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廟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4年10月21日) |
北京孔廟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北京市東城區 |
座標 | 39°56′42″N 116°24′30″E / 39.94511°N 116.40831°E |
分類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時代 | 元至清 |
編號 | 3-82 |
認定時間 | 1988年 |
北京孔廟位於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街,是僅次於山東曲阜孔廟的中國第二大孔廟,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是元明清三代中央政府官方祭祀孔子的場所,除了三代皇帝,袁世凱在自封為中華帝國皇帝之後也曾前往北京孔廟祭孔。
孔廟占地約2萬平方米,有四進院落。分布於中軸線上的建築從自南向北順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孔廟內收藏有自元以來各代科舉進士題名碑、乾隆年間仿製的西周石鼓以及由江蘇金壇貢生蔣衡手書的十三經碑林189塊。
歷史
[編輯]北京孔廟始建於元代。元初,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後,為籠絡漢人,命承襲歷代舊典,遣宣撫王楫於金樞密院舊址建「宣聖廟」以祭祀孔子。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中書左丞相哈刺哈孫奏請建立廟學。[1]大德六年(1302年),正式選地建廟,到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2]次年,詔命加諡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此詔書石碑,現仍立於大成門前。至順二年(1331年)詔令孔廟配享皇宮規制,於四隅建角樓。元末戰亂,孔廟荒廢。明永樂九年(1411年)重修;嘉靖九年(1530年)改革禮制,增建崇聖祠。清乾隆二年(1737年)高宗諭改各殿頂為黃琉璃瓦,崇聖祠用綠琉璃瓦。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將祭孔禮儀升為大祀,並對孔廟進行了大規模修繕,將原來七間三進的大成殿改為九間五進,工程持續到民國五年(1916年)方告竣工。民國十七年(1928年),孔廟始對各界開放。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孔廟被改為北京市幹部管理學校、北京市戲曲學校、北京市圖書發行學校等。1966年8月23日,北京文聯、女八中的紅衛兵響應毛澤東的「要武(斗)嘛」的號召,在此批鬥折磨蕭軍、老舍等文化界名人,造成次日老舍的自殺,是為八二三事件。1979年後孔廟成立了首都博物館使用,主要陳列和收藏北京歷史文物。1988年1月13日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006年首都博物館遷到北京西長安街延長線白雲路。2008年成立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建築
[編輯]北京孔廟作為國家級祭孔廟宇,規模甚大,建築物的級別也較高。
先師門
[編輯]孔廟大門為先師門,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單檐歇山頂,檐下斗拱體量碩大,為元代遺物。先師門兩側連接廟宇的外圍牆猶如城門,大門外左右兩側各有下馬碑一塊,碑上刻滿、漢、蒙、回、托忒、藏六種文字的「官員人等至此下馬」。
大成門
[編輯]先師門後,迎面即是大成門。大成門創建於元代,清代重修,面闊五間,進深九檁,單檐廡殿頂。整座建築坐落在高大磚石台基,中間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龍紋圖樣,五龍戲珠,栩栩如生。大成門前廊兩側擺放着十枚仿製的石鼓,每枚鼓面上篆刻一首上古遊獵詩。
大成殿
[編輯]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後毀於戰火,明永樂九年(1411年)重建,面闊七間,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擴建為九間。大殿為重檐廡殿頂,上掛黃琉璃瓦,殿內金磚鋪地,內頂施「團龍井口」天花,其規制是當時最高的建築等級。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牌位,兩側設「四配十二哲」牌位配享。神位前置祭案,上設尊、爵、卣(yŏu)、籩(biān)、豆五種祭器,均為清乾隆時御製。大殿內外高懸清康熙至宣統九位清代皇帝的御匾,以及民國總統黎元洪等的牌匾。
其他文物
[編輯]在孔廟後西側,有一處由近兩百座高大石碑組成的碑林,刻着十三冊儒家經典。這部石經的藍本是雍正年間的江蘇金壇貢生蔣衡歷時12年手書而成。
此外,北京孔廟內還生長有很多數百年歷史的古樹,其中最大的一棵柏樹生長在大成殿前石階下,被稱為觸奸柏,為元代國子監祭酒許衡所植,已近七百年的歷史。相傳明朝奸相嚴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時,行至樹下,被樹枝揭掉了他的梁冠,人們便認為柏樹有知,能夠辨別忠奸,因此稱之為「觸奸柏」或「辨奸柏」。
圖片
[編輯]-
大成殿,1871年拍攝
-
大成門,1871年到1872年間拍攝
-
「萬世師表」匾額
-
先師門
-
大成門
-
大成門和孔子像
-
大成殿
-
大成殿
-
孔廟古樹
-
崇聖祠前的許願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