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日
布魯日 Brugge(荷蘭語) Bruges(法語) Brügge(德語) | |
---|---|
比利時城市 | |
從布魯日鐘樓望向城市西南 | |
布魯日在西佛蘭德省的位置 | |
坐標:51°12′32″N 03°13′27″E / 51.20889°N 3.22417°E | |
國家 | 比利時 |
社群 | 佛拉蒙社群 |
大區 | 佛拉蒙大區 |
省 | 西佛蘭德省 |
區 | 布魯日區 |
政府 | |
• 市長 | Dirk De fauw (CD&V) |
• 執政黨 | CD&V, Vooruit, Open VLD |
面積 | |
• 總計 | 140.99 平方公里(54.44 平方英里) |
人口(2022年1月1日)[1] | |
• 總計 | 118,509人 |
• 密度 | 841人/平方公里(2,177人/平方英里) |
郵政編碼 | 8000, 8200, 8310, 8380 |
NIS編碼 | 31005 |
電話區號 | 050 |
網站 | www |
官方名稱 | Historic Centre of Brugge |
標準 | 文化:(ii)(iv)(vi) |
參考編碼 | 996 |
登錄年份 | 2000年(第24屆會議) |
面積 | 410 ha(1,000 acre) |
緩衝區 | 168 ha(420 acre) |
布呂赫(荷蘭語:Brugge,荷蘭語發音:[ˈbrʏɣə] (ⓘ)),更為人熟知的是其法語名布魯日(法語:Bruges,法語發音:[bʁyʒ] (ⓘ)),是比利時弗拉芒大區西佛蘭德省的一座港口城市,也是該省省會及最大城市,通行荷蘭語,是弗拉芒社群的一部分,面積140.99平方千米,人口118,509人(2022年1月1日)。布魯日在歐洲也被譽為「北方的威尼斯」,其港口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曾是世界主要的商業城市之一,該城以歐洲學院的所在地而聞名,這是一所研究歐洲的大學學院。[2][3]
歷史
[編輯]起源
[編輯]前羅馬的高盧時代所留下的人類活動痕跡非常少。公元一世紀時凱撒大帝征服梅納皮(Menapii)後,建立了此地的第一個要塞以保護海岸免於海盜襲擊。公元四世紀時法蘭克人從高盧羅馬人手上奪取此地並以法蘭德斯帕古斯(Pagus Flandrensis)之名治理之。公元九世紀時由於維京人的襲擊,佛蘭德伯爵博杜安一世再次強化了要塞的建設;布魯日和英格蘭以及斯堪地那維亞的貿易很快地又恢復進行。大約在此時首次出現了刻有布里吉亞(Bryggia)之名的貨幣,這個名稱可能源自於挪威卑爾根的布呂根區(Bryggen)。[4]
黃金時代(十二至十五世紀)
[編輯]布魯日於1128年7月27日獲得了設立城市的許可狀,也建了新的城牆及運河。大約自1050年起,泥沙逐漸淤積使得這個城市不再能直接臨北海,不過在1134年的一場暴風雨塑造出了一條天然海道可通往茲溫(Zwin,今比利時沿海自然保護區)而達北海。這條新的海道延伸到臨海城市達默,它於是成為了布魯日貿易的前哨站。
12世紀,隨著城市生活再度旺盛,在佛蘭德伯爵們的保護下,羊毛紡織業和布料貿易在此快速而安全地為布魯日累積了財富。13世紀初,布魯日已經成為法蘭德斯布料市場圈中的重要城市之一。城裡的企業家門甚至向外經濟殖民了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羊毛生產領域。英格蘭的商人們帶來了諾曼底的穀物與加斯科涅的葡萄酒,漢薩同盟的船隻停滿了港口,新式的大木船得要排到達默和斯勒伊斯之間才有空間停放。1277年,從熱那亞來的第一艘商船駛進了布魯日,自此布魯日成為連接地中海與北海貿易的第一個商業殖民地。這個發展不只是打開了從黎凡特來的香料貿易,也促進了商務和財政技術的發展,並快速地為布魯日的銀行業帶來大量資本。1309年證券交易所開張,在十四世紀時成為低地國家最先進的金融市場,而威尼斯人直到1314年來到布魯日後才學得了這個金融市場技術。[5]
不過如此的財富也造成了社會衝突,而在城市的許多地方掀起了嚴重的暴動。還好在1302年暴動的市民們加入了佛蘭德伯爵的行列對抗法國入侵,最後於7月11日在科特賴克(Kortrijk)的金馬刺之戰中取得勝利。今日在市集廣場上仍然可見暴動領袖揚·布雷德爾(Jan Breydel)和彼得·德·科寧克(Pieter de Coninck)的雕像。
14世紀,布魯日布料貿易的重要性逐漸喪失。1384年來自勃艮第的菲利普二世成為了佛蘭德伯爵,他在布魯塞爾、里耳以及布魯日設立了他的宮殿,這為布魯日從全歐洲吸引到了大量的藝術家、銀行家以及其他重要人士。布魯日的主要活動逐漸轉變為銀行業、奢侈品交易以及文化中心。1376年於城堡廣場建了新的市政廳。[6]
在此,新佛蘭德派以其油畫技巧馳名天下。世界上第一本印刷的英文書也是在布魯日由威廉·卡克斯頓印製。英王愛德華四世與理查三世都在此度過他們的放逐歲月。14世紀無疑地是布魯日的黃金時代,人口從四萬六千人升到1400年的最少12.5萬(也許還飆到20萬人,僅次於歐洲第一大城巴黎的28萬人口),這個數目直到19世紀都沒有再超越過。
16世紀至今
