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2年11月8日) |
![]() 中華民國 行政區劃單位 | ||||||
---|---|---|---|---|---|---|
省(虛級化) | 直 轄 市 | |||||
縣 | 市 | |||||
山 地 鄉 |
鄉 | 鎮 | 縣 轄 市 |
區 | 山 地 原 住 民 區 | |
村 | 里 | |||||
鄰 | ||||||
相關行政區劃 |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模板) 中華民國公告疆域 簡易版行政區劃表 | ||||||
村、里,為中華民國之第四級行政區劃名稱。隸屬於區、縣轄市、鎮者稱為里;隸屬於鄉者稱為村。村和里下還有「鄰」之編組,目前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共有7,748個村或里(1,888個村及5,860個里)[1]。
歷史
[編輯]民國前期地方行政區劃混亂,無統一規範,民國17年《縣組織法》(未施行)曾一度規定縣下設區(縣轄區)、區下設村里,民國18年改為鄉鎮,村里此後未曾再次出現於中國大陸地區。
而臺灣的各村(里)之來源,主要由日治時期之保甲制度改制或合併而來。
原先中華民國第四級及第五級行政區劃依據《縣各級組織綱要》及《市組織法》分別為保及甲,與日治時期的保甲名稱相同。
1943年開羅宣言宣布戰後臺灣將歸還中華民國後,重慶國民政府為調查並規劃戰後接收方針,於1944年在中央設計局成立臺灣調查委員會,並於1944年修訂《臺灣省接管計畫綱要》其中:
地方政制:以臺灣為省,接管時正式成立省政府。下設縣(市),就原有州、支廳、郡、市改組之,街、庄改組為鄉鎮,保甲仍暫其舊。[2]
但1945年臺灣省行政區域研究會針對戰後臺灣行政體系,經四次會議研討之《臺灣省行政區域研究會報告書》中討論:「臺灣現行保甲制度是否保留?抑照國內的保甲制度加以改組?」,該研究會一致主張廢除,理由是:
臺灣保甲制度與我國的保甲制度,名稱雖同,實際則異。因我國現行保甲制度,為鄉鎮內之組織;而臺灣保甲制度,與街庄毫無關係,完全為警察之統治機構,其目的在鎮壓人民反側,臺灣同胞對此制度久感痛苦,唯在敵人高壓之下,莫可如何,故將來收復臺灣後,此種制度,自無保留之必要。[3]
且依據《中華民國憲政名鑑》:
村里鄰地位相當於我國其他各省之保甲,當時因:
- 大陸各省所實行之保甲制度,係為適應剿匪抗戰等實際需要,含有自衛性質;
- 由於日據時期日人以保甲爲工具控制人民,本省人民對保甲名稱印象惡劣等關係,
不採保甲制度,而於鄉鎮之下,依自然形勢、社會關係,將原「部落會」(保)改設爲村里「甲」改設爲鄰。[4]:108
故在戰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規定省轄市之轄區下,縣轄市及鎮之下設里,鄉之下設村,村里之下設鄰,係由保甲易名而來。
戰後初期村共有2982個,里共有3309個,鄰共有57468個[5]
福建省下轄的金門縣及連江縣原皆在鄉鎮下置保甲,後都因戰地需求紛紛改制。
- 金門縣在1949年因應戰地需求,改革基層組織,改鄉鎮為區,保甲為村鄰。[6]:399
- 連江縣則先於1950年設立馬祖行政公署,共置六個區[註 1],區下設村(街)、伍、戶,十戶為一伍,十伍為一村(街),後在1953年馬祖行政公署撤銷後,改村(街)為村(里),改伍為鄰。[7]:252
全國性的規範則需等到省縣自治法制定後,才明確規定鄉(鎮市區)下設村(里),村(里)設鄰。
組成及規模
[編輯]村里日後因發展需要而更動十分頻繁。目前村 (里) 的劃分主要依照地理環境、交通運輸、都市計畫及行政區域範圍,而村 (里) 的規模則由各縣市的自治條例規範,偏遠地區只要一百戶即能設村 (里) ,但臺北市人口密集區域則最少為1千戶、最多為4千戶,彼此規模差異極大。
行政
[編輯]村 (里) 長
[編輯]村 (里) 隸屬於鄉鎮市區公所,設有村 (里) 辦公處,除了村 (里) 長一人外,還有村 (里) 幹事一名。
村長或里長任期4年,由村 (里) 民選舉產生,依法為義務無給職,任期4年,連選得連任。依照規定,村 (里) 長每個月可由鄉鎮市區公所獲得上限為臺幣4萬5千元的「事務補助費」,彌補村 (里) 長在交通、文具、郵電及水電上的支出。
- 權責
- 隨時督導村 (里) 幹事服勤情形及獎懲意見,得隨時向公所提出
- 召開村 (里) 工作會報 (每年召開2次) 及鄰長會議 (每年至少2次) 研討應興應革事項
- 村 (里) 工作會報由村 (里) 長、村 (里) 幹事、警勤區警員、學區內國民小學代表、衛生所代表、後備軍人輔導組長、婦女代表、農事小組長、水利小組長、漁民小組長、宗教團體代表、原住民生活改進協會代表、鄰長及地方熱心人士共同組成,由村 (里) 長主持
- 參加鄉鎮市區公所每二至四個月舉行之村 (里) 業務連繫會報,提供策進村 (里) 業務意見
- 召開村 (里) 民大會 (每2年召開乙次)
