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樂
外觀
農樂 | |
韓語名稱 | |
---|---|
諺文 | 풍물 |
漢字 | 風物 |
文觀部式 | Pungmul |
馬-賴式 | P'ungmul |
朝鮮族農樂舞 * | |
---|---|
國家 | 中國 |
參考自 | 213 |
地區 ** | 亞太地區 |
入冊歷史 | |
入冊歷史 | 2009年 |
*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命名 **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分類地區 |
韓國農樂 * | |
---|---|
國家 | 韓國 |
參考自 | 717 |
地區 ** | 亞太地區 |
入冊歷史 | |
入冊歷史 | 2014年 |
*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命名 **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分類地區 |
Nongak | |
諺文 | 농악 |
---|---|
漢字 | 農樂 |
文觀部式 | Nong(-)ak |
馬-賴式 | Nongak |
農
農樂最初源於集體農作文化,在農民作農活,鄉村聚會(婚禮)和朝鮮巫教的儀式中表演。現代的農樂已經演變成了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中國吉林省的朝鮮族農樂舞、韓國的韓國農樂分別於2009年、2014年列入世界非遺名錄。
中國境內的農樂舞多為近代傳入,包含滿洲國時期經由滿拓會社朝鮮族開拓團傳入的,如1927年從江原道移民至汪清縣大興溝鎮影壁砬子(今該村已改隸雞冠鄉)、1938年從慶尚南道移民至安圖縣長興鄉的。二戰後,部分朝鮮族在中共的帶領下歸化中國國籍並獲得中華民族身份,[1]:726,其農樂藝術隨卽成爲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與祭祀有關的儀式部分被認定為「封建的」、「迷信的」東西遭取締,舞蹈部分則被強化朝鮮族民族性,其中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名錄的朝鮮族農樂舞有汪清縣象帽舞、桓仁縣乞粒舞和鐵嶺市假面舞,還有若干入選省級名錄的藝術形式,最終「農
參考
[編輯]- ^ 孫春日. 《中国朝鲜族移民史》.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年9月. ISBN 978-7-101-06535-0.
- ^ 朴永光《论“场景”中的朝鲜族农乐舞》. [2020-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