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
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創建於1960年,是中國大陸北方的第一個天文學院系。
1958年10月,天文教學小組被取消,改為由教師、學生、工人三結合的物理學系第三研究室,馮克嘉先生擔任該室主要負責人。研究室成立時確定的研究方針是:科學研究應該結合教學,結合國家建設需求,應有明確的社會目的性,而太陽與國民經濟關係甚為密切,因而確定開發太陽物理工作。為了建設這方面的設備,利用物理樓電梯通道建立了太陽塔,並為製造塔內全部光學儀器興辦了一個光學儀器廠,在眾人日夜苦戰、刻苦鑽研下,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天文研究室擁有了一個集光學觀測、分光觀測和射電觀測為一體的小型綜合天文台。
1959年9月,北京師範大學光學儀器廠正式成立。同年10月,物理系主任金永齡在全系大會上正式提出:將物理系擴建成「四系、三所、一台」,四係指無線電電子學系、核物理學系、天文學系、物理學系,一台是北京師範大學教學用天文台。
1959年底,北師大副校長劉墉如,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馬建民,物理系主任金永齡聯合向教育部申請在北京師範大學建立天文系。1960年2月,教育部批准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正式成立。同年6月24日,教育部黨組報呈國務院文教辦和中宣部的《關於北京師範大學今後發展方向和方針任務的請示報告》中,明確將天文系的「天文物理專業」和「天文光學專業」列入北師大的專業設置方案。
天文系剛成立沒有幾年就經歷了「文化大革命」。20世紀八九十年代,正值國家改革開放和大發展的時代,天文系抓住發展機遇,申請到了天體物理博士點,發展計算機和Email工作、當時成為學校Email中心,狠抓科學研究、堅持教學和科研共發展、出版了在國內很有影響力的教材,重視實習和學生的天文實踐。90年代末,天文系進一步加強了和北京天文台等天文單位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的工作,建立了聯合基地。
2000年,北師大啟動了「北師大百年校慶」有關籌備工作,北師大天文系本科81級畢業生朱進當時在國家天文台參加施密特望遠鏡CCD多天體測光研究工作並主持小行星CCD觀測研究項目,希望將他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北師大星」。在時任北師大校長袁貴仁、天文系以及國家天文台相關負責同志的支持下,2001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提名委員會正式批准後,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國際編號為8050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北師大星」,為師大百年校慶獻禮,北京師範大學也成為國內繼北京大學之後第二所大學獲得小行星命名的高校。
進入21世紀,天文系觀點探測研究室與物理系、低能所光學專業聯合成立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先後與國家天文台和雲南天文台簽署了共建天文學實踐基地,並共建了80厘米「國家天文台—北京師範大學望遠鏡」(NBT)和60厘米「雲南天文台—北京師範大學望遠鏡」(YBT)。2007年,天文系入選教育部特色建設專業,次年又入選北京市特色建設專業。期間天文系引進的教授在北師大參與了多項國際國內重大科研項目,多次主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為天文系的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
2010年後,北師大天文系加入了學校「985」數理平台基地,使天體物理獲批為北京市重點學科。同時增設了天文學博士後流動站,通過引進和培養,天文系國字頭人才比例居全校前列,成為多項雙邊或多邊國際合作項目的中方牽頭單位。從10級開始,天文系進行了教學國際化的大膽嘗試,全年級成建制出國研修,還參與了國際處牽頭的和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2+2人才培養合作協議的簽訂,與荷蘭萊頓大學天文台建立合作為本科生出國留學開闢新渠道[2]。天文系注重實踐教學,在物理樓頂增設了10太小望遠鏡組成的望遠鏡群,建設了校內互動式數字天象廳,啟動了教十樓太陽塔的重建。2012年,天文系與國家天文台共建校外人才培養基地獲得北京市立項,是全國高校首個省市級天文校外人才培養基地項目。
2018年,天文系獲得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天文系目前,北師大天文系與國家天文台、新疆天文台共建的慕士塔格50厘米望遠鏡即將投入使用,與國家天文台簽署合作成立天體等離子體模擬聯合實驗室緊張順利進行,引力波實驗室進入實質建設階段,1.9米望遠鏡項目立項也在推進中。2019年南苑F座新辦公用房投入使用,同時提供給引力波團隊500平方米實驗用房,改善了天文系教職工的工作和實驗環境。2017年,朱宗宏教授榮獲教育波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二等獎;天文系團隊科研成果獲評中國十大天文科技進展[3]。
2020年,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迎來新的甲子。2020年10月,由中國天文學會主辦,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和北京天文學會承辦的中國天文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在北京師範大學順利召開[4]。同年12月,天文系教師林琳與合作團隊關於快速射電暴的研究成果獲得Nature年度十大科學發現[5],次年獲得我國2020年度十大天文科技進展[6]。
