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埃米爾·維爾哈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埃米爾·維爾哈倫
Émile Verhaeren
維爾哈倫像,泰奧·范里塞爾貝格
出生1855年5月21日
 比利時聖阿曼茲
逝世1916年11月27日(1916歲—11—27)(61歲)
 法國魯昂
職業詩人劇作家
國籍比利時
文學運動象徵主義
施影響於瓦列里·布留索夫艾青

簽名

埃米爾·維爾哈倫Émile Verhaeren,1855年5月21日—1916年11月27日),比利時法語詩人,劇作家。象徵主義詩歌的創始人之一。

早年與教育

[編輯]

維爾哈倫生於比利時安特衛普省聖阿曼茲一個說法語的中產階級家庭,不過維爾哈倫也可以說當地的弗拉芒語。在布魯塞爾的學校學習兩年後,十一歲時他被送到根特聖巴伯學院,一所校規嚴格的耶穌會寄宿學校就讀。他和喬治·羅登巴克是同學;幾年之後莫里斯·梅特林克和Charles van Lerberghe也進入學院就讀。畢業後,維爾哈倫在叔父的油業工廠里工作一年,隨後進入魯汶天主教大學學習法律。維爾哈倫在大學裡結識了一些興趣相投的朋友。1879年,他在學生刊物上發表了第一篇作品《再沒有詩人》。1881年,從魯汶大學畢業的維爾哈倫到埃德蒙·皮卡爾的律師事務所實習,皮卡爾是一位積極組織文藝圈活動的人,維爾哈倫也得以接觸很多年輕和激進的藝術家和作家。

早期創作

[編輯]

1881年文藝刊物《年輕的比利時》創刊,主要刊登文藝評論。維爾哈倫積極在上面發表評論文章,把詹姆斯·恩索爾英語James Ensor這樣有天賦的藝術家介紹給公眾。1883年他積極參與了藝術家圈子二十人協會的建立,並在二十人協會的刊物《現代藝術》上發表藝術評論文章。此時,他和二十人協會中的新印象派畫家泰奧·范里塞爾貝格建立了終生不渝的友誼。兩人之間進行了大量的通信,在其中一封信中,范里塞爾貝格這樣描述維爾哈倫「他有着獨一無二的個性,是一股不可戰勝的旋風,他不會用布爾喬亞的那套規則來煩自己,他以自己的直率激勵和征服其他人。」

受到左拉的自然主義觀點和雅各布·喬登斯揚·斯特恩等人畫作的啟發,維爾哈倫寫了一些反映弗拉芒人熱情樂觀的詩歌,於1883年以《弗拉芒的女人》為名出版。這部詩集立即受到了法國高蹈派的歡迎,但在宗教氣氛濃郁的故鄉引起了反對,他的父母甚至想過把出版的詩集都買下來毀掉。到了1885年,維爾哈倫去了希邁附近的修道院尋求寧靜,不久他的第二部詩集《修道士》出版,這部作品一反之前的風格,強調禁慾,帶有宗教神秘感。《修道士》未取得他預想的成功,這一打擊加上身體上的疾病,使維爾哈倫陷入了危機。他到各國旅遊,最後旅居英國,陸續發表了《黃昏》、《瓦解》和《黑色的火炬》三部詩集,反映了自己的精神危機。

創作成熟期

[編輯]
維爾哈倫在讀自己創作的詩歌,創作於1903年

1891年8月24日,維爾哈倫和頗有天賦的列日藝術家Marthe Massin結婚,之後搬到布魯塞爾居住。他開始接近工人運動,發表了詩集《我的道路上出現的事務》。1892年他加入了比利時工人黨,協助建立「人民之家」的藝術分會,還積極參與社會調查。次年他以自己調查所得素材寫了詩集《妄想的農村》,描繪了城市的迅速發展給農村帶來的災難。在1895年的詩集《像觸手一樣擴展的城市》和《幻想的農莊中》,維爾哈倫深化了這一主題,塑造了很多勞動人民的形象。

1898年,維爾哈倫創作了自己的第一部戲劇《黎明》 這部四幕劇由散文和詩交替寫成,《黎明》繼續了詩歌的主題,抨擊了社會的不公正和鄉村生活的衰敗。《黎明》上演後不久,維爾哈倫離開比利時,移居巴黎附近的聖克盧,他在這裡寫了五冊歌頌歐洲各國人民間友誼和團結的詩集。1910年代維爾哈倫已經譽滿全歐,受到羅丹埃德加·德加馬拉美、梅特林克、斯蒂芬·茨威格等人的崇敬。他影響了瓦勒里·勃留索夫為代表的俄國象徵主義運動。1911年他和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當年的獎頒給了他的朋友梅特林克。他的作品被翻譯成二十餘種文字,其德文譯者為茨威格[1][2]。1912年,他創作了悲劇《斯巴達的海倫》該劇除了在法國,還在德國和俄國上演。

社會活動與去世

[編輯]

維爾哈倫是個和平主義者,一戰的爆發和德國入侵中立的比利時讓他十分痛心。他在歐洲四處旅行,發表演講。他到英國避難,出版了散文集《浴血的比利時》和詩集《德國的罪行》等作品,譴責德國對比利時的入侵。1916年11月27日維爾哈倫到魯昂作一次演講。演講結束後,維爾哈倫趕到火車站時發現回巴黎的末班火車正要開動,他正想登上火車,卻不幸掉下鐵軌身亡。同行的范里塞爾貝格和安德烈·紀德將此事通知了維爾哈倫的夫人。維爾哈倫被葬回他的故鄉。1955年,在維爾哈倫的故鄉聖阿曼茲建立了博物館,陳列他的手稿和朋友們之間的通信。

主要作品

[編輯]
維爾哈倫的手稿《在麥田裡》,發表於1904年2月份的《羽毛》雜誌上
  • 《弗拉芒的女人》(Les Flamandes, 1883)
  • 《修道士》(Les moines, 1886)
  • 《黃昏》(Les soirs, 1888)
  • 《瓦解》(Les débâcles, 1888)
  • 《黑色的火炬》(Les flambeaux noirs, 1891)
  • 《妄想的農村》(Les campagnes hallucinées, 1893)
  • 《觸手般擴展的城市》(Les villes tentaculaires,1895)
  • 《幻想的鄉村》(Les heures claires, 1895)
  • 《生活的方方面面》(Les visages de la vie, 1899)
  • 《喧囂的力量》(Les forces tumultueuses, 1902)
  • 《複合的光彩》(La multiple splendeur, 1906)
  • 《最高的節奏》(Les rythmes souverains, 1910)
  • 《戰爭的紅翼》(Les ailes rouges de la guerre, 1916)
  • 《熊熊的火焰》(Les flammes hautes,完成於1914年,去世後於1917結集出版)

劇本

[編輯]
  • 《黎明》
  • 《菲力浦二世》
  • 《斯巴達的海倫》
  • 《黃昏》

參考文獻

[編輯]
  1. ^ S. Zweig, Die Welt von Gestern
  2. ^ Stefan Zweig: Rembrandt, Insel Verlag, Leipzig 1923

外在鏈接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