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尼巴萊·卡拉奇
外觀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d/Zh_conversion_icon_m.svg/35px-Zh_conversion_icon_m.svg.png)
安尼巴萊·卡拉奇 | |
---|---|
![]() 卡拉奇自畫像 | |
出生 | 教皇國博洛尼亞 | 1560年11月3日
逝世 | 1609年7月15日 教皇國羅馬 | (48歲)
知名於 | 繪畫 |
運動 | 巴洛克 |
安尼巴萊·卡拉奇(義大利語:Annibale Carracci,發音:[anˈniːbale karˈrattʃi],1560年11月3日—1609年7月15日),意大利畫家,巴洛克繪畫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與其兄阿戈斯蒂諾·卡拉奇、堂兄盧多維科·卡拉奇合稱為卡拉奇三兄弟,他們共同創辦了博洛尼亞卡拉奇學院(Accademia dei Carracci)。
卡拉奇出生於博洛尼亞,曾到過帕爾馬、威尼斯等地,1595年起在羅馬定居。他深受柯勒喬、拉斐爾等人的影響,其畫風反風格主義而強調復興古典主義。其代表作包括法爾內塞宮濕壁畫《眾神之愛》、《逃往埃及途中的風景》、《主啊,你往何處去?》等。[1][2][3]
評價
[編輯]卡拉奇與另一位同時期的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常被一同提起。他與以自然主義畫風著稱的卡拉瓦喬風格迥異,但他們同為巴洛克繪畫的不同風格奠定了重要基礎。[2]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5/Domine%2C_quo_vadis.jpg/220px-Domine%2C_quo_vadis.jpg)
17世紀藝術評論家喬瓦尼·彼得羅·貝洛里說卡拉奇是意大利畫家的典範,他的作品是對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畫風的復興。而卡拉瓦喬和其追隨者則因過度溺於自然主義風格而遭到貝洛里的批評。但在17世紀,贊助人們對卡拉瓦喬和卡拉奇的態度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溫琴佐·朱斯蒂尼亞尼侯爵就覺得兩人其實不相伯仲。[4]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7/Volta_della_Galleria_Farnese_dopo_il_restauro_del_2015.jpg/1300px-Volta_della_Galleria_Farnese_dopo_il_restauro_del_2015.jpg)
參考文獻
[編輯]- Wittkower, Rudolph. Art and Architecture Italy, 1600–1750. Pelican History of Art. 1980. Penguin Books. 1993: 57–71.
外部連接
[編輯]- Annibale Carracc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rtble
- Annibale Carracc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Wiki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