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保加利亞—鄂圖曼戰爭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保加利亞-奧斯曼戰爭

右側順時針方向:伊凡·亞歷山大舒門要塞遺址,巴耶濟德一世
日期約1344年-1396年
地點
結果 奧斯曼帝國勝利,保加利亞帝國併入其版圖
領土變更 保加利亞帝國奧斯曼帝國征服
參戰方
保加利亞帝國
* 維丁沙皇國英語Tsardom of Vidin
奧斯曼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保加利亞的伊凡·亞歷山大
保加利亞的伊凡·希什曼
保加利亞的伊凡·斯拉齊米爾
多布羅蒂察英語Dobrotitsa
莫姆奇爾英語Momchil
穆拉德一世
巴耶濟德一世
拉拉·沙欣帕夏
兵力
未知 未知
傷亡與損失

保加利亞-奧斯曼戰爭(Bulgarian–Ottoman wars)發生在14世紀的後半葉及15世紀初,雙方分別是由保加利亞第二帝國解體產生的諸國,以及一支新興的突厥人——奧斯曼土耳其人。戰爭結束後,保加利亞帝國瓦解,最後的領土維丁沙皇國英語Tsardom of Vidin於1396年被征服。而奧斯曼帝國則得到了巴爾幹半島上自多瑙河愛琴海之間的大片領土。

奧斯曼入侵前夕的巴爾幹地區局勢

[編輯]

從13世紀起,巴爾幹半島的封建領主愈發強大,逐漸不受遠在君士坦丁堡大特爾諾沃的皇帝們的支配,這種地方分權的現象落到了拜占庭帝國保加利亞帝國的眼中。這削弱了中央統治者的軍事、經濟實力。在14世紀,這一現象越發普遍,許多貴族都開始僅在名義上服從中央政府。在保加利亞,強大的希什曼王朝英語Shishman dynasty統治着西部的維丁省,東部則是巴利克英語Balik_(Bulgarian_ruler)建立的准獨立的多布羅加專制公國英語Despotate of Dobruja

兩個帝國都面臨着巨大的內部困難之際,塞爾維亞人趁機擴張。在14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的拜占庭內戰期間,他們成功地從拜占庭處奪取了保加利亞人居住的馬其頓的大部。1330年,塞爾維亞人在維爾巴茲德英語battle of Velbazhd擊敗了保加利亞皇帝米哈伊爾·希什曼,成為該地區最強大的國家。1346年,塞爾維亞人的國王斯特凡·杜尚接受了保加利亞皇帝伊凡·亞歷山大賜予的皇帝頭銜。然而當他於1355年去世後,他的帝國解體成無數個獨立的小國。同一時期的保加利亞,伊凡·斯拉齊米爾在1356年繼承了他父親伊凡·亞歷山大的維丁,專制公多布羅蒂察則在名義上統治着多布羅加。而1341至1347年間,拜占庭帝國正在約翰五世·帕里奧洛格斯約翰六世·坎塔庫澤努斯間的血腥內戰中風雨飄搖。

直到14世紀中葉,巴爾幹上數十個處在戰爭和陰謀中的小國中仍沒有強大的國家可以統一這一地區。此外,對於東正教國家如保加利亞、拜占庭和塞爾維亞而言,在西方和南方,天主教的大量財富掌握在威尼斯熱那亞匈牙利王國手中,而被東正教和天主教都視為異端的波斯尼亞王國(是與波格米勒派關係密切的波斯尼亞教會國家)也是家財萬貫。宗教的多樣性是該地區緊張局勢的另一個原因。

伊凡·亞歷山大統治時期的軍事行動

[編輯]

拜占庭內戰期間,約翰五世和約翰六世都試圖尋找外部的盟友並雇用外國的僱傭軍。保加利亞皇帝支持了以君士坦丁堡為據點的前者。另一方面,約翰六世定期從小亞細亞雇用僱傭軍,於是奧斯曼土耳其人開始頻繁出現在色雷斯。儘管已成為盟友,然而拜占庭無法掌控這支軍隊,他們使得該地區成為廢墟,同時還定期襲擊並掠奪保加利亞的村莊。

