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衣
深衣是一種記載於中國先秦時期、於漢代失傳後被宋朝學者朱熹重新復原的中國古代服飾,後來再傳至朝鮮,是自宋代以降,士庶在部份禮儀場合如冠禮、祭祀等,以及文人、儒者平日穿用的服飾[1][2]。
得名
[編輯]在《禮記正義· 深衣》中有提到其他的服飾的上衣和下裳均不相連,而「深衣」上衣和下裳相連,將整個身體均包裹在內,被體深邃,因此而被稱作深衣。自古天子諸侯朝會服玄端,燕居服深衣[3][4]。宋末金履祥認為深衣乃古代士大夫閒居之服,合於周禮"規矩準繩" ,並撰《深衣小傳》[5]。
復原的漢服深衣及其傳播
[編輯]中國
[編輯]深衣是一種記載於儒家經典《禮記》中相傳為先秦時代的天子和庶人所共同穿著的服飾、並於漢代失傳。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時曾嘗試按照經典的紀載進行復原,[6]歷史上司馬光、朱熹、黃宗羲等人也都曾試圖進行復原。朱熹以後,深衣只是在儒者之間廣泛穿着。到了明朝,深衣成為普遍的禮儀場合服飾[2]。現存的明代深衣實物有張懋墓出土的深衣[1]。
朝鮮
[編輯]朝鮮王朝從明代傳入深衣,自此成為當地士大夫常穿的服飾,直至大韓帝國滅亡後,人們多穿西服,深衣漸漸只在特定場合出現。
考究
[編輯]宋元歷史學家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提到,夏商周三代可考的服制中雖然有所變化,但是除了冕服之外,只有玄端(端衣)和深衣兩者最廣為流傳。玄端是自天子至士人均可穿着的,而深衣則是自天子至平民百姓均可穿着的。也是古代士人未得功名時所穿衣服[7]。深衣裁製時加長了衣襟,穿着符合禮法,因此不論貴賤,不論身份地位均可以穿着,而沒有等級之分[8]。
相關文獻記載
[編輯]《禮記》的《深衣》、《玉藻》兩篇分別記載了對深衣的標準形制。首先,禮經中的深衣由苧麻布製成。[9]幅寬二尺二寸。[10]每匹大約45-60厘米寬,[11]12米長。在《詩經·蜉蝣》中的「麻衣如雪」中,鄭玄註:「麻衣,深衣也。」古時沒有棉布,而「布」均指的是苧麻布,別名苧麻、青薴、紵。[12]苧麻成布之後,需加灰鍛濯漂白,製成白紵、白紵細布,[13]然後成衣。[14]《樂府白紵歌》曰:「質如輕雲色如銀,制以為袍余作巾。」中唐時「漚紵為縕袍」、「春衫裁白紵,朝帽掛烏紗。」[15][16][17]。明代深衣用玉色,素帶,素履,白靴。
《禮記正義·深衣》中有提到深衣最重要的特徵為深衣的衣衽是由一幅布交解裁之,上尖下闊。內衽連於前右之衣,外衽連於前左之衣。[18]並且衣襟邊緣有勾邊。[19]也被稱為青衿。[20][21]唐宋學生所服。[22][23][24]深衣的領型為斜襟方領。[25][26][27]司馬光指出應頸下別施一衿,映所交領,使之方正尺。但明代後期也出現了方形直襟領。如朝鮮儒學者朴世堂的深衣。衣領寬二寸。[28]袖口廣一尺二寸。[29]衣緣用幅寬三寸黑繒,對摺縫之,則廣一寸半。[30]
上衣用兩幅布,對摺,兩幅布縫攏為後背中縫。[31]理學家吳澄說深衣的裳是以六幅布裁為十二片製作的,象徵一年十二個月中有六陰六陽。司馬光依《禮記》作深衣、冠簪、幅巾、縉帶。[32]後期的深衣以此為基礎製作,有朱子深衣、江永深衣、明深衣等形制,[33][34]常配搭幅巾。緇布冠亦用苧麻布,比深衣經緯密度大一倍。[35]大帶廣四寸。垂其餘為紳,所以服深衣的士大夫又被稱為士紳、縉紳、鄉紳。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李申&陳衛平《哲學與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4-155頁
- ^ 2.0 2.1 董進《Q版大明衣冠圖志》,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92頁
- ^ 《禮記·玉藻》「朝玄端,夕深衣」
