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天壇

座標39°52′56″N 116°24′23″E / 39.88222°N 116.40639°E / 39.88222; 116.4063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北京皇家祭壇—天壇
世界遺產
祈谷壇祈年殿
位置 中國北京市東城區
標準文化:(i)(ii)(iii)
參考編碼881
登錄年份1998年(第22屆會議
面積215公頃
緩衝區3155.75公頃
座標39°52′56″N 116°24′23″E / 39.88222°N 116.40639°E / 39.88222; 116.40639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天壇
分類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時代
編號1-105
認定時間1961年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級別AAAAA
評定時間2007年
天壇在北京的位置
天壇
天壇在北京市的位置

天壇滿語ᠠᠪᡣᠠᡞ
ᠮᡠᡴ᠋ᡩᡝ᠋ᡥᡠᠨ
;轉寫:abkai mukdehun),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是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和祈雨的場所。天壇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壇」,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壇,並改名為「天壇」。

天壇佔地約273萬平方米,是故宮面積的四倍,是現存中國古代規模最大、倫理等級最高的祭祀建築群。1961年,天壇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8年,「北京皇家祭壇—天壇」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亦為2024年7月27日所入選的另一項世界遺產「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的一部分。現時天壇公園還包括九壇八廟中的祈谷壇。[1]

天壇布局嚴謹,建築結構獨特,裝飾瑰麗,巧妙地運用力學聲學幾何學等原理,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2]

歷史

[編輯]
原始的祈年殿始建於1420年,1889年毀於雷火;現在的祈年殿是隨後重建的。照片中的是原始的祈年殿,是約翰·湯姆遜在1868年到1870年之間拍攝的。
皇天上帝碑,1922年到1927年之間。

北京天壇最初為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大祀壇形制而建的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實行四郊分祀制度後,在北郊覓地另建地壇,原天地壇則專事祭天、祈穀和祈雨,並改名為天壇。清代基本沿襲明制,在乾隆年間曾進行過大規模的改擴建,但年門和皇乾殿是明代建築而無改建除外。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在圜丘壇外泰元門東建起崇雩壇。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實行四郊分祀之後,大祀殿廢而不用。嘉靖皇帝詔令拆大祀殿。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大祀殿原址籌建大享殿。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8月,大享殿建成。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拆除明嘉靖年間建造的崇雩壇。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降旨改大享殿為祈年殿,大享門為祈年門。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修理圜丘、皇穹宇。祈年殿三覆檐上層青瓦、中層黃瓦、下層綠瓦及其祈年門、兩廡、皇乾殿綠瓦均改為青色琉璃,其它仍照舊制蓋覆綠瓦。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祈年殿毀於雷火。次年(1890年),祈年殿重建。 直至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祈年殿重建完工。

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甚至還把司令部設在這裡,並在圜丘壇上架設大炮,攻擊正陽門紫禁城,聯軍們將幾乎所有的陳設和祭器都席捲而去。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除了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在1913年冬至祭天外,天壇不再進行任何祭祀活動,專用於為皇帝祭祀服務的天壇從此「任人遊覽」。1918年起闢為公園,正式對民眾開放。[3][4]

1951年北京市政府組建了天壇管理處,1957年天壇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護單位。[4]

1961年,國務院公布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1]

2007年5月8日,天壇公園被中國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2]

2024年7月27日,天壇作為其中一個組成部分入選另一項世界遺產「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5]

布局

[編輯]
天壇布局圖

天壇建築布局呈「回」字形,由兩道壇牆分成內壇、外壇兩大部分。外壇牆總長6416米,內壇牆總長3292米。最南的圍牆呈方型,象徵地,最北的圍牆呈半圓型,象徵天,北高南低,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圓地方」,因此俗稱「天地牆」。[6]

