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北京安徽會館

座標39°53′36″N 116°23′01″E / 39.8933684°N 116.383692°E / 39.8933684; 116.38369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9°53′36″N 116°23′01″E / 39.8933684°N 116.383692°E / 39.8933684; 116.383692

北京安徽會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 中國北京市西城區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6-313
認定時間2006年

北京安徽會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後孫公園胡同3號、25號、27號,原是安徽省人士在北京的會館。安徽會館戲樓是北京市現存的四座民間大戲樓之一(其他三座是正乙祠戲樓湖廣會館戲樓陽平會館戲樓)。

歷史

[編輯]

安徽會館建於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由李鴻章李瀚章淮軍將領集資,利用孫公園(明末清初學者孫承澤的私宅)舊址興建。安徽會館是淮軍將領和安徽籍達官顯貴在北京的活動場所。[1]安徽會館占地9000多平方米,其中還建有一座戲樓,是清朝末年北京規模最大的會館建設工程。光緒十五年(1889年)曾失火燒毀,後重建。李鴻章在初建和重建中都為其捐款,並寫有《新建北京安徽會館記》和《重修北京安徽會館碑記》。戊戌變法時期,安徽會館是強學會的所在地。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安徽會館是北京作為京劇的發祥地留下的唯一文物建築。清朝同治、光緒年間,徽班三慶班以及名演員程長庚劉趕三等人常在此演出,光緒十二年(1886年)三慶班在安徽會館的演出戲單保留至今。洪昇的《長生殿》曾在此演出,京劇演員譚鑫培也曾在此登台。[3]

1992年起,宣武區人民政府啟動安徽會館騰退修繕工作,但一直進展不大。2009年7月,椿樹街道辦事處向安徽會館內的居民承諾每平方米26800元人民幣的安置費,但到2010年僅有兩戶人家遷走。截至2010年,安徽會館內仍然有3471平方米建築沒有騰退,涉及居民116戶。[1]

2013年,安徽會館的碧玲瓏館、神樓、戲樓修繕完工。此後,椿樹街道對這部分建築進行利用,於2014年對外開放,用於展覽及演出,但暫時不對個人開放。安徽會館是作為政府公益性項目修繕,所以今後也不會開展市場化運作。安徽會館的其他部分尚未騰退完,仍是民居。安徽會館周邊騰退已列入西城區十二五規劃。[3][2][4]

建築

[編輯]

據說當年安徽會館占地面積9000多平方米,共有房屋219間半。清朝光緒年間《京城安徽會館存冊》載,安徽會館分為中院、東院、西院,中院有五進院落,會館有三道大門,會館內有中夾道、西夾道將三個院落分隔,夾道之間的門又將三個院落連為一體。[3]

根據2014年的報道,今25號院屬於中院,現在是一座只有一進的大雜院,院內都是各戶居民私搭的廚房。[3]25號院有原安徽會館的正門,門前現存兩尊石獅。[1]今27號院屬於西院,院內也都是各戶居民私搭的廚房及儲物間。[3]

截至2014年,獲得整修的部分僅是核心區的三處建築:中院第四進的碧玲瓏館、戲樓以及第三進的神樓。重修後的建築恢復了原貌。穿過大門前的竹林,可見「北京安徽會館」、「始建於1868年」的大字。走進大門,可到達碧玲瓏館、神樓、戲樓。[3]

  • 碧玲瓏館:位於整修後部分的北側,已成為「會館徽韻」館廳,入口處設有安徽會館沙盤。館廳內介紹安徽會館作為京劇在北京的發祥地之一的歷史文物及介紹。[3]
  • 神樓:已成為「梨園雅韻」館廳。館廳內展出京劇樂器、臉譜、戲衣等等,重要展品有梅葆玖給「椿樹杯」題寫的墨寶,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頒發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牌匾,60位京劇演員一起簽名的摺扇。牆上設有北京戲樓戲園分布圖、名伶故居分布圖,並且播放歷屆「椿樹杯」北京市社區京劇票友大賽片段。館廳內還設有京劇變臉互動體驗項目。[3]
  • 戲樓:已成為「戲樓曲韻」館廳。台下放置有標着「北京安徽會館」的實木桌椅,席間放有不少老照片。[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北京安徽会馆“枯木逢春”,安徽新闻,2010-02-04. [2014-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2. ^ 2.0 2.1 安徽会馆周边胡同复古修缮,和讯网,2013-07-13. [2014-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安徽会馆大戏楼年内开锣,北京日报,2014-02-07. [2014-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6). 
  4. ^ 安徽会馆大戏楼重张开放,北京青年报,2014-05-25. [2014-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