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禮拜堂
台城禮拜堂 | |
---|---|
台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台城鎮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民國 |
認定時間 | 2002年 |
台城禮拜堂,位於中國廣東省江門市台山市台城鎮,為台山市的一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公布時間為2002年。
台城禮拜堂的歷史年代為民國。
名稱
[編輯]台城禮拜堂,歷史上有多個名稱。堂名原為剛德堂,或江德堂,粵語「剛」與「江」字同音,因紀念西人剛德牧師(Rev. Ira Miller Condit)捐助築堂費用而得名。又因地處西門街(今稱台西路,舊縣城西城門以西),而俗稱西門堂,以地名命之以示區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經歷五十年代基督教宗派大聯合,台城及周邊地區各新教宗派合併於剛德堂,成為台城唯一的崇拜場所,故現今多稱為台城堂。
歷史
[編輯]1880年左右,美北長老會派遣傳教士富利惇前往廣東的四邑地區,即新會、新寧(今台山)、開平、恩平傳教,建立基址。此地區是中國晚清有名的僑鄉,出洋者眾,尤其因淘金熱、太平洋鐵路工程的興起,大批邑人前往北美謀生。由於華人的聚集,北美各大城市形成華人聚居區,美國本土不少教會嘗試接觸當地的華人社區,向華人傳播福音,並協助華人融入主流社會。其中長老會是其中一個主要積極參與者,前往這些華人在中國的家鄉宣教和在美國本土華人社區傳播福音這兩項事工相輔相成。
富利惇抵達台山後,先在縣城南門外街租鋪一間,設為福音堂,並附設義學,這是剛德堂歷史的開端。當時有本地華人助手兩名,曾子剛和伍文慶(伍文慶牧師後往加拿大,為多倫多中華基督教長老會的拓荒者)。1891年,牧師那夏禮(那夏禮即培英中學之創辦人、校祖)和譚約瑟選立陳宜道和黃天爵二人擔任長老。
鑑於城南福音堂址位置偏僻,衛生條件極差,教會遂打算在西門街一地段購地自建堂址,然而當時風氣未開,基於仇教、風水等原因,購地建堂遭到街坊鄰里等多方阻撓,官府也束手無策。於是剛德與富利惇牧師分別稟請美國駐廣州領事館,並照會兩廣總督張制軍,說及「美國長老會契買新寧縣西門街空地,欲建設教堂,屢被士人抗阻,不准起高,本領事欲親往此處,量度該地方之廟宇祠堂之高低,照尺寸建造云云。」[1]幾經波折,教會終得地方應允,於1896年將新堂建設完工,以「剛德宣道堂」命名之,以紀念剛德牧師捐贈建築費500美金。同時並開設剛德學校,堂內設剛德男校,對面則興建剛德女校。
1907年,北美長老會華人信徒回粵組建「華人長老自理傳道總會」,亦稱四邑長老自理傳道會,即廣東長老傳道會前身,脫離西差會,由華人自立自理。此會華僑背景深厚,其堂點遍布僑鄉台、開、恩、新四地及省城廣州。1916年,廣東長老傳道會在剛德堂旁邊興建一座建築,命名為富利惇紀念堂,以紀念富利惇牧師對教會的貢獻。
剛德堂地處台城縣城,能通達四鄉,是廣東長老傳道會的中心堂點之一。
1922年,以長老黃煦春為首,發起募捐,重建剛德堂與剛德小學。黃煦春率先慨捐五千大元作作為提倡,海外會眾紛紛捐款。黃長老被選為擴建堂校之總理,不遺餘力推動重建工作[2]。新落成禮拜堂建築面積640平方米[3],為典型的長老會式對稱雙塔立面,牆砌紅磚,灰碌筒瓦。
1922年,隨着廣東長老傳道會加入中華基督教會,剛德堂成為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下的一個堂會。
1959年,台山基督教宗派大聯合,台城城區的剛德堂、公理堂(綱紀慎堂)、浸信會、循道會、安息日會及周邊的平崗堂、四九堂、五十堂合併,保留剛德堂為本區唯一崇拜場所,自此剛德堂改成台城堂。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教堂被迫停止活動。
1981年4月,復堂恢復正常宗教活動,是廣東省內較早復堂的堂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