天壇主要建築集中於內壇,內壇以牆分為南北兩部,並用一座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丹陛橋」(磚砌甬道)連接圜丘壇和祈穀壇,構成內壇的南北軸線,軸線兩側為大面積古柏林。以北為「祈谷壇」,用於春季祈禱豐年,中心建築是祈年殿。以南為「圜丘壇」,專門用於「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築是一巨大的圓形石台,名「圜丘」[1],西部修有齋宮[7]

天壇的內壇牆周長4152米,總共闢有六門:祈穀壇有東天門、北天門、西天門,圜丘壇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廣利門。外壇牆周長6553米,原本只在西牆上開闢祈穀壇門和圜丘壇門,1949年後又陸續新建東門和北門,並把內壇南面的昭亨門改為南門[2]。外壇主要為林區,廣植樹木,外壇西部偏南有神樂署,是樂舞排練之所,俗稱天壇道院。[7]

主體建築

[編輯]

圜丘

[編輯]
圜丘

圜丘壇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壇平面呈圓形,共分三層,皆設漢白玉欄板。壇面原來使用藍琉璃磚,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後,改用堅硬耐久的艾葉青石鋪設。每層的欄杆頭上都刻有雲龍紋,在每一欄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頭,用於壇面排水。頂層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做太陽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擊,聲波會被近旁的欄板反射,形成顯著的回音

古代中國將單數稱作陽數,雙數稱作陰數。在陽數中,數字9是「陽數之極」,表示天體的至高至大,叫作「天數」。圜丘壇的欄板望柱和台階數等,處處是9或者9的倍數。頂層圓形石板的外層是扇面形石塊,共有9層。最內一層有9塊石塊,而每往外一層就遞增9塊,中下層亦是如此。三層欄板的數量分別是72塊、108塊和180塊,相加正好360塊。

古尺計算圜丘三層壇面的直徑,最上一層直徑是九丈,名曰「一九」;第二層直徑十五丈,名曰「三五」;下面一層直徑二十一丈,名曰「三七」,這樣便把一、三、五、七、九五個「天數」全部使用進去。三層壇面的直徑總和為四十五丈,除了是九的倍數外,還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8]

圜丘壇外有兩重圍牆,內圓外方,四面各闢櫺星門一座。西南角有望燈台三座(南北二座只余遺蹟),東南角有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台。壇東還有神庫、神廚、宰牲亭、祭器庫、樂器庫和棕建庫等附屬建築。

皇穹宇

[編輯]
皇穹宇

圜丘壇以北是皇穹宇,祭天時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這裡。它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1538年)起改稱皇穹宇。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後為鎏金寶頂單檐攢尖頂建築,用藍色琉璃瓦鋪設屋頂,象徵青天。大殿直徑15.6米,高19.02米,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撐起巨大的殿頂,三層天花藻井層層收進,構造精巧。殿正中有漢白玉雕花的圓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整個殿宇的外觀狀似圓亭,坐落在2米多高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上,周圍均設石護欄。

正殿東西各有配殿。東配殿供奉神牌為:大明之神、北斗七星之神、木火土金水之神、二十八宿之神、周天星辰之神;西配殿供奉神牌為:夜明之神、雲師之神、雨師之神、雷師之神、風伯之神。

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圓形圍牆環繞,牆高3.72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內側牆壁由磨磚對縫砌成,弧度規則,牆面平整光潔,能夠有規則地傳遞聲波,而且回音悠長,故稱「回音壁」。另外,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門中間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塊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門窗關閉而且附近沒有障礙物的情況下,站立於第一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回音一聲;於第二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回音兩聲;於第三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回音三聲。此外,還有被稱為「對話石」的聲學現象——在石板路由南向北第三塊石板上的人,可與位於東配殿東北角(或西配殿西北角)的人對話,兩人雖距離較遠,且隔着配殿,但對話異常清晰。

祈年殿

[編輯]

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位於祈谷壇中央,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天壇最早的建築物,也是最有名的。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繕後,改名為祈年殿。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於雷火,數年後按原樣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徑32.72米的圓形建築,鎏金寶頂藍瓦三重檐攢尖頂,層層收進,總高38米。