莫姆奇爾的部隊與敵人交戰

1344年,保加利亞玻勒戎(即羅多彼)地區和愛琴海地區的實際統治者莫姆奇爾英語Momchil的軍隊已增長到2, 000人[1],他得以在拜占庭帝國的內戰中擁兵自重。起初他支持約翰六世,但是在1344年的春天便因來自奧斯曼帝國的盟友的暴行而背棄。[2][3]同年6月的阿布德拉之戰中,他在拉格斯灣擊敗了奧斯曼帝國的艦隊。[4]入夜後,他派船燒毀了已經下錨的敵船。戰勝後不久,他在摩西諾波利斯(今科莫蒂尼附近)擊敗了約翰六世的軍隊。[4]

莫姆奇爾是認識到奧斯曼帝國威脅的當地統治者之一。他同時向保加利亞和拜占庭的皇帝請求幫助,但徒勞無功。即便如此,他仍在羅多彼山脈的東部繼續抵抗。1345年5月,烏穆爾貝伊領導突厥人從小亞細亞行軍至巴爾幹半島,對保加利亞領土進行了毀滅性的襲擊,驅逐了大量人口和牲畜。[5]不久之後,在1345年7月7日的佩里塞奧里翁戰役英語Battle of Peritheorion[6]中,烏穆爾貝伊率領突厥人的軍隊,在莫姆奇爾的大本營克桑西附近以優勢兵力擊敗了保加利亞軍隊,莫姆奇爾陣亡。[7]

伊凡·亞歷山大皇帝

拜占庭帝國內戰期間,伊凡·亞歷山大收復了色雷斯和羅多彼的幾個城鎮。儘管從1332年便一直保持和平相處,但他對拜占庭內政的經常干涉妨礙了兩國之間建立更密切的關係。新的突厥軍隊於1352年入侵保加利亞,在其南部地區掠奪了大量戰利品。[8]艾托斯揚博爾普羅夫迪夫損失最重。同年,奧斯曼帝國攫取了其在巴爾幹的第一個要塞——加里波利半島上的齊貝(Tsimpe),很快就在歐洲站穩腳跟。[9]在1352和1354之間,他們洗劫的土地包括揚博爾、普羅夫迪夫周邊地區以及馬里查河、登薩河的下游。[10]

1355年,奧斯曼帝國攻向索非亞,在目的地附近的伊赫蒂曼與米哈伊爾·阿森——伊凡·亞歷山大的長子兼繼承人——率領的保加利亞軍遭遇。之後的戰鬥中,突厥人占了上風。雙方均傷亡慘重,年輕的米哈伊爾陣亡,但最終突厥人並沒有到達索非亞。[11]

名存實亡的聯盟

[編輯]

這次戰敗在大特爾諾沃和君士坦丁堡產生了嚴重的後果,約翰六世·坎塔庫澤努斯被迫退位。就這樣,幫助奧斯曼入侵的其中一位重要人物被清除了。面對威脅,保加利亞和拜占庭意圖和解。1355年,保加利亞皇帝的女兒克拉察英語Keratsa of Bulgaria嫁給了新任拜占庭皇帝約翰五世之子,襁褓中的安德洛尼卡四世[12]但兩國共同對抗外敵的協議卻從未履行。

14世紀中葉,奧斯曼入侵前,保加利亞的領土

在此期間,保加利亞和拜占庭再次主導了半島的政治局勢,而且是僅有的可以阻止奧斯曼入侵的國家。1355年12月20日斯特凡·杜尚去世後,塞爾維亞帝國的影響力逐漸消退,這個多民族的國家分裂成許多小國。[13]在1354年到1364年期間,突厥人控制了色雷斯,包括普羅夫迪夫和舊扎戈拉在內的多座要塞和城鎮被攻陷。[14]從13世紀50年代末起,奧斯曼的小股部隊甚至達到了首都的外圍,作為預防措施,皇帝修復了腐朽的城牆。[15]從奧斯曼編年史學家塞阿代德丁的記錄和其他編年史中可以了解到,在1359到1364年間,奧斯曼的先鋒軍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當地人口大量流失。許多城市被摧毀(普羅夫迪夫、舊扎戈拉、斯利文),而包括韋內茨和索迪爾格勒在內的其他城市則永遠消失。[16]破壞的同時,當地人口被屠殺或被驅逐到小亞細亞。[17]

兩大帝國之間不僅長期缺乏協調,而且對黑海港口(墨森布里亞安基阿盧斯)歸屬的爭論也從未停止。1364年,保加利亞成功地保住了這兩個港口。戰爭的雙方無人得利,但兩國之間的關係則一落千丈。[18]

伊凡·亞歷山大的晚年

[編輯]

