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弗蘭克·舍伍德·羅蘭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弗蘭克·舍伍德·羅蘭
Frank Sherwood Rowland
於2008年5月在世界科學節開幕式上
出生(1927-06-28)1927年6月28日
美國俄亥俄州德拉瓦[1]
逝世2012年3月10日(2012歲—03—10)(84歲)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紐波特比奇
國籍 美國
公民權 美國
母校俄亥俄衛斯理大學芝加哥大學
知名於臭氧耗竭,研究CFCs平流層臭氧層的威脅。
獎項諾貝爾化學獎(1995)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大氣化學
機構普林斯頓大學堪薩斯大學加州大學爾灣分校
博士導師威拉得·利比

弗蘭克·舍伍德·羅蘭(英語:Frank Sherwood Rowland,1927年6月28日—2012年3月10日),美國化學家,因「他們對大氣化學的研究工作,特別是臭氧的形成與分解」,與馬里奧·莫利納保羅·克魯岑共同獲得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曾任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化學教授。他的研究主要涉及大氣化學化學反應動力學

傳記

[編輯]

羅蘭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小城——特拉華。他的父親在他出生前一年來到該城的俄亥俄衛斯理大學擔任教授和數學系系主任。他們全家也因此遷入該城。他16歲(1943年)就考入俄亥俄衛斯理大學。當他快要完成學業時,因為太平洋戰爭於1945年加入美國海軍。他於1946年退役並重返校園,於1948年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然後,他就讀於芝加哥大學化學系,於1951獲得碩士學位,1952年獲得博士學位。羅蘭在芝加哥大學的導師是以放射性碳定年法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威拉得·利比教授。他先後工作於普林斯頓大學(1952~1956)和堪薩斯大學(1956~1964)。[1]他於1964年來到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創建了化學系,並擔任該系教授和系主任。[2]羅蘭於1978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於1993年擔任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AAS)主席。[3]

羅蘭的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發現了氯氟碳化合物對地球臭氧層的破壞。他的理論表明,氯氟碳化合物等人造有機化合物的氣體在太陽輻射的作用下在平流層分解產生游離的原子和ClO自由基,然後這兩種產物可大量消耗平流層臭氧分子馬里奧·莫利納於1973年加入他的研究小組,開始合作研究氯氟碳化合物(CFCs)。羅蘭和莫利納於1974年將這一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4]該論文引發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對此問題的科學調查。該調查贊同了他們的發現,從而促使從1978年開始禁止在美國生產添加任何氯氟碳化合物的噴霧罐[3]

羅蘭和莫利納因為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199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所工作的物理科學大樓也在同年以他的名字命名(Rowland Hall)。[2]

2012年3月10日,羅蘭在其紐波特比奇的家中罹栢金遜症離世,終年84歲。[5]

榮譽

[編輯]

他曾經獲得過的獎項有[6]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自传. 諾貝爾基金會. [2008-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7-10) (英語). 
  2. ^ 2.0 2.1 Steve Thomas. A modern Galileo:How UCI chemist F. Sherwood Rowland saved the world. OCMetro magazine. 2000-05-18 [2008-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0) (英語). 
  3. ^ 3.0 3.1 F. Sherwood Rowland. 大英百科全書網絡版. [2008-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6) (英語). 
  4. ^ Mario Molina and FS Rowland. Stratospheric Sink for Chlorofluoromethanes: Chlorine Atom-Catalysed Destruction of Ozone. Nature 249: 810–2. 28 June 1974. doi:10.1038/249810a0 (英語). 
  5. ^ Janet Wilson, University Communications. UCI loses the legendary F. Sherwood Rowland.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 [2012-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5). 
  6. ^ 弗兰克·舍伍德·罗兰的个人简介.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化學系. 2004-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7)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