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繼善
何繼善 |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1934年9月11日 湖南瀏陽市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
何繼善(1934年9月11日—),男,湖南瀏陽人,中國應用地球物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生平
[編輯]1950年,到寧鄉縣人民銀行從事文秘工作,後考入湖南有色化驗班。兩年後到茶陵縣湘東鎢礦當化驗員[1]。
1956年,考入長春地質學院,入學就讀地球物理專業,後改為金屬物探專業。1960年畢業,被分配到中南礦冶學院(今中南大學)地質系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2]。1991年開始,先後擔任中南工業大學副校長、校長[3]。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湖南省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湖南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審委員,國家教委科技委員會委員,美國勘探地理物理學終身會員。1986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稱號,1990年被授予全國高等院校先進科技工作者,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4],1992年被授予全國有色金屬工業勞動模範,1993年獲第三屆李四光教師獎。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6年被授予湖南科技之星獎,同年當選為湖南科協副主席。1998年,任湖南院士聯誼會會長。
學術貢獻
[編輯]何繼善長期致力於應用地球物理理論、方法與觀測系統的研究。其創立和發展了雙頻激電理論,據此研製出的「雙頻激電儀」是當時世界上普查礦產資料速度最快、精密度最高、體積最小、成本最低的儀器。1992年獲中國武警總部科技進步二等獎[5]。
針對中國大中型有色金屬礦山資源儲量的嚴峻局面和特殊地質條件,1955年,何繼善率領該校專家完成「生產礦山地質地球物理研究」科研課題[6]。其中提出了「生產礦山地質——地球物理理論」,形成了多學科相結合的尋找新的接替資源的理論和方法體系,並在湖南湘東鎢礦、湘西金礦,新疆的薩爾托海金礦等礦砂找到了新的礦體。此外他還進行防洪減災工程綜合治理關鍵技術研究,其中堤壩的滲漏和管涌探測方法技術,並在水庫查漏、堤壩管涌探測方面獲得了極大成功[7]。
參考
[編輯]- ^ 何继善:从矿工队伍里走出来的科学家. 參考消息. [2017-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 ^ 《中南工業大學年鑑》編輯委員會編. 中南工业大学年鉴 1996. 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 1996年8月: 148. ISBN 7-81020-905-1.
- ^ 王恆禮等編著. 中国地质人名录. 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1989年5月: 81. ISBN 7-5625-0300-1.
- ^ 王咸昌主編. 当代中国自然科学学者大辞典.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1992: 237. ISBN 7-308-01057-0.
- ^ 金克勇,韓洪光編著. 中国当代发明家.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8年1月: 131. ISBN 7-80198-788-8.
- ^ 胡錦昌,夏遠生,王愛軍主編. 三湘百年经济人物.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7年3月: 131. ISBN 7-5073-2268-8.
- ^ 雷國珍主編;劉華清,龔永愛副主編. 湖南党建90年 下.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1年7月: 230. ISBN 7-5438-7629-3 請檢查
|isbn=
值 (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