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王光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光祈
王光祈在德國
出生(1892-08-15)1892年8月15日
 大清四川溫江
逝世1936年1月12日(1936歲—01—12)(43歲)
德意志國波恩
死因腦溢血
職業社會活動家、音樂學家
父母羅氏(母)
親屬羅次珊(妻)
五四時期的王光祈

王光祈(1892年8月15日—1936年1月12日),潤璵,一字若愚,男,四川溫江人,中國近代社會活動家音樂學家,他參與過當時的五四運動等重要學生運動,也是少年中國學會的創始人之一。[1]他也曾主辦「工讀互助團」等學生互助團體,提倡「工讀互助主義」,就是在主辦工讀互助團時認識了毛澤東,兩人關係很好。1920年遠赴德國留學,主張「音樂救國」,成為了最早在西方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音樂學家,對中西音樂理論的融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3]

生平

[編輯]
《追悼王光祈先生專刊》

早年

[編輯]

王光祈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出生在四川溫江魚鳧鎮小河村(現在的溫江區柳城鎮德通橋),生後不久父親病逝,由出生富家母親羅氏撫養、教育。曾在三官廟私塾、社學巷私塾(今王光祈舊居)等私塾中讀書。[4] 少年時吹過簫、笛。1908年進入成都高等學堂附屬的中學堂學習,這時愛好川劇。他的同班同學後來很多都很有名氣,其中包括周太玄郭沫若曾琦李璜等。1911年四川發生保路運動,這一班學生有多人都曾加入其中。[5]

學生運動

[編輯]

1914年,王光祈在北京進入清史館當書記,並且在中國大學攻讀法律,1918年7月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5] 當時王也曾先後擔任《四川群報》駐京記者和《京華日報》的編輯。1918年,王光祈與李大釗、周太玄、曾琦等七人發起了「少年中國學會」,以進行中國人的思想啟蒙為要務。按王光祈的話來說就是:[6]

當時擔任《晨鐘報》副刊主編的李大釗十分欣賞王光祈,曾說:「光祈是一個能想、能行的青年,極有志氣」。[6]

同年7月1日少年中國學會的成立大會上,王光祈被推選為執行部主任,成為該會的實際負責人。同時他又投身於學生運動之中,曾在第一時間把五四運動爆發的消息電報給《川報》。此外,他也一直從事著寫作工作。五卅運動之後,左右兩派因為鎮壓工人的問題而鬧翻,王光祈出國不在,最終少年中國學會也不得不解散。[6]

在此之前,1918年10月初到北京的毛澤東經過李大釗的介紹,亦加入了少年中國學會下。據王光祈的好友魏時珍所述,毛澤東當時和王光祈十分友好,常與其長談。王光祈認為他「頗重實踐」而維護毛免受其他人的攻擊。1919年末陳獨秀蔡元培和李大釗協助王光祈創建了「工讀互助團」,目的是幫助北京青年進行半工半讀,雖然有不錯的反響,但因為欠缺經費而最終不了了之。[6]

在德國

[編輯]

1920年5月,他和一些少年中國學會會員在上海乘法國輪船赴歐洲留學,而在黃浦江邊與毛澤東等握手告別。王光祈前往德國,一開始在法蘭克福大學讀政治經濟學,但依舊關心國內事務,曾兼任《申報》、《時事新報》和《晨報》的駐德特約記者,勤工儉學完成了在法蘭克福大學的學業。1922年因為沒法參加國內社會運動、生活苦悶而改學音樂,主張「音樂救國」。1927年到柏林大學師從埃里希·馮·霍恩博斯特爾英語Erich von Hornbostel等人進修音樂,最終在波恩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成為第一個獲得西方博士學位中國音樂學家。[6][7]

在客居德國期間,他翻譯過一些政論著作,同時寫成了《歐洲音樂進化論》、《東方民族之音樂》等十八部音樂專著和四十多篇論文,[1] 其論題多是主張發揮音樂的社會功能以激發愛國主義精神。後來他在波恩大學擔任中文講師,1936年1月12日,因積勞成疾突發腦溢血波恩病逝。當年國內有刊文《追悼王光祈先生專刊》表示追悼。[6]

