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海光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890年代拍攝的海光寺和天津機器局全景

海光寺,是中國天津市現已不存在的一座佛教寺廟,始建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天津鎮總兵藍理在距天津老城南門三里的官道東側(今和平區南京路與南門外大街交匯處東北側,南門外大街以東,多倫道以南,萬全道以西,南京路以北的合圍區域)修建而成的。這裡亦是咸豐八年(1858年5月20日)中國與西方列強簽訂《天津條約》的簽字地點。此後,海光寺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劃歸天津日租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7月9日),八國聯軍攻打天津,日軍占領海光寺,海光寺廟宇全被毀壞,從此消失。

目前,海光寺這個名字已成為天津地名泛指和平區南京路與南門外大街交口的區域。海光寺路口也成為天津市東西和南北方向的交通要衝,常年交通擁堵。天津地鐵一號線海光寺站即位於此路口附近。[1]

歷史

[編輯]

創立之初

[編輯]
海光寺的鐘亭

海光寺的前身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建立的普陀寺,普陀寺是由天津鎮總兵藍理在距天津老城南門三里的官道東側修建而成的,之後,藍理延請詩僧成衡為方丈。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藍理升任福建提督,寺廟便停工待建。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寺廟大殿建成並修建山門。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寺廟修建牆垣和廊廡。1719年,康熙南巡途徑天津駕臨普陀寺,成衡和尚對康熙的提問對答如流。康熙興會所至並遂賜名普陀寺為海光寺,並賜寫了匾額「隨處湘音」及其兩副對聯:「香塔魚山下,禪堂雁水濱」和「水月應從空法相,天花散落映星龕」。此後,天津的官商捐金對海光寺進行了修繕和擴建。並在距海光寺半里的地方開鑿了兩道水渠,為海光寺的內河和外河。其中,內河深六尺,寬五丈至八丈,外河深五尺,寬二丈四尺,周邊種植很多柳樹。海光寺的內河和外河向北通向天津老城護城河,向東南通向賀家口,向南通向水閘並導入海河。海光寺南面建有西平橋,清朝時期津門十景中的「平橋積雪」就是指這座橋。1736年,乾隆南巡途徑天津,為海光寺親筆題寫「瀛蠕慈蔭」匾額。之後,乾隆又陸續為海光寺題寫了大殿額「普門慧鏡」、大殿對聯「覺岸正光明如水如月,法流大自在非色非空」、御書樓聯「春物熏馨含慧業,名禽婉轉入聞思」、大士樓聯「不生波處心恆定,大寂光天相總融」、後樓額「鏡瀾普照」和後樓聯「歡喜白毫光妙明合印,莊嚴香水海安隱同參」。1767年,乾隆在海光寺門前進行閱兵,並作有《題海光寺》和《閱武》二詩。嘉慶年間(1796年至1820年),清仁宗賜海光寺正殿額「慈照圓」,賜正殿聯「法相總持通海會,性空無盡發天光」。1770年,乾隆作詩《海光寺》。1788年,乾隆拈香海光寺,又作《海光寺》一詩,當年這幾首詩均泐石在海光寺中。[2]

1858年,中英兩國在海光寺簽訂天津條約

鴉片戰爭期間

[編輯]

咸豐八年(1858年5月20日),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口炮台後沿海河到達天津東浮橋,盤踞於三岔口一帶。清軍住紮在海光寺外。清政府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到天津查辦。6月5日、6月7日和6月8日,桂良與花沙納在海光寺後樓分別筵宴英國公使、法、俄公使和美國公使。6月13日和6月18日,中俄《天津條約》和中美《天津條約》在海光寺簽訂。6月26日,花沙納伊近利桂良、英海軍上將西摩爾在海光寺簽訂《中英天津條約》。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再次攻陷大沽口炮台並占領天津城,英法聯軍在海光寺設南營,並將天津知府石贊清扣押在海光寺內,是為海光寺首次被外國侵略軍占領。咸豐十一年(1861年),英法聯軍從海光寺撤軍。清政府委任直隸總督崇厚在海光寺創辦天津機器局,把從國外購置的蒸汽機、化鐵爐和車床等設備安裝在海光寺佛殿東跨院的廠房裡。[3]光緒十二年(1886年5月),醇親王奕譞慈禧懿旨巡視天津海光寺。因此,海光寺殿內在其來訪之前進行了一次粉刷裝飾。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日本駐天津領事鄭永昌天津海關道李珉琛及其天津道任之驊簽定《天津日本租界條款》和《另立文憑》,將海光寺劃入天津日租界內。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7月9日),八國聯軍攻打天津,日軍占領海光寺,海光寺廟宇全被毀壞,從此消失。[4]

日本兵營時期及後續

[編輯]

海光寺全部毀壞後,主持悟明變賣大量廟產,除用來還債之外還留作私用。後經清政府勘查,海光寺有二百餘頃土地,經天津官府紳商共同商定,將剩餘廟產的一半作為學堂經費,剩下一半仍歸該寺所有作為以後修復的資金。但由於當時海光寺的地界已劃歸天津日租界,因此,該寺曾準備在西沽重建,後因款項短缺停工,而海光寺的地皮以銀一千八百元租賃給日本商人魏鴻賓。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後,天津日租界的駐軍移師海光寺,海光寺遺址成為原天津日本兵營即海光寺兵營。七七事變之後,由於日軍決定在北平成立華北方面軍司令部,因此日本海光寺兵營的駐屯軍司令部取消,但該兵營仍為日軍所占據。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海光寺日本兵營成為華北地區集中日本降軍的地方,降軍被遣送回國之後,中華民國國軍接收海光寺兵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海光寺原址上曾先後建有中國人民解放軍259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研究所、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血液病醫院、海光新村高層住宅樓、天津鐘錶廠、天津製冰廠、製藥廠、天津中醫醫院等建築。[5]

海光寺大鐘

[編輯]
當時安置於維多利亞花園的海光寺大鐘

海光寺大鐘造於光緒四年(1878年),由德國克虜伯兵工廠鑄造,大鐘重1.3萬斤。光緒七年(1881年),德國政府將這座大鐘送給清政府作為禮物,李鴻章將此鍾安置於海光寺,並讓天津機器局的七名技師在大鐘上鐫刻《金剛經》全文。1900年,日軍占領海光寺後將此鍾送給天津英租界工部局作為消防警鐘安置於維多利亞花園。1921年7月,經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將該鐘送回到海光寺內保存,並立一銅牌用中、英兩國文字敘明該鐘的歷史原委。1923年,南開大學新址落成後,該大鐘成為南開大學的校鍾。安置於南開大學思源堂西南的鐘亭中,並以四根弓形梁柱做支架懸掛於兩米高的台基之上,每逢南開大學畢業典禮時便嗚鍾紀念。1937年7月28日,日軍進攻天津,駐紮在海光寺的日軍將炮口直接對準南開大學。7月30日,海光寺大鐘被日軍劫掠,戰後,張伯苓校長曾致函中國駐日代表團團長商震將軍在日本的掠奪物品集中地搜尋這座大鐘,但終究下落不明。[6]1997年7月28日,為紀念南開大學被侵華日軍轟炸60周年,南開大學校方重鑄了一口重達3000多公斤,高1.937米的校鍾。

內部連結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话说天津》·海光寺. [2011-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0). 
  2. ^ 海光寺. [2011-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8). 
  3. ^ 《1867年天津貿易報告》,天津津海關稅務司迪妥瑪
  4. ^ “海光寺”三个字是康熙写的. [2011-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8). 
  5. ^ 天津租界的驻军. [2011-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6. ^ 古刹海光寺. [2011-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