除了來自南方的威脅,保加利亞面對的其他難題有:1365年,匈牙利國王拉約什一世入侵保加利亞西北部,攻克了維丁的要塞,俘虜了皇帝的長子伊凡·斯拉齊米爾[19]即使伊凡·亞歷山大雇用了奧斯曼僱傭軍,他奪回維丁的企圖依舊徒勞無功。[20]然而在1369年夏,這位皇帝在瓦拉幾人總督弗拉迪斯拉夫一世 [21]的幫助下恢復了對維丁的統治——這是他最後一次成功。

伊凡·亞歷山大於1371年2月17日去世後,保加利亞的土地被瓜分。特爾諾沃地區的大部分在他的三子伊凡·希什曼的名下;他的長子伊凡·斯拉齊米爾統治了維丁;多布羅蒂察專制公治下的多布羅加馬其頓則被分割為數個由塞爾維亞貴族的封地。

切爾諾門之戰

[編輯]
蘇丹穆拉德一世

1371年,馬其頓的兩個封建領主發動了一次針對突厥人的戰役。塞爾維亞人兄弟,普里萊普國王武卡欣·姆爾尼亞夫切維奇英語Vukašin_Mrnjavčević塞雷公爵烏格列沙·姆爾尼亞夫切維奇英語Uglješa_Mrnjavčević,召集了大量的基督徒軍隊以抵擋穆斯林侵略者。烏格列沙鄰地的東部與奧斯曼接壤,他意識到:如果再不阻止入侵者,整個地區都將被征服。他向其他塞爾維亞人和保加利亞人請求援助,但這些國家都沒有出兵。雖然兄弟二人是塞爾維亞人,但他們的封地中混居着塞爾維亞人、希臘人和保加利亞人。共計70000人(另有說法為20000人)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混編軍向東行進。9月26日晚,當他們到達馬里查河的下游的切爾諾門村時,拉拉·沙欣帕夏率領相當少的部隊襲擊了他們的營地,全軍潰退,包括武卡欣、烏格列沙在內,大多陣亡。[22]

此戰之後,穆拉德一世的軍隊開向保加利亞,迫使年輕的皇帝伊凡·希什曼退至巴爾幹山脈以北並占領了北色雷斯。許多城堡在長期圍城後陷落。揚博爾城阻擋了帖木兒塔什的部落數月,最終因食物短缺而投降。[23]在巴爾幹山脈南麓的戰鬥中,希什金——伊凡·希什曼的總督之一——陣亡。奧斯曼帝國旋即占領了羅多彼、科斯泰內茨伊赫蒂曼薩莫科夫,逼近索非亞山谷。一場血腥的圍攻後,比托拉(位於保加利亞西南部)陷落。[23]1373年,伊凡·希什曼求和。這份令他感到屈辱的和平條約包括:保加利亞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將他的姐姐克拉·塔瑪拉英語Kera_Tamara嫁給穆拉德為妻。作為補償,奧斯曼將包括伊赫蒂曼和薩莫科夫在內的部分領土交還。[24]

1371至1373年間,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地區的勢力愈發強大:他們統治了整個色雷斯及烏格列沙在東馬其頓的領地,馬爾科(武卡欣之子)和伊凡·希什曼成為他們的附庸。

羅多彼的陷落

[編輯]
切爾諾門之戰後,奧斯曼的進軍路線

同一時期(即1371至1373年),突厥人從北坡突襲,控制了羅多彼這座散布着守衛森嚴的堅固要塞的山脈。[25]達烏德帕夏率軍在一番激戰之後未能攻克總督庫爾特駐守的拉科維察要塞(現為廢墟)。奪城無果後,突厥人同意談判,保加利亞人投降並保留他們的財產。[19]

奧斯曼人數次血戰,占領了采皮納英語Tsepina——羅多彼的重要堡壘之一。在這9個月中,守軍擊退了敵人,但在達烏德帕夏切斷水源[26]之後,他們最終投降以換取生命和財產安全。[27]奧斯曼人以同樣的方式攻克了斯塔尼馬卡(今阿塞諾夫格勒)。[28]不久,當指揮官喬治在最後一次突擊中陣亡後,北羅多彼的巴特昆要塞被攻陷。[29]