2021年7月,北京師範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簽署共建「北京師範大學天文與天體物理前沿科學研究所」合作協議,研究所為掛靠建制性科研機構,依託天文系建設管理。[7]
現狀
[編輯]天文系系辦位於北師大北太平莊主校區南院F座。大部分教研室和教室辦公室位於教十樓二層、三層和四層,研究生實驗室位於教十樓三層和教九樓五層。校內有三座天文台。現任系主任是仲佳勇教授,系黨總支書記是李慶康教授。
教師隊伍
[編輯]天文系現有教職工41人,其中教學科研崗31人,教授20人,副教授6人,講師5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和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青年千人和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4人,北京市教學名師獎獲得者2人。天文系天文學專業為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專業建設點,也是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學生情況
[編輯]天文系本科每學年招生20人左右,學制4年。碩士研究生學制為2年或3年,學術學位博士研究生為3年,本科直博生為5年[8]。
教學與科研
[編輯]天文系有良好的科研氛圍,本科生二年級開始可以申請「本科科研基金」跟隨系內老師從事天文學科研工作。研究生按照負責的導師進行課題化培養。
專業設置
[編輯]教研室、實驗室
[編輯]- 天體物理實驗室
- 天文教學綜合實驗室
- 天文探測技術實驗室
- 衛星精密定軌實驗室
- 多波段天文數據中心
- 天文觀測研究中心:建有三座天文台極其配套終端設備
- 天文學系光電探測研究室:與物理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光學專業聯合成立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應用光學實驗室
研究所
[編輯]- 北京師範大學天文與天體物理前沿科學研究所[7]
天文台
[編輯]- 科技樓頂天文台:建有半球型滑動圓頂,裝配口徑40厘米Meade望遠鏡。樓頂同時有一台2.3米口徑小型射電望遠鏡
- 教九樓頂天文台:建有超半球型天窗式圓頂,裝配口徑40厘米望遠鏡
- 教十樓頂天文台:學生活動使用的小望遠鏡
- 北師大天文系慕士塔格50厘米高分辨率望遠鏡[9]
- 南山50厘米大視場全自動望遠鏡[10]
- 北師大慕士塔格1.9米光學望遠鏡[11]
辦學合作
[編輯]- 與國家天文台聯合設立天文研究基地
- 改造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站的85厘米口徑反射望遠鏡,組建為國家天文台——北京師範大學望遠鏡(NBT)
- 與國家天文台雲南天文台共建「天文望遠鏡及天文教學合作基地」
- 天文系宇宙學與地外文明研究團組與國家天文台(NAOC)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巡天團組及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Berkeley)伯克利搜索地外文明科研中心(BSRC)簽署三方合作搜索地外文明計劃(SETI)協議[12]
學生活動
[編輯]天文系學生團體包括學生會和天文學社。學生會組織全系學生的日常活動,天文學社是天文學愛好者社團,在北師大全校並聯合北京市各高校開展天文和科技普及活動。天文系學生熱愛體育運動,與哲學、社會、教育聯隊奪得了2019年北師大「太陽杯」足球冠軍聯賽冠軍,與物理聯隊奪得了2019年、2021年北師大「星星杯」排球賽冠軍、亞軍。
傑出畢業生
[編輯]參見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 1.0 1.1 陳黎; 陳陽. 孫真 李俊萍 , 編. 观天习文: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建系60周年. 北京市東城區地安門東大街70-9號: 當代世界出版社. 2020.10. ISBN 978-7-5090-1344-1.
- ^ [1]
- ^ 存档副本. [2021-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6).
- ^ 存档副本. [2021-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6).
- ^ 存档副本. [2021-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6).
- ^ 存档副本. [2021-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6).
- ^ 7.0 7.1 存档副本. [2021-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6).
- ^ 存档副本. [2021-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6).
- ^ 存档副本. [2021-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6).
- ^ 存档副本. [2021-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6).
- ^ 存档副本. [2021-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6).
- ^ 存档副本. [2021-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