[編輯]大約從1500年開始,[7]連那條曾為布魯日帶來繁榮的茲溫海道開始淤積,布魯日作為經濟龍頭的地位很快就被安特衛普取代。17世紀時,蕾絲產業終止了,布魯日仍想方設法要恢復舊日榮光。1650年代時英王查理二世的行宮以及流亡時的行館都設在這裡。他們將舊的港灣設施現代化了,也建立了新的運河通往海岸,但是並不成功。布魯日漸漸貧困了並從歐洲的舞台上淡出。喬治·羅登巴克(Georges Rodenbach)曾將這個沉睡的城市稱為「沉寂的布魯日(Bruges-la-Morte)」,並出版了同名著作。該書引起了各國人士對布魯日保存的文化和藝術寶藏的興趣。[8]
19世紀下半葉,布魯日成為世界第一批觀光勝地之一,吸引了富有的英國與法國觀光客。直到20世紀下半葉這個城市才開始漸漸找回過往的榮光。新港口澤布呂赫(Zeebrugge)建於1907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被德軍用來停放U型潛艇,1970年代至1980年代早期,澤布呂赫港口擴建成為了歐洲最重要的現代化港口之一。20世紀末,國際觀光業越來越蓬勃,在政府與市民的努力下,2000年布魯日歷史中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遺產,布魯日也爭取到了2002年歐洲文化之都的頭銜。
氣候
[編輯]布魯日位於沿海造地與內陸沙地的交界處,海拔相當低,屬於海洋性氣候。
布魯日的氣候數據(1981年至2010年正常值 、1984年至2013年陽光值)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溫 °C(°F) | 6.2 (43.2) |
7.0 (44.6) |
10.8 (51.4) |
14.5 (58.1) |
17.4 (63.3) |
19.9 (67.8) |
22.4 (72.3) |
22.5 (72.5) |
19.7 (67.5) |
15.3 (59.5) |
10.1 (50.2) |
6.6 (43.9) |
14.7 (58.5) |
日均氣溫 °C(°F) | 3.6 (38.5) |
3.8 (38.8) |
6.8 (44.2) |
9.3 (48.7) |
12.9 (55.2) |
15.6 (60.1) |
17.9 (64.2) |
17.9 (64.2) |
15.0 (59.0) |
11.3 (52.3) |
7.1 (44.8) |
4.1 (39.4) |
10.6 (51.1) |
平均低溫 °C(°F) | 0.9 (33.6) |
0.6 (33.1) |
2.8 (37.0) |
4.5 (40.1) |
8.4 (47.1) |
11.3 (52.3) |
13.3 (55.9) |
12.9 (55.2) |
10.4 (50.7) |
7.4 (45.3) |
4.2 (39.6) |
1.7 (35.1) |
6.5 (43.7)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66.5 (2.62) |
55.8 (2.20) |
58.0 (2.28) |
44.2 (1.74) |
61.5 (2.42) |
68.5 (2.70) |
71.3 (2.81) |
79.0 (3.11) |
79.2 (3.12) |
84.8 (3.34) |
86.1 (3.39) |
81.1 (3.19) |
836.2 (32.92) |
平均降水天數 | 12.6 | 10.6 | 11.8 | 9.7 | 10.7 | 10.0 | 9.9 | 9.9 | 10.8 | 12.1 | 13.7 | 13.3 | 135.1 |
月均日照時數 | 63 | 83 | 130 | 187 | 217 | 211 | 221 | 208 | 152 | 118 | 65 | 51 | 1,705 |
數據來源:Royal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9] |
城區概述
[編輯]古城
[編輯]世界遺產 | |
---|---|
官方名稱 | Historic Centre of Brugge(英文) Le centre historique de Bruges(法文) |
位置 | 比利時(歐洲和北美地區) |
標準 | 文化:(ii)(iv)(vi) |
登錄年份 | 2000年(第24屆會議) |
布魯日大部分建造於中世紀的建築完好無損,使其成為歐洲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城鎮之一,目前歷史中心是典型的中世紀古城,保存着大量中世紀至近代的建築。早期哥特式建築已經成為城市特色的一個部分。作為過去歐洲的重要貿易中心和文化中心,布魯日和世界上其他地方有文化上的交集,比如布魯日與早期尼德蘭繪畫流派(Flemish Primitives)有着密切的關係。[10] 其歷史城區的範圍由城牆劃定。城牆始建於1297年,並在17世紀初建起了一系列棱堡(bastion)。城牆長6800米,圍起了410公頃的區域。1275年起的規劃直到18世紀仍能適合城市發展,但在1782年至1784年間,一些防禦工事被拆除。在19世紀,城牆被改成散步場所,四座城門與一座防禦塔(defence tower)留了下來。城市核心部分的發展主要圍繞兩個中心:其一是伯爵城堡(Burg of the counts),一個16公頃的四方小島;其二是老城堡(Oude Burg)的商人住宅區。老城堡是12世紀時該城最初的發展中心。以前城牆的走向可由城內運河來看出。