奧斯曼軍在羅多彼山脈中遭到了頑強的抵抗。中部地區的軍隊由傑迪特帕夏和易卜拉欣帕夏指揮。傑迪特帕夏在切佩拉雷河谷中沿着連接斯塔尼馬卡和巴奇科沃修道院英語Bachkovo Monastery的道路上前進,易卜拉欣帕夏從普羅夫迪夫出發,途經珀爾韋內茨,穿過瓦查河谷。戰鬥波及了Zarenitsa、Zagrad、格拉迪什泰、Chiltepe和Karakulas(均位於瓦查河畔),Imaretdere和Momina Voda(海拔與阿爾迪諾相近)等地。Momina Voda的戰事尤為激烈,奧斯曼軍一名優秀的將領薩拉巴巴戰死。而在Karakulas,另一名將領埃尼漢巴巴也在血腥的戰鬥中陣亡。

索非亞的陷落

[編輯]

在伊凡·希什曼拼命地試圖抵抗奧斯曼帝國的強大壓力之際,他的兄長伊凡·斯拉齊米爾不僅袖手旁觀,還試圖落井下石以蠶食弟弟的領土。由於伊凡·希什曼的注意力集中在南面,伊凡·斯拉齊米爾藉機控制了重要城市索非亞[30]兄弟二人為此反目。然而到了1373年,這座城市又回到了伊凡·希什曼之手,其原因很可能是兩個保加利亞國家之間的武裝衝突。[31]專制公多布羅蒂察也保持中立姿態,他不僅正與熱那亞打的不可開交,還捲入了特拉比松帝國的內部事務,試圖讓他的女婿登上帝位。[32]

自1373年起,經過短暫的平靜後,奧斯曼帝國於1380年再度亮出了爪牙。蘇丹穆拉德率大軍向特爾諾沃沙皇國的西南部進發,主要目的是奪取重鎮索非亞。在茲拉蒂察山谷[33]的流血衝突之後,突厥人進逼索非亞。在班·亞努卡英語Yanuka的指揮下,占據優勢的奧斯曼軍的攻勢被瓦解,見事不可為,統帥拉拉·沙欣帕夏被迫率軍撤回哈德良堡並向蘇丹報告他的失敗。在他缺席之際,突厥人計劃滲透索非亞,一個保加利亞穆斯林抓獲了正在打獵的亞努卡,並將他送往正在普羅夫迪夫的拉拉·沙欣處。這位保加利亞的指揮官隨後又被送回索非亞,而駐守部隊在看到了他們被俘的領袖後向奧斯曼帝國投降(1382年)。[34]

奧斯曼帝國部署了強大的衛戍部隊,並帶來了來自小亞細亞的穆斯林移民。[35]次年攻克了塞雷[36]奧斯曼帝國的步步緊逼並未使兄弟二人鬩牆禦侮。在1384年-1386年保加利亞與瓦拉幾亞的戰爭中,瓦拉幾人奪取了多瑙河沿岸的幾個定居點,但隨後被擊敗,總督丹一世被殺。[37]而伊凡·斯拉齊米爾在此戰中則是瓦拉幾人的盟友[38]。這不僅說明保加利亞諸國之間缺乏協調,還加深了兄弟之間的不信任。

在占領索非亞周邊地區後,奧斯曼軍繼續向西北行進。穆拉德的主要目的是斬斷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之間的關係,穆拉德並不信任身為附庸的伊凡·希什曼,他知道這個保加利亞統治者在等一個合適的機會以背信棄義。1386年,一番激戰之後,突厥人占領了皮羅特尼什,奴役了大批保加利亞人。[39]

1388年的戰役

[編輯]

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中部的推進使得伊凡·希什曼、塞爾維亞波斯尼亞焦慮萬分。塞爾維亞王子拉扎爾和波斯尼亞國王特維科一世組織反奧斯曼聯盟,保加利亞的皇帝也加入其中,但無法出兵。1387年,波斯尼亞人塞爾維亞人的聯軍在普洛奇尼克之戰英語battle of Plocnik中擊敗了突厥人。

然而當基督教國家沒有任何乘勝追擊的意圖之際,突厥人迅速地反應過來。1388年,一支30,000人的大軍在阿里帕夏的率領下穿過巴爾幹山脈東部,襲擊了地處後方的保加利亞北部。在保加利亞人目瞪口呆之下,侵略者攻克了奧韋奇舒門馬達拉等城鎮。[40]初期由於事出倉促,城鎮和城堡未能組織防禦,但在最初的震驚之後,保加利亞採取了預防措施。當阿里帕夏的軍隊圍困瓦爾納,守軍的頑固抵抗使迫使突厥人放棄圍攻,改為向北進軍。[41]

