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騎驢
父子騎驢(英語:miller, his son and the donkey)是一則寓言,講述父子二人牽驢在路上行走時,無論騎驢與否、讓誰騎驢,都會受到路人非議。該故事常被認為是《伊索寓言》之一,但它實際創作於13世紀,並未見於古希臘寓言之中。
內容
[編輯]一對父子與一頭驢一同出行。兒子騎驢時,路人責備年輕人不關照長者;父親騎驢時,路人指責他不愛護自己的兒子。兩人皆步行時,路人嘲笑他們有驢而不騎;兩人皆騎驢時,路人則批評他們虐待動物。最終二人將驢抬起來走,更是受到路人譏諷。故事常以兩人一怒之下將驢子拋棄,或驢子意外喪生作結。[1]:67
該故事在不同來源中存在多個版本。在一些版本中不是父子,而是一對夫妻或是父女出行。除上述的幾種情況外,路人有時還會在兩人共同騎驢時對父子在驢背上的先後位置表示不滿,無論誰先誰後。父親可能會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現,在故事結尾以這段經歷向兒子闡明人應有主見等道理;另一些版本中則是故事的講述者以旁白的形式插入解說。[1]:67-68
歷史
[編輯]父子騎驢的故事現存最早的版本載於13世紀阿拉伯歷史學家伊本·賽義德·馬格里比的著作中,並在同一時期於歐洲傳播開來。13世紀末期在法國成書的《示範故事大觀》、14世紀的西班牙故事集《盧卡諾爾伯爵》均有記載[2]:191。雖然常被認為由古希臘作家伊索所作,該故事於16世紀開始方被加入《伊索寓言》的各類譯本之中。[3][4]
儘管古希臘寓言中並無這一故事,路德維希·拉德馬赫爾、威廉·漢森等學者認為其靈感來源或許仍可以追溯至古希臘時期。阿里斯托芬在其喜劇《蛙》的開頭描述了酒神狄俄倪索斯與其僕人克桑西阿斯一同出行的情節:克桑西阿斯騎在驢上,同時又將行李扛在自己肩上,自認這樣做便是自己而不是驢子在扛行李了;這一行為受到狄俄倪索斯的質疑。兩則故事都以二人一同與驢出行為主題,皆有人與驢角色轉換、由人來扛重物的反差,因而父子騎驢的故事可能源自阿里斯托芬的喜劇。[1]:68-69[5]:85-86
法國傳教士金尼閣於17世紀至明朝傳教時曾將《伊索寓言》選譯至中文,定名《況義》,其中即包含父子騎驢的故事[6]:9-10:
田父攜稚兒行,家有一驢,不得並騎。父曰:「而步弱,驅之,我尚耐行。」人共詈兒曰:「忍若父,若自安?」兒因走,父前驅。行人又詈父曰:「而尚堪而忍兒孱?」爾乃父子俱舍驢徒走。行人又復嗤之曰:「有驢不用,空自憊。」父子於是索木棍與繩,捆驢腳抬走,則更失笑於行人,曰:「風子!是父子!」父子大嗔曰:「這們難快人意,搏殺驢勿用。」
義曰:道旁之築,故自難。欲成乃公事,怨獨任之,謗共分之,莫作田父痴。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Hansen, W., Ariadne's Thread: A Guide to International Tales Found in Classical Literatur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978-0-8014-3670-3 (英語)
- ^ Marzolph, U.; van Leeuwen, R.; Wassouf, H., The Arabian Nights Encyclopedia, ABC-Clio, 2004, ISBN 1-85109-640-X (英語)
- ^ Gregerson, H. V., En fabel-oversættelse af Niels Heldvad, Danske Studier, 1964: 24–31 (丹麥語)
- ^ Holbek, B., Asinus Vulgi: Om Niels Heldvads oversættelse og dens aner, Danske Studier, 1964: 32–53 (丹麥語)
- ^ Trenkner, S., The Greek Novella in the Classical Perio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1958], ISBN 978-1-107-43825-5 (英語)
- ^ 莊際虹 (編), 伊索寓言古译四种合刊,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671-1378-7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