布魯日城區有大量交錯的小巷與一個接一個的廣場,其中以城堡廣場(Burg)和市集廣場(Grand-Place)尤為著名。前者原先的標誌性建築是聖多納廷主教座堂(the cathedral of Saint-Donatien,在1799年至1800年間被毀)與公爵住宅,之後被聖巴西略雙小堂取代。一千年來,城堡廣場一直被視為宗教與市政當局聯合的象徵,也是一些公共機構的所在地。而市集廣場上則以大會堂、鐘樓等居多,象徵城市自治。城市中心大多為富貴人家居住,勞動者聚集在外圍。[11]
進入19世紀後,人口的增長帶來了綠地的分配。只有新劇場周圍的區域經過奧斯曼(Haussmann)式改建(始於1864年)。布魯日市區部分的特色之一是運河,部分遵循天然河道,部分人工挖出。當地人稱之為「雷耶」(Reie,大約意為人工加固過的河道,類似於碼頭)。在布魯日城牆內,也有一些綠地被保存下來,但最靠內陸的地方沒有。許多花園和公園都屬於宗教機構。同時流行的建築主要是磚造哥特式建築,以及一種獨特的被稱作「布魯日跨度」(travée brugeoise)的建築風格。這一風格與德國北部的磚造哥特式相似,但由於兩者發展的不同,一般區別劃分。此風格在16世紀早期便已成型,之後稍有變化,直到17世紀仍被使用,並成為19世紀重建時的主要靈感來源。[12]
入選世界遺產
[編輯]2000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4次會議決定將「布魯日歷史中心」其收入世界遺產名錄,編號第996號:[13]
- 布魯日歷史中心見證了建築史的發展,特別是磚砌哥特式建築所帶來重大影響交流。 作為早期尼德蘭繪畫的發源地,布魯日在中世紀繪畫的發展中也受到創新的藝術影響。(文化遺產標準二)
- 布魯日歷史中心是建築群的傑出典範。這座城市的公共、社會和宗教建築展示了中世紀歐洲商業和文化史上的重要階段。(文化遺產標準四)
- 布魯日歷史中心是早期尼德蘭繪畫的發源地,也是中世紀繪畫的發展中心,培育了揚·范艾克和漢斯·梅姆林等藝術家。 (文化遺產標準六)
建築
[編輯]宗教建築
[編輯]教堂
其他建築
- 原沙丘隱修院(Abdij Onze-Lieve-Vrouw Ten Duinen)
- 原耶穌會會院(Convent of the Jesuits)
- 葡萄園皇家貝居安會院(Béguinage Princier de la Vigne)
- 上帝公館(Hôtels-Dieu,即敬老院)
- 聖若望醫院(Hôpital Saint-Jean)
- 教長宅(Prôosdye)
- 主教宮(Episcopal Palace)
世俗建築
[編輯]- 布魯日城牆
- 布魯日鐘樓:又名「大廳鐘樓」,建於13世紀
- 布魯日市政廳(Stadhuus):
- 原自由布魯日領主住宅(Landhuus van ’t Brugse Vrije)
- 舊民事書記處(Civiele Griffie)
- 布魯日音樂廳(Concertgebouw)
- 歐洲學院(College of Europe)
- 布魯日市立美術學院(City Academy of Fine Arts)
- 布魯日省議會宮(Provinciaal Hof)
- 火藥塔(Poertoren)
- 愛之湖(Minnewater)
- 德佩利坎濟貧院(Almshuis De Pelikaan)
- 德福斯濟貧院(Almshuis De Vos)
- 默勒納勒濟貧院(Almshuis Meulenaere)
- 聖若瑟濟貧院(Almshuis St.-Jozef)
- 阿倫茨庭院(Hof Arents)
- 范瓦特弗利特庭園(Hof van Watervliet)
- 斯特拉弗·亨德里克釀酒廠(Brouwerij Straffe Hendrik)
- 製革者之家(Tanner's House)
- 梅橋(Meebrug)
- 佩爾登橋(Peerdenbrug)
- 玫瑰碼頭(Rozenhoedkaal)
- 玫瑰碼頭(Rozenhoedkaal)
博物館
[編輯]- 格羅寧格博物館(Groeningemuseum)
- 阿倫茲住宅(Arentshuis)
- 聖若望醫院梅姆林博物館
- 博泰里聖母醫院(O.L.V.-ter-Potterie)
- 布魯日博物館(Bruggemuseum)
- 巧克力故事(Choco-Story)
- 薯條博物館(Frietmuseum)
- 燈博物館(lampenmuseum)
- 布魯日鑽石博物館(Diamantmuseum Brugge)
廣場和街道
[編輯]- 城堡廣場(Burg)
- 市集廣場(Markt)
- 製革者廣場(Huidenvettersplein)
- 吉多·赫澤勒廣場(Guido Gezelleplein)
- 葡萄園廣場(Wijngaardplein)
- 堡壘廣場(Walplein)
- 西蒙·斯特芬廣場(Simon Stevinplein)
- 贊德廣場('t Zand)
- 魚市(Vis Markt)
- 揚·范艾克廣場(Jan van Eyckplein)
- 明鏡運河(Spiegelrei)
- 盲驢街(Blinde Ezelstraat)