圖特拉坎,居民允許突厥人部署小股駐軍,但隨後他們殺死突厥士兵,並準備應對攻城。阿里帕夏立即燒毀周圍的田地,不久,飢餓的城鎮不得不投降。[42]之後,他們向西方的尼科波利斯推進,這是保加利亞在多瑙河沿岸最堅固的堡壘之一,由正在此城的伊凡·希什曼組織防守。雖然有近30000人,奧斯曼軍仍無法攻克這個堡壘,阿里帕夏不得不親自向穆拉德求援。據塞阿代德丁的記載,蘇丹率領一支龐大的軍隊開赴尼科波爾,並下定決心不惜一切代價將其攻克。面對新的敵人,伊凡·希什曼要求停戰。穆拉德同意了他的要求,保加利亞人保住了尼科波爾,但被迫割讓多瑙河岸另一個重要的堡壘多羅斯托隆。然而,當阿里帕夏到達錫利斯特拉,保加利亞人拒絕投降。穆拉德再度圍攻尼科波爾,這一次伊凡·希什曼同意了奧斯曼的條件,在錫利斯特拉建立了一個突厥人駐地。

此戰的結果是,突厥人占據了保加利亞東部的大部,包括幾個主要城鎮。伊凡·希什曼的控制力被削弱到首都大特爾諾沃以西的土地和幾座多瑙河沿岸的城堡。在東部,瓦爾納和卡爾武納大公國英語Principality_of_Karvuna的首都卡利阿克拉英語Kaliakra仍在保加利亞手中。而伊凡·斯拉齊米爾也大概在這一時期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43]

最後的征服

[編輯]

1388年的戰役中,奧斯曼帝國的勝利和由此產生的權力再分配使得伊凡·斯拉齊米爾不得不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並接受奧斯曼在維丁駐軍。[44][45]伊凡·斯拉齊米爾在突厥人摧毀特爾諾沃沙皇國的殘餘時仍然保持沉默——特爾諾沃陷落英語Siege_of_Tarnovo於1393年,伊凡·希什曼於1395年被殺。[44]1396年伊凡·斯拉齊米爾加入了由匈牙利國王西吉斯蒙德發起的十字軍東征。當十字軍的軍隊到達維丁時,保加利亞統治者打開城門,迫降奧斯曼駐軍。[46]奧里亞霍沃的奧斯曼駐軍試圖反抗,但當地的保加利亞人成功將其攻破。[47]然而,基督徒軍隊在9月25日的尼科波利斯戰役中慘敗,而獲勝的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濟德一世立刻率部開赴維丁,並於1396年底或1397年初將其攻陷。[46][48][49]伊凡·斯拉齊米爾被囚禁在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布爾薩,他很可能是被勒死的。[48][50]

一些保加利亞歷史學家猜測:維丁的領土(或至少部分領土)可能一直由斯拉齊米爾的兒子,康斯坦丁二世統治,可能直到1422年他去世。連同他的堂兄弟弗魯金英語Fruzhin(伊凡·希什曼的兒子),康斯坦丁二世藉助奧斯曼帝國大空位期的有利條件,掀起了在保加利亞西北部的反奧斯曼帝國叛亂英語Uprising of Konstantin and Fruzhin。康斯坦丁二世也與塞爾維亞王國斯特凡·拉扎列維奇瓦拉幾亞總督米爾恰一世結盟。反奧斯曼叛亂持續了五年(1408年-1413年),蔓延到保加利亞的大部,直到奧斯曼帝國蘇丹穆薩擊敗叛軍。[51]

參考文獻

[編輯]
  • Васил Н. Златарски, История на българската държава през средните векове, Част I, II изд., Наука и изкуство, София 1970.
  • Атанас Пейчев и колектив, 1300 години на стража, Военно издателство, София 1984.
  • Йордан Андреев, Милчо Лалков, Българските ханове и царе, Велико Търново, 1996.