紀念

[編輯]

少年時,王光祈曾和李劼人、周太玄、魏時珍在成都東郊菱角堰周太玄家結拜。他在德國病逝後,骨灰由沈君怡帶回國,[4] 並於1941年冬由李劼人在結拜處安葬,由周太玄題字「王光祈先生之墓」,土地改革運動時曾被移到別處。[6] 1983年遷至四川音樂學院,建立了王光祈建紀念碑亭,周太玄的題碑也保留在這裡。[4]

1984年6月,中國音樂家協會聯合四川音樂學院等其他單位一起舉辦了「王光祈研究學術討論會」。

1985年他被錄入人民音樂出版社的《中國音樂詞典》中。

1986年,溫江公園內建成王光祈紀念館,後來又建造了光祈音樂廣場。[5]

家庭

[編輯]

1910年奉母親之命,娶羅次珊(後改名王次璵)為妻,先後育有一子一女。但長子因病夭折,他的母親也因不能承受喪孫之痛而去世,不久之後女兒在一歲半時罹患天花病故。這也是王光祈在1914年春決定留下妻子獨自一人離家的緣故。他的妻子在1946年逝世,因為沒有任何子嗣,其故居也就沒能保留下來。現在當地的王光祈故居是溫江區政府劃定的原社學巷私塾。[4]

軼事

[編輯]

王光祈舉辦「工讀互助團」時討論窮學生能做什麼工作,毛澤東說:「不要只是說說,讓我來試行一下!你們諸位把換洗衣服都交與我來洗。一個銅子一件,三天交貨!」但是沒有人響應,只有王光祈事後把自己的衣服交給毛澤東清洗。[6]

王光祈和少年中國學會對毛澤東的思想形成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毛澤東一直不知道王光祈已經去世,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想要邀請王加入政府,曾借陳毅之口詢問王光祈的下落,才從當時的成都副市長李劼人那裡得知時其已經逝世的消息。後來再次派陳毅到成都詢問王光祈的家屬下落,但亦無人知曉。[6]

評價

[編輯]
  • 日本音樂學家岸邊成雄:「把柏林學派的比較音樂學觀點第一個介紹到東方來的,是中國人王光祈。」[4]
  • 冼星海:「我們不能忘記這位音樂理論家王光祈,他推動了新音樂的發展,他的刻苦耐勞是我們從事中國新音樂的模範。」[4]
  • 呂驥:「王光祈是我國五四運動前後到抗日戰爭之前的近20年中,文化界一位著名的愛國主義著作家,卓越的音樂學家。」;「將東西方之音律、東方各民族之音律進行比較研究,始創於王光祈,這無疑是我國音樂學上一大貢獻。」[5]

著作

[編輯]
  • 《歐洲音樂進化論》
  • 《德國國民學校與唱歌》
  • 《東西樂制之研究》
  • 《各國國歌評述》
  • 《東方民族之音樂》
  • 《音學》
  • 《中國詩詞曲之輕重律》
  • 《翻譯琴譜之研究》
  • 《中國音樂史》
  • 《西洋音樂史納要》
  • 《西洋名曲解說》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王光祈. 四川音樂學院圖書館. [2015-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9). 
  2. ^ 文蕾,王光祈開東方民族音樂之先河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蘭台世界》,2014年31期
  3. ^ 王瑞,從《翻譯琴譜之研究》透視王光祈對古琴藝術的貢獻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小說評論》,2013年第S2期
  4. ^ 4.0 4.1 4.2 4.3 4.4 4.5 王光祈 从革命启蒙者到音乐家. 成都晚報. 2014-06-14 [2015-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9). 
  5. ^ 5.0 5.1 5.2 5.3 “少年中国学会”回溯. 文史春秋. 2014-03-04 [2015-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9).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毛泽东为何对王光祈念念不忘?. 炎黃世界. 2013-02-19 [2015-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9). 
  7. ^ 王光祈生平. 鳳凰網. 2009-04-30 [2015-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9).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