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山摩崖造像及石刻
外觀
桂林石刻 — 伏波山摩崖造像及石刻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伏波山 |
分類 | 石窟寺及石刻 |
時代 | 唐-清 |
編號 | 第五批第462項 |
認定時間 | 2001年6月25日 |
伏波山摩崖造像及石刻位於中國廣西桂林市區中部偏東北伏波公園內,屬於桂林石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一處文物點。桂林石刻2001年6月25日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摩崖造像
[編輯]伏波山造像遺存於伏波山還珠洞和千佛岩等處,洞中有造像 50 龕 278 尊(部分頭部為現代後補)。造像題材多為單尊佛、一佛二菩薩,另有雙佛、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千佛等。伏波山的摩崖造像時代略晚,時代主要是中唐及其以後,亦即宣宗復法以後所鑿。從整體風格來看,伏波山還珠洞、千佛岩兩處造像有所區別。還珠洞造像以大中型龕為主,造像豐腴飽滿。千佛岩則是以小型龕為主, 造像龕層疊密集,造像大小不一,其中以第13 龕、第 14 龕有紀年觀音像為代表,造像奇特,裝飾繁縟。第 14 龕為唐宣宗大中六年(852 年)宋伯康造觀音像,第 13 龕為咸通四年(863 年)觀音像。伏波山第 2 龕、第 38 龕為菩提瑞像施降魔印,此類題材較為少見。[2]
摩崖石刻
[編輯]摩崖石刻中較著名的有宋代張洵、尚用之等五人《蒙亭唱和詩》,范成大《桂林鹿鳴宴詩》,朱希顏、章硯、方信孺、曾宏正等人的紀游詩,和米芾自畫像及清代李秉綬的《蘭竹圖》等。
米芾自畫像石刻上題寫「潘景純 米黻 熙寧七年五月晦日同游」,是北宋大書法家米芾與友人潘景純遊覽伏波山還珠洞後所題寫的。多年以後,文人方信孺遊覽還珠洞時發現了米芾這一題刻,異常興奮。正巧當時收藏了這幅自畫像的米芾曾孫米秀實在靜江府任職,於是方信孺將畫像借出,摹刻在了米芾題名的右側。米芾的傳世作品非常稀有,在還珠洞內,不僅能見到米芾的題刻,還能見到米芾的自畫像。[3]
保護
[編輯]2001年6月25日,桂林石刻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1月1日,桂林市頒布施行了《桂林市石刻保護條例》
參考文獻
[編輯]-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961-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4).
- ^ 胡春濤. 广西桂林唐代摩崖造像风格样式与来源. 《藝術探索》. 2020, (6): 41-53. doi:10.13574/p.2020.06.004.
- ^ 桂林市象山景區管理處. 遗世珍宝---米芾自画像. 桂林生活網新聞中心. 2022-3-28.