腳註

[編輯]
  1. ^ Nicephorus Gregoras. Byzantina historia. 2, p.702
  2. ^ Nicephorus Gregoras. Byzantina historia. 2, p.707
  3. ^ Ioannes Cantacuzenus. Historiarum... 2, p.16-19
  4. ^ 4.0 4.1 Ioannes Cantacuzenus. Historiarum... 2, p.427
  5. ^ Ioannes Cantacuzenus. Historiarum... 2, p.530
  6. ^ Nicephorus Gregoras. Byzantina historia. 2, p.729
  7. ^ Lemerle, P. L'emirat d'Aydin..., p.210, 217
  8. ^ Ioannes Cantacuzenus. Historiarum... 3, p.250
  9. ^ Ioannes Cantacuzenus. Historiarum... 3, p.278
  10. ^ Ioannes Cantacuzenus. Historiarum... 3, p.279
  11. ^ Дуйчев, Ив. Из старата българска книжнина. 2, с.267
  12. ^ Nicephorus Gregoras. Byzantina historia. 3, p.557
  13. ^ Jиречек, К. Историjа срба. 1, с.305
  14. ^ Ников, П. Турското завладяване на България и съдбата на последните Шишмановци-ИИД, 7-8, 1928, с.48
  15. ^ Demetrius Cydones. Ad Romaeos deliberativa. - PGr, 104, p.981
  16. ^ Angelov, D. Certains aspects de la conquete des peuples balkaniques par des turks - BSI, 1956, 162, p. 237
  17. ^ Seadeddin, Chronica dell' origine e progresse della casa ottomana. Vienna, 1649, p. 87
  18. ^ Ioannes Cantacuzenus. Historiarum... 3, p.362
  19. ^ 19.0 19.1 Иречек, К. История на българите, С., 1929, с. 248
  20. ^ Ников, П. Турското завладяване на България и съдбата на последните Шишмановци-ИИД, 7-8, 1928, с.105-107
  21. ^ Иречек, К. История на българите, С., 1929, с. 244-245
  22. ^ Дуйчев, Ив. Българското средновековие. От Черномен до Косово поле, С., 1972, с.546
  23. ^ 23.0 23.1 Seadeddin, Chronica dell' origine e progresse della casa ottomana. Vienna, 1649, p. 101
  24. ^ Синодник царя Борила, с. 89
  25. ^ Делчев, В. Миналото на Чепеларе. 1. С., 1928, с.15
  26. ^ Шишков, Ст. Цит. съч., с. 64
  27. ^ Захариев, Ст. Цит. съч., с. 66
  28. ^ Шишков, Ст. Цит. съч., с. 6
  29. ^ Захариев, Ст. Цит. съч., с. 74
  30. ^ Kuzev, Al. Die Besiehungen der Königs von Vidin, Ivan Sracimir zu den osmanischen Herrschern. EB, 1971, No. 3, p.121-124
  31. ^ Петров, П. Търговски връзки между България и Дубровник през XIV в. - ИБИД, 25, 1967, с.110
  32. ^ Мутавчиев, П. Добруджа в миналото, c. 44
  33. ^ Цветкова, Б. Героичната съпротива на българите срещу османските нашественици, ц. 39
  34. ^ Seadeddin, Chronica dell' origine e progresse della casa ottomana. Vienna, 1649, p. 122 sq
  35. ^ Laonicus Chalcocondylas. Historiarum demonstrationes. 1., p. 94
  36. ^ Ostrogorsky, G.英語George_Ostrogorsky La prise de Serres par les Turcs - Byz, 35, 1965, p. 302 sq
  37. ^ Istoria României. 2, p. 253
  38. ^ Иречек, К. История на българите, с. 262
  39. ^ Seadeddin, Chronica dell' origine e progresse della casa ottomana. Vienna, 1649, p. 124 sq
  40. ^ Seadeddin, Chronica dell' origine e progresse della casa ottomana. Vienna, 1649, p. 137 sq
  41. ^ Lennciavius. Historiae musulmane turcorum de monumentis ipsorum sxcerptae. Libri XIII, Frankfurt, 1501, p. 272
  42. ^ Lennciavius. Historiae musulmane turcorum de monumentis ipsorum sxcerptae. Libri XIII, Frankfurt, 1501, p. 274
  43. ^ Ников, П. Турското завладяване на България и съдбата на последните Шишмановци-ИИД, 7-8, 1928, с.98
  44. ^ 44.0 44.1 Андреев, Йордан; Лазаров, Иван; Павлов, Пламен. Кой кой е в средновековна България [Who is Who in Medieval Bulgaria]. Петър Берон. 1999. ISBN 978-954-402-047-7 (保加利亞語). , p. 296
  45. ^ Божилов, Гюзелев, p. 664
  46. ^ 46.0 46.1 Андреев, p. 297
  47. ^ Иречек, p. 404
  48. ^ 48.0 48.1 Божилов, Гюзелев, p. 668
  49. ^ Fine, pp. 424–425
  50. ^ Андреев, p. 298
  51. ^ Ivan Tjutjundžiev and Plamen Pavlov, Bălgarskata dăržava i osmanskata ekspanzija 1369–1422, Veliko Tărnovo,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