬥力問題
[編輯]日本軍史作者東功,專門寫文反駁過第四師團很弱的說法,稱這是對大阪人的岐視,比如在西南戰爭中,第四鎮台面對薩摩武士組成的叛軍(薩摩從戰國時代到二戰都以出日本最頑強的步兵聞名)毫不示弱,因此在參戰各師團中唯一受到天皇獎勉,再如在日俄戰爭的南山之戰中,第四師團曾攻下第1師團無法攻克的陣地,再如以山地戰見長,日本知名的「丹波之鬼」筱山步兵第70聯隊就是從第四師團改編出來的,再如太平洋戰爭中它的步兵第8聯隊在攻克巴丹-科雷吉多爾之戰中出了大力,得到了本間雅晴中將的通令表揚。伊藤桂一則在他的書中說:「不如該說大阪人是會用腦子戰鬥的軍隊,如果發現沒有勝機他們就不會勉強從事,而是退回去尋找下一次勝機。」谷澤永一也說「到現在完全找不到能證實(嘲笑大阪兵)民謠的根據」。
第四師團戰鬥力十分弱的說法在中國大陸的流行,源於薩蘇一篇文章,而此人的許多文章早有多人提出質疑,稱內中充滿大量的造假和斷章取義[5][6][7][8]。其中有許多細節如第四師團的參戰會令中國軍士氣高漲的說法,根本找不到日文出處。
圖片
[編輯]相關條目
[編輯]註釋
[編輯]- ^ “関幸輔 せきこうすけ”. [2009-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 ^ 「現代史研究」第7集,関幸輔
- ^ “不怕吃败仗的大阪兵团-记日军中的另类第四师团”. [2008-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2).
- ^ “理解.分解.再構成 網路資訊真假難分之一”. [2009-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 ^ 一個例子就是《七十萬魂不還鄉》中宣稱伊藤正德的《帝國陸軍史》認為陣亡在中國的日軍有78萬但實際上伊藤氏只寫過《帝國陸軍的最後》在初版第一卷序言就有「戦爭を発起した少數の軍閥は憎んで余りあるけれども、その結果として自己の最高のものを拋った百四十餘萬人の霊は」(雖然還懷着對發起戰爭的少數軍閥的憎恨,但是最終將自己最寶貴之物拋卻的一百四十多萬人的在天之靈)的字樣明確認同日本陸軍陣亡數就是戰後厚生省數字的一百四十萬,因此根本也不可能出現在中國陣亡78萬的說法,再如根據薩蘇自己配的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照片配的說明文字為「前往中國大陸未能再踏上祖國土地的人有70萬」薩蘇卻將「人」說成是「軍人」。
- ^ 再如他曾在七十萬魂不還鄉中宣稱日步兵第三聯隊在萬全縣全軍覆沒,然而《運といいきれるか》中提到第三聯隊拿下萬全後,沿鐵路西進接着進攻陽高,這時反而提到了遭受了相當大的損失(P98-100),而日文資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證實陽高攻略本多旅團死27人,筱原旅團無人死亡因此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 ^ 再如他曾宣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買到一本新莊哲夫所著《朝鮮戰爭》但是根據著作列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並無此書。
- ^ 终于有拿大阪师团说事的片子了 分享给好友. [2014-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