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行政辦事處
歷史
[編輯]1949年4月下旬,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南下,解放蘇南地區。太湖地區的匪患當時已經有上百年歷史,愈演愈烈。據不完全統計,解放時太湖有「水火幫」(「水滸幫」)44個,1300多名匪徒,聯絡點、窩贓點100多個。大的幫有船10多條,小的幫三四條船,有各自的活動範圍,時聚時散。以船為家,白天拾荒、打魚,晚上伺機作案。以家族、親友結夥,有嚴密的幫規和暗語,違者輕則挨打,重則處死。一旦入伙,終身為匪,世代相傳。在土匪嚴重的老窩,幾乎家家與土匪有牽連。蘇州民諺「拔不盡土裡的稗草,捉不完太湖裡的強盜」。江蘇省政府主席丁治磐在嵊泗列島的枸杞島成立了「江蘇人民反共自衛救國軍」,網羅太湖水匪,委任胡肇漢為「江蘇人民反共自衛救國軍第二縱隊」指揮官,指揮太湖東部的匪特活動;委任潘漢忠為「反共救國軍獨立支隊」支隊長,收羅張渚、太華山區的匪特,在太湖西部山區活動,等等。
1949年7月10日,蘇南區黨委、蘇南軍區發出《關於開展太湖地區肅清殘匪,發動群眾建設政權工作的決定》。蘇南軍區成立太湖地區剿匪委員會,蘇州軍分區司令員王治平為主任委員,原新四軍太湖留守處主任薛永輝任副主任委員,常州軍分區司令員朱傳寶、湖州軍分區參謀長方志成、宜興縣委書記徐行為委員,統一指揮太湖沿岸7個縣、區的剿匪武裝。成立太湖剿匪指揮部,王治平任總指揮,蘇州市委書記兼蘇州市長惠浴宇任政委。朱傳寶、方志成任副總指揮。指揮部設在吳縣東山的雕花樓內。在蘇州、湖州、常州分別建立東線、南線、西線3個分指揮部,由正副總指揮兼任分指揮。調集華東警備第8旅第24團、警備第7旅第19團和蘇南警備3團共l1個營的兵力。又從江陰炮台凋集了8艘炮艇和常州軍分區兩艘機動船,組建了水上大隊,投入太湖的剿匪鬥爭。同時成立太湖區行政特派員辦事處。王治平任行政特派員,薛永輝任副特派員,下設作戰、偵察、民運等職能部門,管轄太湖水域和湖中島嶼及沿湖一公里的陸地和港口,協同剿匪肅特。由蘇南軍區牽頭,建立蘇浙皖邊剿匪指揮部。在太湖周邊建立青(浦)、昆(山)、嘉(定)、太(倉)、澄(江陰)、(無)錫、虞(常熟)、澱山湖剿匪指揮所,以加強省(市)縣之間協同聯合剿匪,堵截匪特跨界流竄。警備8旅第24團奉命從無錫出發至蘇州,開往太湖地區執行剿匪任務。團部駐防在交通樞紐平望鎮;一營駐震澤鎮;二營駐同里鎮;三營駐蘆墟鎮,以剿匪任務為主,同時協助地方黨政部門開展群眾工作,建立並保護區鄉政權。
1950年4月15日,中共太湖工作委員會、太湖區行政辦事處正式開始辦公。辦事處主任倪大成。設於東山鎮,下轄原屬蘇州專區吳縣的東山、西山兩區20個鄉鎮共123個行政村1053個行政組,武進縣馬山區所轄4個鄉,吳縣橫涇區,以及下轄5個水上區(後合併為湖東、湖中、湖西3個區)16個水上鄉。1950年9月30日,湖西鄉又劃給太湖區行政辦事處橫涇區。1950年11月21日,經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核准,由華東軍政委員會下令,將浙江省湖州專區所轄的南太湖區域劃歸蘇南太湖辦事處。
太湖船隻登記造冊,按港口編組停泊,實行扎口管理,改變了過去民匪不分的狀態。在群眾中組織了3500多個防匪小組,有4.7萬人參加,堵住殘匪流竄。據太湖東線分指揮部統計,截至1950年底,共殲滅匪特200餘股,3400餘人,其中司令、總隊長、旅長、團長等匪首l30人。繳獲六0炮2門,輕重機槍48挺,衝鋒鎗25支,長短槍支1850支,炮彈192發,子彈8.8萬發,手榴彈570枚以及船隻、自行車、電話機等一批物資。
1951年2月,太湖區行政辦事處所轄之馬山區劃歸武進縣。1951年6月,太湖區行政辦事處撤銷,轄區併入吳縣。1951年8月4日太湖進剿指揮部在光福成立,松江軍分區副司令員朱亞明任指揮,1952年5月27日撤銷。
1952年7月1日在東山鎮成立中共蘇南區太湖工作委員會、蘇南人民行政公署太湖辦事處、太湖區人民武裝部。呂功臣任書記,倪大成任辦事處主任。下轄東山、西山兩區20個鄉鎮。屬蘇南區黨委、蘇南行署領導並受蘇州地委、蘇州專員公署督導。
經三年的戰鬥,至1952年底,殲匪296股,計6161人,繳獲各種武器4056支(挺、門)和大批彈藥,基本結束太湖匪患。1952年12月中旬太湖辦事處開始民船民主改革工作,1953年3月全面展開,逮捕匪霸24人、管制22人,發放貸款1萬多元扶持漁業生產。
1953年2月12日太湖區聯防委員會在東山成立。該會由太湖、吳縣、吳江、無錫、宜興等縣(區)組成。
1953年5月1日蘇南人民行政公署太湖辦事處更名震澤縣人民政府,倪大成任縣長;中共太湖工委改稱中共震澤縣委員會,呂功臣任書記。下轄東山、西山及水上區。5月下旬,武進縣馬山區、吳縣橫涇區及光福區紀龍鄉所轄之沖山、漫山兩村劃歸震澤縣管轄。1954年6月,震澤縣馬山區劃歸無錫市,吳縣楓橋區越溪鄉劃歸震澤縣橫涇區管轄。
1959年4月10日,震澤縣撤銷,所屬轄區歸併吳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