- 核發證書
村里幹事
[編輯]村里幹事為基層公務員,由鄉鎮市區公所指派、輪調,襄理村 (里) 長各項業務,為村里事務的法定執行者。在偏遠地區,可能幾個村里需要共用一名幹事。村里幹事也負責保管村里事務之公物、公文書。
- 服務事項
- 推行政令,反映民意
- 推行村里育樂活動
- 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及其他建設事項
- 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及辦理村里辦公處證明書事項
- 分送有關役政通知單、徵集令及辦理役男身家調查及兵役資料之查報
- 辦理村里例行會議,並加強鄰長會議,應按規定召開,並作成詳細記錄,以便查考
- 辦理各種公職人員選舉,選務工作
- 辦理房屋稅、地價稅發單催徵、綜合所得稅輔導申報、發單、催繳暨退稅及農業災害現金救助案件之受理與勘察工作
- 填寫戶長資料卡
- 辦理村里工作會報之各項行政庶務
- 村里長交辦事項
- 鄉鎮縣轄市區公所交辦事項
次分區、聯 (合) 里
[編輯]在里與上級行政區之間,有些縣市會設有「次分區」或「聯 (合) 里」等非正式行政區劃,並不具法律地位,但可有效整合幾個相鄰的里做整體規劃。如臺北市各市轄區的次分區,桃園市桃園區的次分區,新竹市各市轄區的聯里、嘉義市各市轄區的聯合里、花蓮縣花蓮市的聯合里等。[8]
鄰
[編輯]「鄰」為村里之下的行政編組,鄰不特別命名,以數字編號。鄰長通常不需要經過選舉,而是由村 (里) 長指派,再由鄉鎮市區公所聘任之義務職,也沒有辦公室、行政人員及經費補助,主要工作內容為協助村 (里) 長,每個鄰的規模從10戶至2百戶都有。
閭鄰起源自西周,民國18年《縣組織法》將閭鄰正式規定為基層行政區劃,民國17年(1928年)《縣組織法修正草案說明書》[9]提及:
至於閭鄰之制,仿自成周,山西用之,頗得其利,近時江浙豫皖陝甘各省,或完全採用,或略有變通,要皆大同小異,
民國28年《縣各級組織綱要》將鄉鎮之下行政區劃改為保甲,鄰自此從中國大陸消失。
茲為適應實際需要,村里之下編組為鄰,以十戶為原則,不得少於六戶,多於十五戶。[10]
民國83年頒布《省縣自治法》,鄰再次成為中華民國法定行政區劃。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中華民國內政部. 鄉鎮市區村里鄰數. 內政統計年報. [2024-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5).
- ^ 派該長官兼任台灣省警備總司令檢發收復計劃大綱一份,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國家檔案資訊網檔號:B5018230601/0034/002.6/4010.2/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3-8).
- ^ 張瑞成, 《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1990, ISBN 957591015X
- ^ 中華民國憲政名鑑編輯委員會, 《中華民國憲政名鑑》, 臺北市: 中華民國憲政名鑑社, 1970
-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電發35年6月份各縣市面積暨所轄市區鄉鎮村里鄰統計表,希知照. 政府公報資訊網. [2010-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3-8).
- ^ 金門縣政府文獻委員會, 《金門縣志》, 金門縣政府, 1967
- ^ 連江縣誌編纂委員會, 《福建省連江縣誌》, 連江縣文獻委員會, 1979-1986
- ^ 新竹市北區聯里列表. 新竹市北區區公所.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6).
- ^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函國民政府為縣組織法及說明書希查照公布,〈縣組織法令案(一)〉,《國民政府》,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1-012071-00107-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3-8).
- ^ 令為臺灣省地方自治機構村里以下應再設鄰,希遵辦具報(含日譯文). [201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3-8).
註解
[編輯]- ^ 白肯、東引、西洋、浮鷹、四礵、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