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全唐文補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全唐文補編》一百六十卷并附錄四種、《全唐文再補》八卷、《全唐文又再補》十卷,陳尚君編,補清仁宗欽定《全唐文》,陸心源唐文拾遺》、《唐文續拾》未及收錄的唐、五代文。

概要

[編輯]

1986年《全唐詩補編》出版後,陳尚君便開始著手《全唐文補編》之編輯,並獲得中華書局編輯部支持。就現存唐人著述進行調查,考證《全唐文》、《唐文拾遺》、《唐文續拾》錄文缺失之處,撰為札記。並擬定以唐宋典籍、佛道藏、敦煌遺文、石刻碑帖等為主要輯錄依據。

陳氏認為,清人採錄唐宋典籍,搜羅雖廣,但仍多所遺漏,並據近代新出善本與日本所藏寫本補其不足。金石遺文則以明清金石學著作、地方金石志、方志所錄為主,當代新出墓誌銘因有周紹良編《唐代墓誌彙編》,所以一概不錄,避免重複;惟《全唐文》、《唐文拾遺》雖已收錄,但現代有良拓、新拓,錄文較齊全者,則仍重加收錄[1]。佛藏以《大正藏》、《續藏經》為主,並參用二藏以外的釋書,但《高麗藏》、《宋藏遺珍》、《中華大藏經》雖然也有部分唐代遺文,以工作量繁重而未及採錄。

錄文斷限,由隋入唐者,不論其文作於何時,一概全收。五代十國人入宋者,原則只收入宋以前文,但如有《全宋文》失收之文,仍加採錄。書儀變文、契約文書現代為專門之學,別有專著,所以不另收錄。

1991年本書初稿完成後,覆校期間,1993年周紹良《唐代墓誌彙編》出版,同年秋依中華書局編輯部意見,將已見於該書之方志所錄墓誌銘刪除,並增加若干新見遺文。重校修正期間,因新見唐代文獻刊行及學者考古報告,所得遺文,另編為《全唐文再補》八卷,共得文209篇、作者87人。1998年進入三校後,因出版技術變遷,由鉛字排印改為電腦排版,必須重新排版,至2004年底方問世,重排校對期間所新得遺文約460篇,則編為《全唐文又再補》十卷,與《全唐文再補》同附於本書之末[2]

評價

[編輯]

《全唐文補編》出版後,陳尚君本人指出,《全唐文》的錄文規範,不一定能滿足現代學者需求。如《全唐文》依歷代總集傳統,不錄碑刻撰、書者結銜;部分豐碑碑陰如大足的韋君靖碑、正定的李寶臣紀功碑、西安的郭氏家廟碑,碑陰所刻雖非文章,但極富資料參考價值,《全唐文補編》雖盡可能採錄,但限於體例和篇幅而不可能兼取。因為此例一開,就要盡錄造像記和陀羅尼經幢中大量篇幅極其繁複的題名文字,這就遠超過增補唐文的工作範圍[3][4]

孟彥弘認為,《全唐文補編》所錄詔、敕,有不少往往已見於《全唐文》、《唐文拾遺》、《唐文續拾》;有的是《補編》所錄為節文,而《全唐文》已有全文,也有編者據他書採錄,而《全唐文》、《唐文拾遺》所錄者文義較備[5]。雖然本書編修的時代還沒有電子書、搜索引擎技術,但如果能活用當時已有的索引,還是可以大大減少重複,擬題考證也能更精確[6]

此外,《全唐文補編》力求零篇殘句,概所不遺,以資考證。但公文中往往有層層援引前人論奏之處,是否有必要一一剔出,以增篇數,也有商榷的餘地[7]

書誌情報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初出:《第一屆東亞漢文文獻整理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2011年)
  • 孟彥弘「《全唐文補編》雜議-兼議斷代詩文的分別總集」,孟彥弘《出土文獻與漢唐典制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ISBN 978-7-30125-778-4 278 - 333頁
初出:中國社科院歷史所隋唐宋遼金元史研究室編《隋唐宋遼金元史論叢》第2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腳注

[編輯]
  1. ^ 《全唐文補編》凡例
  2. ^ 《全唐文補編》前言附記、又附記
  3. ^ 陳尚君「試論《全唐詩》《全唐文》校補的成就與缺失」
  4. ^ 仇鹿鸣:十余年来中古墓志整理与刊布情况述评_私家历史_澎湃新闻-The Paper. 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2-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4). 
  5. ^ 孟彥弘「《全唐文補編》雜議 -兼議斷代詩文的分別總集」 283-284頁
  6. ^ 孟彥弘「《全唐文補編》雜議 -兼議斷代詩文的分別總集」 289頁
  7. ^ 孟彥弘「《全唐文補編》雜議 -兼議斷代詩文的分別總集」 2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