- ^ 《禮記正義· 深衣》曰:「續衽,鈎邊。要縫半下。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拙之及肘……袂圓以應規,曲夾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
- ^ 《與石居深衣之制書》
- ^ 《資治通鑑》卷137。
- ^ 《大明會典》「士人未為官者、則幅巾深衣。」
- ^ 「按三代時,衣服之制,其可考見者,雖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廣。玄端則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則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 至於深衣,則裁製縫衽,動合禮法,故賤者可服,貴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養老,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視私,庶人服之以賓祭,蓋亦未嘗有等級也。」
- ^ 鄭玄《毛詩箋》「麻衣,十五升,布深衣也。純用十五升。」
- ^ 黃宗羲《深衣考》「布幅闊二尺二寸。用二幅,長各四尺四寸,中屈之,亦長二尺二寸。」
- ^ 《大戴禮記》「布指知寸」言平布十指,即是古一尺,指廣一寸。
- ^ 《日知錄》「《詩》:「麻衣如雪,」鄭氏曰:「麻衣,深衣也,古時未有棉布,凡布皆麻為之。《記》曰'治其麻絲,以為布帛'是也。」然則深衣亦用白。」
- ^ 朱熹《家禮·通禮·深衣制度》「裁用白細布,度用指尺,衣全四幅,其長過脅。」
- ^ 禮記深衣註:「深衣者,用十五升布鍛濯灰治。」
- ^ 常建,《漁浦》
- ^ 《酬樂天得稹所寄紵絲布白輕庸製成衣服以詩報之》
- ^ 劉復,唐,《春遊曲》
- ^ 黃宗羲《深衣考》
- ^ 《禮記正義·深衣》:「續衽,鈎邊。要縫半下。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拙之及肘……袂圓以應規,曲夾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
- ^ 毛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
- ^ 《北史》「宣帝時為魯公,與諸皇子等咸服青衿,行束脩之禮,受業於徵。仍並呼徵為夫子,儒者榮之。」
- ^ 杜佑《通典》「學生青衿服。」
- ^ 《新唐書》「請諸生及進士第並謁先師,衣青衿,介幘,以還古制。」「其日,鑾駕將至,先置之官就門外位,學生俱青衿服,入就位。」「其日平明,皇子服學生之服其服青衿。至學門外。博士公服。」
- ^ 《文獻通考》「國子生黑介幘,青衿,單衣」
- ^ 《後漢書·儒林列傳》「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學,稽式古典,籩豆乾戚之容,備之於列,服方領習矩步者,委它乎其中。」
-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按:古者,斜領下連於衿,故謂領爲衿。」
- ^ 《朱子家禮》「兩襟相掩,衽在腋下,則兩領之會自方。」
- ^ 《禮記·玉藻》「袷二寸。」
- ^ 《禮記·玉藻》「袪尺二寸」。
- ^ 《禮記·玉藻》「緣寸半。」
- ^ 《禮記·深衣》「負繩及踝以應直。」
- ^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十九
- ^ 朱之瑜《深衣議》「深衣之制有二:一見於玉藻,溫公所 並刃, 家禮之所輯是也;其一為明室之制。明室之制有衣而無裳,冠七星巾,系滌納履,非吉服,非常服,非儒服也。與古相戾,不必言矣。」
- ^ 李隱,《梅堂集·深衣制度》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朱熹注《論語》:「緇布冠,以三十升布為之,升八十縷,則其經二千四百縷矣。細密難成,不如用絲之省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