祈年殿的內部結構比較獨特,不用大梁和長檁,僅用沉香木[9]和枋桷相互銜接支撐屋頂。光緒年間重建後殿內有楠木柱二十八根,數目排列切合天象:中央4根龍柱高19.2米、直徑1.2米,象徵四季,中圈12根金柱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外層12根巨柱象徵一天十二個時辰,中層和外層相加象徵二十四節氣,三層柱總共28根象徵二十八宿。殿內地板的正中是一塊圓形大理石,帶有天然的龍鳳花紋,與殿頂的蟠龍藻井和四周彩繪金描的龍鳳和璽圖案相互呼應,使整座殿堂顯得十分富麗堂皇。

附屬建築

[編輯]
天壇齋宮大殿

天壇的附屬建築主要有齋宮和神樂署;原本還有犧牲所等,現已被毀。

齋宮在西天門內,是皇帝在祭祀前的沐浴齋戒之所。宮殿面向東,占地約4萬平方米,外圍有城壕環繞,內部房屋總共60多間。大殿面闊五間,殿內沒有梁枋木柱,因此也被稱作無梁殿。正殿的月台上有兩座石亭,左為齋戒銅人亭(相傳是仿魏徵像鑄造的)、右為時辰牌位亭。殿後有寢殿五間,東北隅有鐘鼓樓一座,內懸明永樂年間鑄造的「太和鐘」一口。

神樂署在西天門外,是專門用來培訓祭祀樂舞人員的機構,俗稱天壇道院。內有三進院落,前殿面闊五間,用於排演,後殿面闊七間,供奉神祇。兩旁的東西跨院內還有不少從屬建築。

建築特色

[編輯]

天壇建築的主要設計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遼闊高遠,以表現「天」的至高無上。在布局方面,內壇位於外壇的南北中軸線以東,而圜丘壇和祈年壇又位於內壇中軸線的東面,這些都是為了增加西側的空曠程度,使人們從西邊的正門進入天壇後,就能獲得開闊的視野,以感受到上天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單體建築來說,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圓形攢尖頂,它們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層層收縮上舉,也體現出一種與天接近的感覺。

天壇還處處展示着中國傳統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徵的表現手法。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寓意着傳統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而主要建築上廣泛地使用藍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壇重視「陽數」、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設計,也是這種表現手法的具體體現。

此外,在天壇中的大片柏樹林在創造肅穆、靜謐的環境方面也起很大作用,利用姿態挺拔和色調沉靜的常綠樹所具有的莊嚴肅穆的性格,襯托祠祀的有效手法;人們感到大片蒼翠濃郁的柏樹林,在祭祀時候增加人們的肅穆感。

文化

[編輯]
天壇傳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東城區
分類民間文學
序號1029
編號項目I—85
登錄2011年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公园简介. 天壇公園. 2010-03-14 [2023-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9. 
  2. ^ 2.0 2.1 2.2 呂厚均. 北京天坛祭天建筑文化象征意蕴研究,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碩士論文). 黑龍江大學. 2007. doi:10.7666/d.y1125601. NLC 003873825. 
  3. ^ 历史. 天壇公園. 2023-05-19 [2023-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2. 
  4. ^ 4.0 4.1 走近天坛公园_历史名城_首都之窗_北京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beijing.gov.cn. [2023-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1). 
  5. ^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華網. 2024-07-27 [2024-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8). 
  6. ^ 【景区推荐】天坛公园. 微信平台:中國旅遊景區協會. 2023-05-19 [2023-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9. 
  7. ^ 7.0 7.1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輯委員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批至第五批)•第Ⅰ卷.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4. ISBN 7501015252. 
  8. ^ 柳, 肅. 天壇. 中國建築. CHINESE ARCHITECTURE. Vol. 023 (錦繡出版 (王進榮)). 2003年8月15日: 第19頁. 
  9. ^ 《影響你一生的100個建築故事》 作者:王燕、付地紅、許堅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