- 格魯修斯街(Gruuthusestraat)
- 聖靈街(Heilige-Geeststraat)
- 瑪麗亞街(Mariastraat)
- 葡萄園街(Wijngaardstraat)
- 沃利街(Wollestraat)
- 新根特道(Nieuwe Gentweg)
- 老城堡(Oude Burg)
圖集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Bevolking per gemeente op 1 januari 2022. 比利時統計局.
- ^ Degraer, Hugo. Repertorium van de pers in West-Vlaanderen 1807-1914. Nauwelaert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68: 143 [2021-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1)., Snippet pages 14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Adam Fleming. College of Europe in Bruges: Home of Thatcher speech. BBC. 25 October 2013 [10 Jul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7).
- ^ Boogaart, Thomas A. An Ethnogeography of Late Medieval Bruges. 1 January 2004 [2021-08-25]. ISBN 9780773464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1).
- ^ Charlier, Roger H. The Zwin: From Golden Inlet to Nature Reserve.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010, 27 (4): 746–756. S2CID 131619959. doi:10.2112/10A-00003.1.
- ^ James Donald Tracy. The Rise of Merchant Empires: Long-Distance Trade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 1350-1750. Cambridge U.P. 1993: 263 [2021-08-25]. ISBN 978052145735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1).
- ^ Dumolyn, Jan. 'Our land is only founded on trade and industry.' Economic discourses in fifteenth-century Bruges. Journal of Medieval History. 2010, 36 (4): 374–389. S2CID 153711918. doi:10.1016/j.jmedhist.2010.09.003.
- ^ Nimmo, William; Gillespie, Robert. The history of Stirlingshire 3rd. Glasgow: Thomas D. Morison. 1880: 369 [5 April 2017].
- ^ Klimaatstatistieken van de Belgische gemeenten (PDF). Royal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 [29 Ma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3-09) (荷蘭語).
- ^ Hahn, Lindsay. Skip the Crowds at Venice: 5 Better Canal Towns to Visit. iExplore.com. Inside-Out Media. [25 Sept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30).
- ^ Dunton, Larkin. The World and Its People. Silver, Burdett. 1896: 161.
- ^ [1]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6 February 2015.
- ^ Historic Centre of Brugge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Whc.unesco.org. [20 Februar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